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 李林浩、陈苏方:客家粄文化词语研究
“客家,一支自东晋末年以来历经五次大规模迁徙,由北方中原的平原地区迁入南方山区的汉族民系。”[1]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丘陵地,因此,“客家民系在物质文化生态方面,经历了麦、稷为主的旱作文化生态向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文化或梯田文化过度。”[2]客家人的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水稻包括粘稻、粳稻、糯稻、杂交水稻、继水稻等,另外,客家人还种植一些山区农作物,比如番薯、芋头、木薯、玉米、粟和豆,这些都视为杂粮。米饭是客家人的主食,客家人喜好干饭,这与早期生活较辛苦,劳动强度大有关,但出山劳作时,米饭不方便携带,也不耐保存,因此,客家人就用各种米粉为原料加工制成耐久性较强的各种“粄”,于是一连串的“粄”就出现在客家的食谱中,成为客家米食的一大特色。
客家人广泛制“粄”,以“粄”为食,不管是平时的点心、岁时应景,还是婚丧嫁娶等都有“粄”的身影。粄在整个客家地区,不仅仅是一种米食,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即粄文化而存在,这种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客家的粄文化,对于探讨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侧重于描述客家粄文化词语,并结合一系列的民俗事项,来进一步探析客家传统文化。
在客家方言中,“粄”泛指用各种米浆所制的食品。《康熙字典》对“粄”的解释为:“粄,补满切,音昄。屑米饼。”客家的粄名称众多,有的因其制作原料来命名,有的因一些日常用品以及粄的形状来命名,这些粄词语具有朴实的乡村特色。
(1)以原料的不同而命名的粄。
例如:“面粄”是用精细的白面做成的;“糯米粄”是用糯米粉加糖制成的粄,因糯米粉黏性较强,也叫“软粄”;“粘米粉”用粘粉制成,因黏性较差,有点硬梆梆的,故称为“硬粄”,关于这后两种粄,客家话中有“软的塞牙齿,硬的打死狗”之说。
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因此山区农作物如芋头、木薯、蕨根、绿豆、粟等粉和米粉掺和在一道制“粄”,这些粄分别命名为“芋丝粄”、“笋粄”、“萝卜粄”、“粟米粄”、“薯粄”和“豆粄”等。
“山区缺医少药,而草木多,因此客家人在制粄的过程中喜欢加入一些中草药的汁液或根茎之粉,以制成具有食疗作用的粄。”[3]比如:有加入“仙人草”的“仙人粄”;加入“土茯苓”的“土茯苓粄”;加入“艾叶”的“艾粄”;还有加入“苎麻叶”的“苎叶粄”;加入“鸡屎藤”的“鸡屎藤粄”:加入“狗贴耳草”的“狗贴耳草粄”。
此外,还有一类制作原料很特殊的粄,先把一些藤类植物,如黄粄杈,干柴草(如干茶树枝、干稻草等)烧成草木灰,这些草木灰,客家方言称之为“粄灰”,然后再把这些粄灰加入禾米(珍珠米)所做的“粄”,命名为“灰水粄”,因粄呈金黄色,有些地方也称作“黄粄”,口味不错,为客家人所喜爱。
(2)以日常用品命名的粄。
这些粄都是糯米粉或粘米粉加馅通过蒸、煎或炸而成,这些粄的语词通俗,浅显,运用的更多是农家口语,也体现了客家人质朴、粗犷的特性。例如:“簸箕粄”,是用到簸箕命名的粄;“锅笃粄”因粄要在油锅底层搅制,故称为“锅笃粄”;另外,还有“铁勺粄”、“米筛目”、“味酵粄”和“溜锅粄”等。
(3)根据粄的形状而命名的粄。
例如:“鸡颈粄”因粄皮皱皱的,像鸡的脖子,故称之为“鸡颈粄”;“老鼠粄”形状因细长细长的,像老鼠的尾巴,所以被说成“老鼠粄”,有些地方称之为“珍珠粄”;还有“猪笼粄”、“鸟仔粄”等。
(1)粄与岁时节日
在客家地区,每逢岁时节日,都要用到各式各样的粄。根据客家文史资料的记载,客家一年之中要庆祝的和纪念的传统节日有二十几个,按节日的形成来说,主要有三类节日,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节日,如春分、清明、立秋、冬至等;三是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如观音诞、观音出行、祖师下山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和农事节,如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大多要食(客家话,即吃)粄表示庆祝。以下是客家地区使用“应节粄”和“礼粄”的情况:
1.春节:春节俗称过年,“百节年为首”,被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客家人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客家人在春节时几乎家家都要“炙酒腌腊味蒸甜粄”,此时的应节粄最多,统统出笼,蔚为大观,例如:
“煎堆”:也叫“煎堆粄”,客家有句歇后语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表示家家都会炸“煎堆”来应景。“煎堆粄”为圆形状,呈金黄色,象征团圆,幸福之意。
