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美食(音频)| 陈凯恩:惠来独一份的美食——寄托学子乡愁的“冬至茧”(揭阳惠来惠城话)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我没想到,今年的冬至我能在家中度过。
算起来,我已有四年未在家中过冬至节了。似乎每年都很巧,冬至这天总会遇到了上学的日子。在冬至这天,全国各地的习俗似乎也是不大相同的:有的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有的家庭会“自创食谱”,过出自己的“冬至味”……但不可否认的是,承载在这些风俗中的对家、家人和家乡的思念,往往又在这一天为食物所唤醒。相信在每一位惠来学子的心中,惠来独有的“冬至茧”就成为承载了这份厚重乡愁的代表。
离开家乡前,我全然不知这每年都会有的小小的冬至茧,会是我那小小的家乡所特有的食物。
我的家乡是一个海滨小城,她和大多数小城一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产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旅游景点。只是一座小小的城,安安静静地呆在祖国的一隅,不去思索那些拥挤忙碌的都市街道,和那遥远而圣洁的西藏天空上的云。
家乡的晚霞
我也从来没去想过,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也会有她所特别的、值得离开她的怀抱的游子们去思念的东西。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在我离开她独自去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冬至节。
对于中国人,冬至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我的印象中,冬至在我家乡是“小年”的存在。在冬至那天,惠来的家家户户一定要吃“圆”——这是一种糯米粉制作的食物,有点像汤圆却没有馅——只有在冬至这天吃过了“圆”,一个人才算是过完了一年,要开始过新的一年;只要吃了“圆”,大家就算是又长了一岁。所以小孩子总会十分期待着能够早早放学回家,吃到那代表着长大一岁的“圆”,以及在母亲上下翻飞的手里结成的可爱的“冬至茧”;而大人们却总不积极吃,或许是大人们“害怕”长大的缘故吧。
冬至圆
大一冬至这天我并没有回家,因为我的家乡离学校实在是太远,坐车回去一趟得五六个小时,冬至又总是不放假的,我便只能呆在学校里,过这个温暖而又寂寞的节日。
好在乡会深知我们这些离家学子的苦闷,为每位乡友准备了家乡的“圆”与“冬至茧”,以求宽一宽我们这些离家学子的心。
我也是在此时才知晓,这冬至“茧”原来是我那海滨小城所独有的食物,一份仅仅出现在潮汕一座小城的产物。
乡愁总是这样引起的,在那样一个本该团圆的节日里,却只有你孤身一人离开家乡,离开亲友。或许这世界上与你有同样际遇的人有很多,但是与你有完全相同的思念的却始终是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把一个人的思念也完全地独立出来,没有两份思念是完全相同的存在,即便两个人思念着一样的事物、相同的人、重叠的地方。
冬至“茧”是怎么样的存在呢?为了它,母亲总得提前好几天去到市场上张罗,准备好一切需要的食材——一些米粉或者是薯粉、内陷的虾、蔬菜、或许还有些每个家都不相同的特别的存在(其中或许有些独特的食材,各个家庭的做法又不尽相同)……将它们制成那小小的蒸笼上的“茧”。那“茧”在孩童的我的眼中总是可爱的,它们的形状总是胖嘟嘟的,白绵绵的外衣下有着细腻的内陷,每一次入口仿佛把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引了出来,它们争相蚕食着我口中的美食,否则,我手中的“茧”何以消失得这么快呢?
冬至茧
这些小小的、胖嘟嘟的“茧”,构成了我记忆中的乡思。它们凝结在一起后构成的厚重的爱意,把每一个离家的游子牢牢地困在那份情中,他们牵肠挂肚地在每一个寂寞的夜里醒来,渴望着再次睁眼便是完全熟悉的存在。
所幸,今年的冬至,我回家了,也得以用手中的“冬至茧”与“圆”,一解离乡在外时的那份乡愁了。
END
图片|亲友提供
文字|陈凯恩
本期音频|陈凯恩
本期编辑|陈凯恩
本期审读|郑伟昭
责任编辑|甘于恩
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美食(音频)|刘梅梅:惠来冬至茧(揭阳惠来周田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惠来油酥条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惠来绿豆饼
方言与美食(音频)| 郑瑞楠:那一碗飘香四溢的隆江猪脚饭(揭阳惠来闽语)【转发】
语言资源快讯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