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吴鑫杰:客从何处来(四川成都双流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语方言馆 Author 吴鑫杰









客从

WHERE


  SAY HI

何处




寻根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或许幼年都有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惑,真正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在十六岁的我接过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祖谱后,寻根之旅才正式开始。














“两湖两广填四川”


每至清明扫墓祭祖,总能听到老辈人称长眠于地下的父母为“阿巴、阿娘”,迥然不同于“爸爸、妈妈”。我对此不解,家祖说:“我们是‘土广东人’,说的是‘土广东话’。”

后查祖谱方知,本氏的得姓始祖是西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太王欲立他的弟弟季历继位,泰伯便逃到南方古越之地,文身断发,自号勾吴,建立吴国。而祖辈定居成都,则是“两湖两广填四川”的最终结果。

我是客家人,也就是川人口中的“土广东人”。祖谱对我们家乡的记载很模糊,大致可以推断出是在粤东北山区,那是蛮烟瘴雨,穷山恶水之地。这方圆三百里的粤东北在古代是交通闭塞的深丘陵区,东有武夷山,北有五岭,西有大夷岭,南有南岭,土旷人稀,自然条件很差。在得知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沃野千里后,客家先民毅然决然踏上背井离乡的征程,举家迁往成都平原,在这里繁衍生息近三百年。























意气风发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又从岭南迁徙到成都,这一路都是采取的隐忍和大度的姿态,好像除了固守自己的文化和有一块安身之地外,他们就没有别的目的和企图一样。成都客家人有“二次葬”的习俗。以我家为例,我的曾祖父吴道银、曾祖母吴陈氏在上世纪均已辞世,葬于吴氏祖居之侧。十年前,我们后人重新捡出先人尸骨装入陶缸,成都客家人谓之“金坛”,重葬于风景秀丽的丘陵之上。据说这样是为了方便带上祖先尸骨再次踏上迁徙之路。由此可见,即使在成都这样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中,客家人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所以,这是一个带着文化迁徙的族群,而不是带着刀剑和野心迁徙的族群。

客家迁徙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和平、建设、发展等健康和进步的因素。回顾历史,他们告别中原,跋山涉水,躲避灾难,全部行程长达3000公里,但始终是以一个和平的土地开垦者和文化传播者的姿态出现。沿途的定居和接二连三的迁徙,并不依靠武力,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健康宽容的心态,在赢得当地人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后,进而从事文化、经济、婚姻等方面的亲密合作与交流。

客家人在他们的民系历史中一直保持着这种隐忍的姿态,但每当国难临头、民不聊生时,客家人也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让周边的族群刮目相看。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革命的老前辈四川仪陇客家人朱德、四川籍文学家郭沫若,以及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成都客家人“廖观音”,都表现了嫉恶如仇、意气风发的精神气质。




















1

移民填蜀

“移民填蜀”的不只是粤东北地区的客家人,还有湖北、湖南、广西等省迁入四川的移民。相对而言,客家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其方言也在日渐式微,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移民社会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逐渐统一的结果。唯有那散落于老人口中的零星客家方言词汇还在诉说先民迁徙的故事。

2

土广东人

“土广东人”和“土广东话”这样的称谓,无不透露出悲哀。一方面是被外界彻底的误读,而且还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另一方面连客家人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的族源。这些中原衣冠世家的后代,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和世界的版图上匆忙迁徙,一路上到底丢了哪些东西?细想起来,我们并没有完全丢掉自己的母语,也没有丢掉自己的文化,更没有丢掉自己的姓名。

3

特殊族群

小时候我曾经听家祖讲过家史,他只记得自己的祖先是从广东迁到四川来的,而且路途的艰辛还历历在目,可是他无法反对人家喊他“土广东人”,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是中原汉族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保留下来的一个支系,一个正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特殊族群。

4

认祖归宗

生活在成都的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保护意识。我参观过成都洛带镇广东会馆,其后殿底楼有一幅石柱楹联:“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这是移民到成都的客家人对故乡人的一种思恋,同时,又是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追根溯源和认祖归宗,也就是说,客家人无论置身何处,都始终有族群文化的认同感和归依感。

距我数千里之外的粤东北地区,一定还有我的亲人,何时我能够见上你们一面?






本期编辑:曾   岭
本期审读:黄丽婷
责任编辑:甘于恩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汉语方言馆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影像 | 赵元任镜头下罕见的昆明旧时光【转发】

潮汕文化 | 林伦伦:唇齿相依:潮语与潮剧之关系漫谈(一)【转发】

方言与文化(视频) | 不冲壳子,南川话巴适得板!(重庆南川话)【转发】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成都客家天鹅蛋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