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的故事(七十二)|朱晓农:象声词(连载)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的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象
声
词
首先是一种叫做象声词的词语,这类词明显的与语义有关,就是用人类在听觉上的感受来描述词汇本身带来的主观感受的词语,也就是用来描摹声音的词,如“叮叮”描摹一种比较清脆的声音,像铃声、小溪流水声等。“咚咚”则描摹比较宏亮点的声音,“砰砰”描摹大声的敲击声,“当当当”描摹大钟的洪亮声音,“轰隆隆”表示雷声、炮声等等。又如笑声,“嘻嘻”描摹女孩子比较细声的笑,而“哈哈”则是大声爽朗的笑。“呜呜”的哭声较小,“哇哇”的哭声很大。“淅淅沥沥”下的是小雨,“哗哗”的是大雨。也有一些词在这个过程中语义有所转变,例如“稀里哗啦”本来是一个描述液体流动的声音,后来则转为形容毫不费劲或七零八落破败不堪的样子了。这其中所利用的,正是利用了液体流动与七零八落在心理感受上面的相似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象声词中最有趣的也许是描摹动物的叫声,有些叫声后来又变成了该动物的名词。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乌鸦的例子。乌鸦叫起来是 (i)a~(i)a~(i)a,这叫声上古就用“乌”a 来描摹。到了中古,又另造一个“鸦”ia字来描摹,乌鸦“呜呜”(上古是a~a)“鸦鸦”(中古以后一直是ia~ia)的叫声也就变成了“乌鸦”的名称。又如牛叫起来是“哞哞”的,羊是“羋羋”的。“蟋蟀”是蟋蟀的叫声,“知了”是知了的叫声。老虎狮子的吼声,这“吼”字本身就是象声词。青蛙我们现在用“呱呱”来描摹它的叫声,其实“蛙”本身就是象声青蛙的词,只是由于音变的结果,现在已经不太像了。“马”也是这样一个词,“马”在上古的发音类似 mraʔ 并带有尖厉的假声,很像马的尖厉嘶叫声。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象声词好像是超民族的,有时候又很有民族特色。例如猫的叫声,汉族人是“喵喵”,英语里也差不多,是 mew。但狗叫声就差得很远了,汉语里小声的叫是“‘呜呜”,大声的叫是“汪汪”,英语里小声叫是whine,大声叫是 bark。Whine 和呜呜有点像,声母都是 w。“汪汪”和bark 初看差很多,但仍有很多相似处。其中韵腹相同,都是a。声母次像,都是唇音(一个w<m< font="">,一个b)。韵尾也有相似处,都是软腭音-ng~-k,但一个是鼻音,一个是塞音,像是古音韵学里说的“阴阳对转”。
象声词构成的原理我们能够大体上说一下,一般的规则是:用前高元音 i 来表示比较尖细的声音,后或低的元音a和o表示比较洪亮的声音;后元音又表示比较沉闷的声音;高元音表示较小的声音,低元音表示较大的声音。也就是说,有多条规则在综合起作用。下面我们要讲的一连串语音联想现象,只跟一条规则有关,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语言中的高音(高频、高调的声音)有一种超语言、甚至超物种的象征含义,那就是先是表小,然后是表示亲密,表示关系近乎。
(原载《叫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朱晓农、焦磊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
END
配图摄影:甘悦闻、焦磊、甘于恩
本期编辑:饶晨月
本期审读:饶晨月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语音的故事(七十一)| 焦磊:“窝头”(water)是“水”吗:语音和语义的任意性关系(连载)
语音的故事(六十九)| 朱晓农:小个子发声:假声和嘎裂声(连载)
语音的故事(六十八)| 朱晓农:汉语中为什么有“又高又紧”的i元音(连载)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