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文化|罗鑫:味gào粄[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米鴿 Author Law Him


味窖粄是极具梅州特色的客家美食。它的吃法多样,写法不一。
先来介绍一下怎么吃。


如果咱们把味窖粄当小吃的话,那么它主要有两种流行的吃法:1、最经典的就是用迷你的小碗蒸着吃。倒入红味,用竹签把粄面划拉开,使之浸透均匀,适当搅拌后整块挑起一口嘬掉;2、裹上面糊炸着吃。这种吃法,颇有几分日本“天妇罗”的口感,外皮酥脆,就像煎饼一样;内里柔嫩,如同果冻一般。吃的时候再蘸以红味,堪称绝配,令人回味。


如果咱们把味窖粄当主食的话,那么它就和面条、米粉、面线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把粄切成条块状炒着吃,加上客家人喜爱的香菇、鱿鱼、肉丝、葱花,最后再来点胡椒粉,大盘呈上。炒味窖粄,可以说是客家菜馆必备的主食之一。


接下来咱们进入主题,来聊一聊味窖粄到底该怎么写。

我们知道,坊间除了“味窖粄”外,还流行“味酵粄”这样的写法。百度百科一搜,你会发现这两个词条同时存在,指的都是同一种食物。那么,究竟哪一种写法才正确呢?



首先我们来看,味窖粄的原料是米浆,其制作过程中不存在发酵的环节,所以写成“味酵粄”并不恰切,但是又情有可原,因为“酵”字的偏旁是“酉”,凡带此偏旁者,如“酒”“醋”“酱”“酿”等字,几乎皆与庖厨、餐饮有关。


再来看“窖”,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地窖,即储藏东西(尤其是食品)的深坑。味窖粄多盛放浅显的碗中,裸露于外,显然与“窖”的本义背道而驰,但作为引申义,似乎也勉强说得过去,至少碗也算是一个小坑呗。


还有人主张写作“味搅粄”,因为吃的时候需要先搅拌一下。乍一听似乎也有点道理。但问题是“搅”在客家话中一来非常少用——客家人多用“摝”字表示搅拌这个动作,如令人讨厌的“摝屎棍”;二来,“搅”在客家话中也是上声字,读作gǎo,何以到了味窖粄中要变成去声读作gào呢?


笔者认为,“味窖粄”“味酵粄”以及“味搅粄”都不是最准确的写法,“窖”“酵”的本字应当是“交”。“交”在客家话中是个典型的多音字,大家最熟悉的读音gāo,如“打交(打架)”“嘈交(吵架)”“交通”。


“交”第二个读音是送气的kāo,如“佢着姖交毕矣(他把她给睡了)”,意思是交媾,此义项今繁化作“姣”;kāo也可以用于表示斗殴,如“交佢(揍他)”,此义项今繁化作“跤”;kāo还可以表示狼吞虎咽,如“尽交肉(不顾一切大口猛吃肉)”,此义项今繁化作“咬”。


第三个为破读音,读作gào,意思是“交换”,此义项今繁化作“挍”。如客家俗语“晓算毋晓售(客语音‘除’),打米挍番薯”中的“挍”便是“换”的意思,这句俗语讽刺的那些净做亏本买卖的人,他们虽然会算账,但不懂销售,老是用高价的米去换廉价的地瓜——比喻贵买贱卖,成本大于收益。


“味窖粄”的本义,实为“味挍粄”——有前辈主张写作“味较粄”,“较”的意思是比较、较量,这当然可以,但说到底,“较”与“挍”莫非“交”的孳乳字,没有太本质的区别,根据去繁就简的原则,我们还是统一写作“挍”吧。


“味”在客家话中是酱料的统称。例如,酱油,梅县话叫做“白味”,鱼露叫做“鱼味”,吃味窖粄用的蘸料,客家话叫做“红味”(主料为黄糖)。又,当一个人不把另一方看在眼里,准备直接动手时往往会肆无忌惮地说“打汝何爱放盐放味咩(教训你还用得着瞻前顾后吗)?”这里的“味”,自然是引申义,但也能从中体会到其本义所在,指的是就是做菜用的酱料。

传统社会,味窖粄不是一年四季随时都有得吃的,它主要集中出现在农历六月上旬农家出新米、市场有余粮的时候(多以“六月六”为主,意思是六六大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味窖粄理解为庆贺丰收的应节美食。


以前商品经济不甚发达,除了货币交易外,在民间还存在广泛的物物交换。在笔者的印象中,直到2000年前后,梅州城区还能偶尔见到骑着三轮车上门吆喝“新孩告旧孩(新鞋换旧鞋)”的卖货郎(以老年男子为主),家里如果有不要的鞋子、雨伞、牙膏管什么的,都可以拿去“挍”些新物品或零食回来,质量好一点的烂皮鞋、旧衣服能换一双崭新的塑胶拖鞋,质量次一些或不太值钱的日用品,或许就只能换点散装的糖果、饼干了。


“味挍粄”,说白了,就是用酱料去换米粄,是传统社会成千上万宗以物易物中的一桩买卖。没有“味”,米粄食之无味,可比嚼蜡;没有“粄”,再美的“味”也无法吞咽。正因为如此,社会才产生了交换和分工的需求。“味”和“粄”的互换,是一件“1+1>2”的好事。“味挍粄”的存在告诉我们,交换是社会存续同时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要想日子变得更加美好,就一定要多与外界交流、交换。毕竟,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成立,说到底都是交换带来的。

往期回顾:

客家文化(音频)| 侯小英:记忆中的围龙老屋(梅州客家话)

客家文化丨四川南部犍为县的客家移民【转发】

客家文化 | 罗鑫:100年后的今天,还有人讲客家话吗?【转发】


本期编辑|李凤莲
本期审读|苏斯婷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