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频)| 施德淇:气势英歌(汕头话)


气势英歌



在上期的推文中,我们了解了非遗潮剧,本期推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英歌舞。

                 (普宁英歌)


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主要有普宁英歌和潮阳英歌两种。我们首先了解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传统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英歌原是边唱边武 ,故名"唱英歌"。现南山一老艺人还依稀记得几句,后来由于舞蹈节奏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因而这"唱"的部分也就逐渐被弃,为当地特有的锣鼓所代替,沿袭至今。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的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可至108人。表演人数应是偶数(玩蛇者除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主要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 "、"过跨"、"勾脚"等;主要图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动作和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普宁英歌)

音频来源:施德淇

文字、排版:施德淇

方言点:汕头市区

配图: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熊乙君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1.方言与非遗(音频)丨罗举:布马舞(饶平浮山话)

2.方言与非遗(音频/视频)| 徐萌:川北民俗舞蹈:翻山铰子(四川巴中话)

3.潮汕文化(音频)| 庄园园:揭西棉湖龙头城英歌舞(普通话)

4.方言与民俗(音频)| 曹海曼:金菊飘香,金鳌起舞(广州话)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