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音频)| 丁俊钦:山为翠浪流 水作玉虹流——苏东坡与虔州城(江西赣州市区官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0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显示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图1 赣州八境台GANZHOU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此时距离乌台诗案爆发已经过去近十五年,然而政治的硝烟仍未散去。九年前,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重启司马光为相,新党失势,苏轼被短暂地招回京师,在经历了一路升迁后,他目睹了旧党执政的腐败保守,他的激烈抨击又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猛烈还击,苏轼此时既不能容于旧党,亦无法见谅于新党,于是再次请求外调。


图2 苏轼画像

天竺寺


是年秋,苏轼被贬到惠州(广东惠阳),任远宁军节度副使,在赴任的途中,苏轼第一次来到了虔州(江西赣州)。然而,对于他来说,虔州并不陌生,因为这位大文豪的父亲,三苏之首苏洵在苏轼幼年之时便来过虔州,与当地名士钟棐钟槩兄弟一道,“同登马祖岩,入天竺寺,观乐天墨迹”。

从虔州返还后,苏洵便有声有色地向儿子苏轼描绘自己在虔州探访天竺寺,欣赏白居易书法真迹的奇遇。苏轼听闻后深受震撼,以至于近五十载之后,苏轼亲身来到天竺寺,想探寻父亲当年说的乐天真迹,然而真迹早已散失,仅存石刻述说当年轶事。(“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石刻存耳。”)苏轼感慨不已,于是作诗咏叹。


《天竺寺》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图3 白居易


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当年乐天居士与天竺禅师一唱一和,好不自在,如今却空余古迹故家,鸟飞蛇惊。回想少时豪迈壮志,而今都与真迹一般随风而逝,自己如同野桂病姜漂泊在天地之间,不禁涕泗横流。



图4 天竺山公园(其寺今已不存)

虔州八境图
然而虔州城给苏轼留下的不只有感伤,其实更多的还是欢欣。早在苏轼第一次踏上虔州土地的约十年前,虔州就与苏轼结下了不解之缘。宋熙守七年五月(1074年),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四月之后离开杭州赴任,宋熙守九年又离密州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就任,而此时接任他的正是在虔州就任的孔宗翰。孔宗翰是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不仅精于治理,而且文采斐然,善于作画。在其就任期间,他“伐石为址,冶铁锢基”,治理了赣州水灾,还在龟角尾城墙上筑了一座石楼,就是后来著名的八境台。
一日他登上石台,见三江汇流,群山参差,风光旖旎,于是画兴大发,遂创作一幅山水画卷,按东、南、西、北四境列了石楼、章贡台、白鹊楼、螺亭、丛林佛寺、尘外亭、郁孤台、上洛山等八境,取名为《虔州八境图》,在接任密州时示于苏轼,请其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苏轼见此图所绘,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蔚为大观,于是喜笑颜开,根据图画所绘以及自己超凡的想象力,作下了《虔州八境图》八首,流传至今,且看如今仍存的四处:

《虔州八境图》(其四)

《石楼》(即八境台)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图5 八境台


《马祖岩》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着鞭従使祖生先。


图6 马祖岩


《郁孤台》
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图7 烟雨中的宋城


《峰山》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图8 峰山


在苏轼的笔下,虔州城的东南西北四角八景犹如仙境,特别是《郁孤台》一首,烟云飘渺,宛如蓬莱,作者将郁孤台比拟成东瀛的蓬莱仙境,碧波荡漾,云雾迷蒙,使后人读后陶醉,又感叹虔州八景如今仅存其半,实在遗憾。苏轼没有想到的是,自其笔下的《虔州八境图》伊始,各类“八景图”、“八景诗”在历朝历代层出不穷,逐渐演变成了古人观赏盛景的一种雅趣。



图9 八境台


再识虔州

时过境迁,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年)左迁惠州的路途中,第一次踏入了虔州城内,登临高楼,眺望三江交汇,他不禁发出赞叹:“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也。”(《八境图后序》),当他亲自俯瞰赣南优美的山光水色,自觉之前的《虔州八境图》诗所绘之景,不及眼前之万一,大喜过望。

在数年后,苏轼在海南儋州遇赦,过琼州海峡,从岭南北上返回中原,途中经过赣南地区。在苏轼逗留了虔州境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用慧眼与毫锥写下了五十多首诗词、赞与散文,几乎是“所留之日皆有文,所到之处皆有诗”,在梅关为梅岭老人咏诗,在南康为蕉溪茶、独秀峰咏诗,在通天岩为隐居名贤阳孝本咏诗,在天竺山作诗凭吊白居易。在虔州城停留时,苏轼又挥毫写下《过虔州登郁孤台》:


《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

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图10 龟角尾——山、水、舟


经年重逢,再观美景,苏轼的激动之情全都流露于笔墨之间,从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画中的八景,再到亲自登上八境台楼,眼前所望,较之画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笔下描绘了虔州之山、水、风、烟、气、云、草、木、洲、路、田、台十几种景物,美轮美奂。在他的笔下,层峦叠嶂的丘陵“碧波荡漾”,湍急的江水如同彩虹。漂泊半生的苏轼面对如此仙境,直说自己要系住归舟,长久地在此地住下了,他对赣南秀丽美景的热爱可谓是跃然纸上,如章江贡水一样连绵不绝。


End




图11 赣州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夜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诗神”苏轼最终还是在常州归去了,然而他那豪放雄壮的诗词与豁然超达的胸襟,以及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之间的轶事趣闻,却为一代代人民广为传颂。苏轼在赣州所作之诗歌,虽然不如其其他大作那样闻名遐迩,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亦满是对赣州的热爱,他爱赣州的山水,爱赣州的黎民百姓,他用笔墨为赣州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赣州人民亦对他怀有深深敬仰之情。据说,赣州人建塔立亭,均用苏轼的诗眼命名,如明代建的白塔命名为“玉虹”,宋代建的马祖崖两个亭子命名为“云端”(“却立浮云端”)、“一憩”(“十步辄一憩”),如今章江河畔建的一座塔也命名为“翠浪”;赣州市南外街道的一条路,已经命名为“东坡路”。可见,赣州人对苏轼的热爱,近千年以来未曾更变。


参考文献


[1]周建华.清江水流 行人泪溅 江晚愁予 山深鹧鸣——辛弃疾与郁孤台八百年考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77-79.

[2] 欧阳斌.诗涌三江:苏东坡与赣州,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18/03/1315/145761438532.html


本期编辑:丁俊钦

本期音频:钟廷洁

本期审读:邱煌明

责任编辑:甘于恩

方言点: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

部分图片&文字资料: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美食(音频)| 丁俊钦:赣南年关的腊肠(江西赣州水南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 丁俊钦:甘苦之间:棕包炒腊肉(江西于都靖石话)

美馔新语(音频)| 丁俊钦:赣南小炒鱼——客家之蕴(赣州市区官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肖淑琴: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江西赣州客家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