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音的故事(六十九)| 朱晓农:小个子发声:假声和嘎裂声(连载)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流行歌手周杰伦


我们上面提到周杰伦唱歌时用嘎裂声,沈星说话时也常用嘎裂声。其实,在从南到北很多很多方言中,我们都用嘎裂声。当然在大部分方言中,他只是个辅助的、伴随的语音特征,用来刻画一个‘低’的特征。例如北京话的第三声‘好’字,发音时是个向下拐,然后翘起来的‘凹调’。就在这最低的拐点上,很多人都会发成强弱不等的嘎裂声。

还有不少语言中,嘎裂声是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比如河北省境内的元氏县南因乡方言,属于秦晋官话,共有五个调类:阴平 [42]、阳平 [52]、上声 [44]、去声 [50]、入声 [324]。竟有三个降调。我们知道,降调的语言目标在声调曲线的起点高点处,因此元氏南因乡话阴平 [42] 和阳平 [52] 的差别就在起点的低高不同上。但是,阳平和去声这两个降调的起点相同(例见下图),区别就在于调尾的发声不同。左面那个语图中是个阳平字‘寒’xan52,调头起点136 Hz,是一个普通发声的降调。右面那个去声字‘饭’fan50,起点138 Hz,最后阶段带有嘎裂声。还有个区别是,带嘎裂声的声调较短。


 图6.13 属秦晋官话的元氏南因乡话中,嘎裂声作为降调对立的区别特征。【左】阳平‘寒’han52,普通发声的降调,【右】去声‘饭’fan50,调尾带有嘎裂声,基频断裂。


 在当场的听辨实验中发音人可以轻易地分辨出这是两个不同的调类,那么它们的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时候发声态的不同就要发挥作用了。阳平是用康冽嗓音(clear voice)清声态,去声是嘎裂声,因此两个用不同发声态发声的调类差别便产生了——去声听起来比阳平降得更低,而这全拜嘎裂声所赐。下面一个例子也许看得更清楚,连调长的区别都没有了。调头起点几乎一样高,但最后阶段一个是普通发声,一个是嘎裂声。


图6.14 贺州厦良村八都话,右阴入字,普通发声;左阴去字,结尾处有嘎裂声


嘎裂声还可以作为凹调对立的区别特征,下图是安徽省境内江淮官话寿县方言的一对例字:阴平 [303],阴上 [323]。两者音高起点、终点、时长都相当,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用嘎裂声,后者是常态发声。


图6.15 嘎裂声作为凹调的区别特征。【左】阴平‘边’piEn303,音节中间有嘎裂声,调头起点108 Hz。【右】阴上‘扁’ piEn323,普通发声,起点109 Hz。时长相当。

 

汉语方言中有那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发声态,嘎裂声不但用于南北数以百计的方言中,还广泛用于通俗歌曲,这当然不是偶然的。相反,黑人白人的男低音却能唱得极低依然浑厚,例如罗伯逊唱到50赫兹声带还好好的振动,没有嘎裂。其原因下面讲完假声再来讲。

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的方言中,如浙江南部的吴语、江西北部的赣语、湖南的湘语和赣语、广东广西交界处的粤语,都大量使用假声作为声调特征,甚至作为语素。例如湘语长沙话有六个声调。下面图6.16是一位长沙男发音人的例子,长沙话有发声态区别,阴去是用假声(或者他的变体张声)发的。这位男发音人的大部分阴去例字是用张声发的,频率很高,个别字用假声,最高达327 Hz。


图6.16 长沙话声调格局图:【左】高域调;【右】中域调


假声不但作为声调的特征,还能作为一个小称语素。粤桂交界处的粤方言,如前面讲到的信宜话中存在一种‘超高调’,用以表示小称。这个高调高得超出了常规,因此被称为‘超高调’。它已经没法用五度制来表达,所以用一个上升箭头表示。

不但汉语方言,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壮侗族,他们的语言中也大量使用假声。例如前面说到的贵州的高坝侗语,有五个平调,四个低的都是真声,分布在100多到220赫兹之间。但那个最高的平调高高跃起,用的是假声,音高几达370赫兹。

汉语和周边少数民族语中不但语音中有假声,音乐中更是如此。中国各地的地方戏几乎都用假声,如京剧、黄梅戏、秦腔、越语和粤剧、绍兴大板等等。练功吊嗓子吊的就是假声,像梅兰芳《贵妃醉酒》出场那一声假声的吆喝,可以达到800多赫兹。阿宝唱的信天游更是高达近千赫兹。但与此相对的是,帕瓦罗蒂可以唱到600赫兹依然使用真声。有人认为,地方戏都在野外唱,比如打谷场上,所以要用假声高叫,远处的人才能听见。这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道理。因为帕瓦罗蒂他们也经常开露天演唱,但依然使用真嗓子。另一方面,如果要远处人听得见,使用低音才传得远,而不是高音或超高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东西方语音和歌唱的发声不同呢?

原因可能与人的体形大小有关。我们知道,人体各部位比例都是协调的,体格大的声带一般也粗厚还长,体格小的声带一般薄而短。声带就像两根橡皮筋,厚长的声域范围一定大过薄短的。具体地说,欧美人可以低到像罗伯逊那样,50赫兹还是浑厚地、不失原真地振动,高可像帕瓦罗蒂,超过600赫兹还是圆润地唱着真声。而亚洲人体形较小,声带一般较薄较短。薄而短的声带一高就假声,一低就嘎裂。所以在我们的语音系统中有那么多假声和嘎裂声,而且南方比北方更为普遍,因为南方人的体形比北方人更矮小。也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歌唱艺术中那么多地使用假声和嘎裂声。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往期回顾

1.语音的故事(六十八)| 朱晓农:汉语中为什么有“又高又紧”的i元音(连载)

2.语音的故事(六十七)| 朱晓农:语音与人种的差异(连载)

3.语音的故事(六十六)| 朱晓农:从音位到区别特征:哲学涵义(连载)

4.语音的故事(六十五)| 朱晓农:声纹能定罪吗?(连载)

5.语音的故事(六十四)| 朱晓农:降调短,升调长(连载)


图文编辑|杨浩杰

图片来源|网    络

审核编辑|杨浩杰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

【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语言资源保护资讯”

#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