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 梁华泓:化州“跳花棚”(茂名化州白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跳花棚


化州“跳花棚”又称跳棚、高棚舞, 是粤西傩舞的一种表演样式。起源于福建, 相传由明代姚氏七世祖从福建蒲昌硃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目前主要分布于粤西茂名市化州县的石湾街长尾公村、卷塘尾村等地。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历史渊源



化州“跳花棚”与古代的“跳傩”有着渊源关系。据地方志载曰:明清时化州地方“正月朔后,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俗呼“跳傩”。”傩”源自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头戴面具,手持道具,是一种驱鬼逐疫的民俗文化,后来发展为集文学、艺术、宗教、神话传说等为一体的文化丛系。可见,“跳花棚”是一种傩舞表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间宗教迷信色彩。



02

表演形式


传统“跳花棚”的主要表演风格具有幽默夸大和搞笑粗犷的效果。一般来说,化州跳花棚都会在每年小雪和大雪时节之间在指定的地点择日举行。每年表演一次,每次一天一夜,场面十分隆重。跳棚当天,当地村民设棚台供奉神像,由道士主祭,他们把神像从神庙请入花棚之后,求神还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阜民安。接着便进行表演。  

演出按固定的科本进行。跳棚舞共分为接神、道叔、秀才、 锄田等18科。舞者边唱边吟, 每一科都寓意深刻。例如 :接神科,旨在接神、酬神 ;道叔科, 意在赞颂男耕女织、保佑平安, 寄予丰收愿望……其中,以道叔科表演人数最多,歌舞最多。  



跳花棚


舞者跳棚时,头上均戴由樟木雕刻的傩面具。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从事农务行当的不同,共塑造有道士、判官、关公等36个角色。不同人物角色绘制不同颜色,使用不同造型的面具,同时配以相应的道具。如道叔戴墨绿色头冠,面具是粉红底色,手握红色绸带 ;耙头为黑偏绿底色面具,头两侧各竖一个尖角, 手握长度约三尺左右的黑色耙头 ……戴着民间搞笑神秘的面具的表演者,形态幽默,舞步有节奏感。

当下的“跳花棚”表演时长已经从传统的一天一夜缩短为十分钟,并且在之前的表演内容上加入当下的舞蹈编舞方法,并融合了古典舞蹈的动作,使得“跳花棚”更具有表现力,并向艺术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跳花棚


03

发展状况


该舞蹈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陷入低谷,濒临湮灭的边缘。后来,化州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才免遭厄运,现其传承与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值得高兴的是,化州跳花棚近年来又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例如在广东茂名市举行第七届全民健康徒步节的活动上就表演了跳花棚。

不少人认为,将化州跳花棚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教育机制,进行本土文化的传统教育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但仍有待具体落实。无论如何,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大力宣传化州跳花棚以及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只有了解化州跳花棚并喜爱它,才会有更多年轻一代去传承。


参考资料:

[1]冯丽.化州跳花棚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J].四川戏剧,2015(07):101-103.

[2]冯丽.试论化州“跳花棚”的艺术特色[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12(02):96-99.



-END-


编辑 | 梁华泓

音频 | 梁华泓

视频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 | 王艳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非遗(音视频)丨肖锦燕:平南牛歌戏(平南马练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丨罗举:布马舞(饶平浮山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苏斯婷:高州鬼仔戏(高州山美白话)

方言与非遗(音频)丨陈怡君:乌石蜈蚣舞(雷州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支持我们的事业,谢谢大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