甜粄:一般称为年糕,因为它不但寓意为“年年高升”,而且最为注重圆满与甜蜜。与甜粄同样含有吉祥、喜气意义的粄还有“咸甜粄”、“大床甜粄”等。
圆笼粄:也是客家人的年糕,是将糯米粉倒在一个大圆笼里蒸一个晚上,客家有句俗语叫“打柴头蒸圆粄”,吃了用“老柴头”蒸的“圆笼粄”,寓意着来年日子“步步登高”,“一年甜到底”。
起糕粄:圆形状,因加了一些酵素,蒸熟后粄面凸起,故称为“起糕粄”,以寓“起家,发达”之意。
此外,还有酿粄、菜头粄、油槌子以及一些年糕,如菊花糕、牛筋糕、云片糕、蓼花、薄饼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在元宵节,客家人有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称为“上灯”也称“吊灯”。由于客家人重男轻女观念,所以男孩出生就被视为一件重大的事情,所有在上一年出生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来年的元宵节前后举行“上灯”仪式,宴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在客家话里“灯”与“丁”同音,“上灯”仪式都在宗族祠堂举行,其宴意就是男丁上族谱,故称“上灯”)。所以在这天要做“人丁粄”,一种用糯米加糖踏的红粄,其谐意是家庭幸福、人丁兴旺。
在元宵节,客家人也蒸“圆粄”,有些地方叫“粄圆”、“惜圆”或“汤圆”,取“团圆”之意。
3.清明节: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在清明节,客家人普遍做“清明粄”,一种用苎叶、艾叶(白头翁)、鸡屎藤等加糯米踏成的粄,清明粄(青糕)的颜色深青而带淤黑,因其加入的青草成分具有祛湿、通气,健脾胃之功效,清明时吃了清明粄可使夏天不生脓疮,故有“吃了清(青)明粄,身强力壮,投入春耕好生产”之说。
4.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客家这天做“粄粽”,有些地方也叫“折粽”,即以竹叶包糯米做的,亲友互赠,纪念屈原。
5.乞巧节:七月七为乞巧节,客家地区不少农村至今沿用“乞巧节”习俗。在乞巧节,家家户户吃“七药粄”,并备办酒肉,招待亲朋好友。这种药粄,用七种草药,如苎叶、艾叶(白头翁)、鸡屎藤、山苍树叶、苍耳草、茅根等配以糖、米粉之类煎制而成,有消食健胃,去暑除湿的作用。
6.中元节:在客家地区,中元节是七月十五,其又名鬼节。在中元节,家家户户做糍粑,吃“粄粽”,杀鸡买肉供奉祖先鬼神。
7.立秋:客家习惯称立秋为“过秋”或“秋日”。在立秋,各家各户一般都要吃“踏层子粄(用大米碎成粉,蒸成分层的粄,也叫秋粄)”,或吃“糍耙”,因忙完农活,有个节气便放下农活休息休息,做些粄让肚子享个饱福,很多人在亲友间互相赠送,也祈福庄稼有个好收成。
8.中秋节:中秋节,在客家地区俗称为“八月节”,在这天,客家人吃“芋粄”,也叫“芋仔粄”。据说早期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之中,遇上了中秋节,无月饼吃,但发现当地无数芋头,饱餐一顿,度过中秋,所以在这天吃“芋粄”。
9.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客家人也称为“十月半”或“完冬节”,庆祝一年农活的结束,客家人通常在下元节“祭天公”,要做“新丁粄”,“新丁粄”亦称为“红粄”,单个“红粄”的重量要足满一斤,这是为庆贺家中有新添的男丁而做,以感谢上天赐男丁之福。
10.冬至: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客家人有“冬至大过年”之说,这天家家做“粄丸”,客家话中“丸”与“圆”同音,取“团圆”之兆意。在台湾的客家地区这天又叫做“牛生日”,拿“粄丸”或“水煮圆”(“汤圆”)喂牛,以酬谢它长年累月的辛劳。
除以上的传统节日外,像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和农事节,也有粄的纪念形式,如:六月初六,拜祀“田头伯公”时,耕田人做“田圆”,亦称之为“禾串粄”,做这种粄时,将米粉揉搓成条形,放到米筛里按扁,上面便印出无数凸凸点点,象征稻穗又大又长,能得好收成。
(2)粄与其它民俗
在探讨客家地区的粄文化时,客家人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其他社交场合,经常会用到粄,粄已经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纽带,以下我们从客家的婚配、生育和丧葬等民俗来探析粄的作用:
1.婚配
客家的婚姻礼俗强调“明媒正娶”,女方去嫁到男方家时,要带上一袋“人缘粄”,一种用糯米粉制成,大如杏子,染成象征讨喜的红色,分发给前来观看的人作见面礼,表示广结人缘。结婚后妇女回娘家叫“转妹家”,所谓“妹家”就是“妹子的娘家”。带着“等路(礼物)”或者是“箩格(指一种筐)装块冷甜粄。
2.生育
小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大时就要吃“羹”来代替母乳,“羹”是用糯米粉做的,成糊状,有甜咸两种口味,是客家人的“米食布丁”,有些地方也称为“水粄”。当小孩出下一年叫“对岁”,也叫“周岁”,这时外婆家要做周岁粄(硬粄),或叫对岁粄和买鞋袜给孩子穿,表示外孙周岁以后要学走路了,“硬粄吃了脚骨更加硬”,还送粄给女儿女婿邻里,每家分五个,女儿女婿也要做粄回礼,也分给女家邻里,数量看户数多少,但双方都要凑一个九数,如六十九、九十九等。
