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 丁俊钦:壮美与力量——于都唢呐(江西于都靖石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0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图1 于都长征渡口
YUDU我仍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回到于都乡里,便和周遭的同岁孩提们在乡间田地里淘气。我们轮流向稻田里扔“黑蜘蛛”擦炮,巨大的爆炸声以及飞溅的水花常常把我们吓得又惊又喜。可有一次,我扔的爆竹在水田里爆炸时,火光四溅,却听不见一丝熟悉的声响。回过神来,却一时间锣鼓喧天,隔壁新建祠堂传来的阵阵铿锵有力唢呐声,竟盖住了爆炸的声音。我的注意力立马就被这些衣着艳丽的民间乐队吸引了,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等到清醒过来才发现竟然走出了好几里地,在家人们的苦苦寻找之下才回到了家,请我吃了一顿“鞭子”大餐。然而,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红土地的于都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唢呐咿咿呀呀的奏鸣。在于都,无论什么盛举仪式,从嫁娶、丧葬、庆寿、祝贺,再到乔迁、开张剪彩、接客,都喜欢请上一支民间乐队吹奏一番,增添气氛

唢呐之情


这样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从西晋的“永嘉之乱”到唐代的“安史之乱”再到宋代“南渡临安”,客家先民为了逃避战火,从遥远的北方一步步迁徙到赣、闽、粤边境安营扎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客家先民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客家音乐文化。像唢呐这样的乐器,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所以,唢呐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也包含浓郁的乡情。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曾大显神威。后来,红军离开于都开始长征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等公婆吹曲目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1992年,于都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2008年,于都唢呐“公婆吹”又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2 于都民间乐队

01唢呐之类


于都的唢呐大概可以分成四种,一般分为木管、铜管、铝管与锡管,木管柔,铜管亮,锡管与铝管在于都应用最广。于都唢呐又分为大、中、小“辣子”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在大场面;而一种细长的“辣子”(于都民间俗称“吊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费力,所以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自然,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两种唢呐。小唢呐欢快、含蓄、优雅,犹如含情脉脉之少女;中唢呐高亢、激昂、穿透力强,恰似血气方刚之后生,所以这两种唢呐最富于表现力,用途也最广。

图3 于都唢呐迎亲

唢呐之声02
除了于都唢呐丰富的种类之外,它还有纷繁复杂的演奏特色与方式。于都客家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特色,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它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欢乐,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如泣如诉。为了加强音乐效果,唢呐常常配以扁鼓、小钹、马锣。吹奏以齐奏、对奏、吹打并重,甚至几十支、一百多支唢呐合奏等形式。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而位于县城西南的禾丰、靖石一带还将唢呐手称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

图4 于都唢呐

03唢呐之调

图5 于都唢呐演奏

不同的场合下唢呐的曲调也有不同,一般有《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坐吹用《十堂花》《扬州调》《洞房》等曲调;对吹一般用民间小调《公婆调》《斑鸠调》等。当乐队齐奏时,那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气氛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因为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合,是客家人勇敢顽强、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展现。


本期编辑:丁俊钦

本期音频:刘震宇

本期审读:曾俞晓

责任编辑:甘于恩

方言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靖石乡

图片&部分文字资料: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景点(音频)| 东方滢:兰花小镇,满园芬芳(江西于都话)

江西风物(音频)|钟海英:“东方橄榄油”——赣南茶油(江西于都客家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 丁俊钦:甘苦之间:棕包炒腊肉(江西于都靖石话)

方言与红色文化(音频)|钟海英:毛泽东故居——何屋(于都桥头客家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