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建筑(音频)|陈意静:骑楼古巷旧时光(广州话)

“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作家梁凤莲曾这样描写广州的骑楼:“散淡却又自在机巧,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闲适放松却又内藏妙用,你来我往不沾不滞,皆大欢喜能收能放,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香的面孔。”

漫步在广州城中,最富特色的便是街道两旁的骑楼,高高架起像是房子长了脚,又形成一条半开放的走廊,随着街道蜿蜒延伸。这是岭南文化的特色,更是广州的风格——岭南的天像是孩子的脸,方才是艳阳高照,转瞬间便是疾风骤雨,行人庇身于骑楼之下,在免去日晒雨淋之苦的同时,也不禁要大赞广州人的智慧。

放眼望去,骑楼是带着浓浓西洋风情的,哥特风、罗马式、巴洛克混杂着的南欧地中海风格,或许是很多人对骑楼的第一印象。然而仔细端详,中国传统元素却也在悄然低调地彰显着存在感,木质的窗格,冷淡的青砖,甚至是现代感十足的塑料窗、卷帘门,乃至眼花缭乱的商业街招牌,却打造出了别样的包容感。

明清时期的广州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西风东渐的热潮带来了外来文化,迅速被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广州人为我所用。这种半开放的建筑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尽最大可能打造一个连贯的、少受外界影响的步行环境,核心思想就是为了赚钱——这不但造就了地中海地区商业的欣欣向荣,也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一拍即合。

1912年,广州颁布建筑章程,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用建筑的专业术语来讲,骑楼建筑“面宽小、进深大”,可谓是一线之后别有洞天。下铺上居、前铺后居的布局,不但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又适合岭南气候,好像真的长了脚,迅速风靡广州全城。

广州骑楼

骑楼的形制虽美,但更美的却是融化在骑楼街中的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然也会就有故事。百余年来,广州人在柴米油盐、饮茶叹世中生活着,多少人步履匆匆,多少人去了又来。或者他们终归会远去,但骑楼中的记忆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印刻在骑楼中的一砖一瓦,永远真实、生猛而鲜活。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是著名的广州民间谚语,意思是,出入东山的多是达官贵人,官家子弟,芝兰玉树,手握着的是权势和实力;而西关多是富商之家,千金小姐,融入的是商业与时尚的繁华。而广州骑楼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流派: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


广州骑楼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繁复华丽,巴洛克风格、古罗马特色乃至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符号化装饰处处可见。而东山骑楼形成年代稍迟,审美风格上趋于现代主义的简洁直接,在明朗和清淡之间,也更接近于广州人的实用主义,正贴合了老广州“西富东贵”“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格局。

老式的骑楼由立柱打底,楼面带有丰富的纹样、浮雕作为装饰,一眼望去凝重而大方;而新式的骑楼几乎被霓虹灯、店招牌盖了个满,只有下段的列柱——往往也被利用成广告灯箱的所在——模糊着马路与商铺的分界,告诉你这喧嚣闹市的眼花缭乱之下,老广州独特的风景线从不曾湮灭。

骑楼不仅成就了广州的风貌,也成全了广州的气派格局。游走在骑楼间,寻觅老广州那份生猛和淡定交融。

配图:来自网络

图文编辑:陈意静

本期审读:欧瑾霖

责任编辑:甘于恩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民俗(音频)|曹海曼:扒“发斗”,迎端午(广州番禺话)

方言与文化(视频)|  李烨彤:戏说粤语歇后语(广州话)

岭南风物(音频)| 康琦悦:柠檬茶在广州(广州话)

方言与建筑(音频)丨冼奕希: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陈家祠(广州越秀话)

扫码关注我们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