3.丧葬
客家人遇办丧事时大多会打“红粄”,客家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粄,用于红白喜事中,办丧事时吃“红粄”意为“避邪”、“平安”,更带有“逢(红)凶化吉”之意。
4.其他喜庆日子
客家地区在给老人做寿、盖房上梁、乔迁之喜以及逢年过节时,都要互送粄以表祝贺,如给老人贺寿时,要送“寿桃红粄”、“龟粄”或“长钱粄”,表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乔迁之日那天,主人会做一些“喜粄”送给乡邻。
打粄的一般过程是浸米—磨米浆—压干—粄脆—揉—包馅—蒸。客家的粄大多造型古朴、大方,并无奇特、花俏之品。或条、或块、或圆、或方、或菱形、或薄片、或饺子形,手工制作为多,也借用一些制作工具,如一些木制的模具,有执柄也称之为“粄印”,粄印的花式有许多种,以龟形、古钱形、桃子形最为常见,如做“印子粄”时用“粄印”印出龟甲花纹或“福”字的粄,外形是桃形或龟形。其次是釉质陶瓷,比如在做“发粄”,有些地方也叫“碗粄”或“富粄”,是用釉质的陶钵或小碗装粄浆,蒸到粄面隆起而分裂,看起来像个“笑脸”,“味窖粄”的做法相似,还有的打粄要用到石器,比如踏“黄粄”时将蒸好的粄团放在石臼中,然后几个人轮流舂上十几二十分钟。这样,黄灿灿、香嫩嫩的黄粄便制成了。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许多与粄有关的山歌、童谣、俗语、民谚等,这是粄文化在语言上的又一种形式的表现。这些民间口语具有朴实自然、轻松活泼和通俗的特点,反映了客家的民情风俗以及各种思想感情,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
客家山歌
①十月里来讲收冬,蒸酒踏粄笼打笼,东家嫌淡又嫌硬,长工口水进喉咙---《长工歌》
②南方一入乌土场,半路途中休歇凉,糍粑粄哩黄糖蘸,装来扛去见公王。
2
童谣
①蝴蝶哩叶叶飞,阿妈做粄女儿归,大粄拿来给阿姊,小粄留来逗老弟。
②米筛晒粄哩,托哩(簸箕)晒柿花,柿花好剥皮,换条马来骑。
③砻谷(磨米)悉嗦,大婆踏粄,无粄分,分个烂衫巾。
④粄哩团团圆,十子九状元,粄哩帕呀起,养到儿子入学又中举。
3
俗语
①打柴头蒸圆粄(因为过年要蒸“圆笼粄”,蒸一夜十多个时辰,“老柴头”才耐燃烧,所以乡下有打柴头蒸圆粄)
②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③糍粑爱吃裤爱着。(指的是一个人很贪心,什么都想得到,也形容人办事圆滑,面面俱到)
④五月初六年初四,有粄也去,没粄也去。(指回娘家时不管有没有礼物都要看望父母)
⑤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指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炸“煎堆”)
⑥一只筷子食粄皮。(单挑)
⑦煎粄无油。(难脱锅)
⑧蒸味酵。(唔(不)讲笑,客家人蒸出的味酵粄跟发粄不同,不要求“笑”,这里指不要开玩笑)
“富有特色的客家米食——粄,不管在命名、原料、结构还是工艺造型都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比如说形粗量多,用料多山珍而少海鲜,喜欢吃素、吃野和吃杂,从中体现了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和山区居民的色彩。”[4]也映射出客家民系那勤劳、节俭、质朴、粗犷的特性。
参考文献
[1]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1950 载《兴宁文史》13辑.(罗香林教授专辑).1989.
[2] 江金波.《客家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 邱庞同.《释“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373页.
[5] 罗美珍.邓晓华.《客家方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6]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7] 温美姬.《从客家方言词汇看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客家研究辑刊.2000.
(原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排版 | 钟茹源
本期审读 | 钟茹源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美馔新语(音频)丨胡逸朋:定南人的酸碱调和——酸酒鸭与灰水粄(江西定南鹅公话)
美馔新语(音视频)| 甘晓婷:客家酿粄——萝卜粄(河源紫金客家话)
美馔新语(音频)| 纪淑芳:大笼粄——博罗客家人的年糕(广东博罗客家话)
做语言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