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周赛华:《明清等韵图新探》后记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匕

学人 | 周赛华:《明清等韵图新探》后记

 阝    

                              廴          


音韵学一直以来被视为“绝学”,而等韵图又是音韵学中最为艰涩的内容之一,是古代的语音学理论,要想弄懂等韵学实属不易。我从接触等韵图至今,已经三十多年。20 世纪 90 年代在湖北大学读研究生时与等韵学略有交集,但浅尝辄止。世事弄人,读研时,社会流行读书无用论,因此研究生三年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可刚出校门,社会又突然重视学术。于是遂生读博之意。蒙孙玉文老师不弃,有幸忝列旁听之列。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对于等韵学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后来在武汉大学读博期间,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能略通音韵论文的写作。当初博士报考时,意气风发,年不更事,幼稚地认为,太简单的不用考,要做就做最难的,因此选择了音韵方向。殊不知,天底下做学问,哪有什么容易的事情。且当时也心存一丝狡黠,推测太难的专业方向,报考的人自然少,会降低考上的难度。往事如烟,音韵之艰难却铭刻于心。

音韵之难,主要有三:

(1)入门难。音韵学术语多,千百年来无统一。古人没有当今的音素工具,说音韵难以简明扼要,再加上音韵往往与阴阳、五行等比附在一起,结果晦涩难懂。

(2)找寻资料难。古人已逝,不能启之调查语音。记录语音的文献是唯一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年代久远,存于今世的文献已经不多了。故搜集音韵文献相当不易。当初博士刚毕业时,薪水微薄,同时还要偿还学费贷款,常常囊中羞涩,勉强能够维持个人生计。一时惧怕接到亲戚朋友的电话,担心无力款待,但又难以启齿。在此种窘困中,遇到有价值的音韵文献时,往往难受至极。一方面要与书商斗智斗勇,降低购书价格;另一方面要与肚皮商量,一段时间只能靠稀饭馒头充饥。有时书价太高,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书籍落入他人之手。数十年间,坚持不懈,其中甘苦冷暖只有自知。于今,书价是越涨越高,薪资的增速远远赶不上书价的增速,与书商的智斗还得继续下去。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孔方兄的自由,鄙人也能豪爽一把!另外公家图书馆中的资料获取也不易。有时大老远跑过去,人家不接待,或者管理员不在。即便是让你查看资料,也不能全帙复制,只能复制每卷的三分之一。更有甚者,就连复制这三分之一也都不行。出门在外,谁有抄录全书的时间?不知图书馆的这些奇葩的规定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好在国家要让文物活起来,越来越多的古籍数字化后免费放到了网上,利用起来确实方便了不少。但目前也只是九牛一毛,愿所有的古籍都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互联网上。

(3)文章发表难。本来刊发这类文章的杂志就数量少,出版周期长,每年刊出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这类文章大多难以有较高的引用率,故越来越遭到多数刊物的冷眼。一些刊物摈弃了这类文章的刊发,偶尔能刊发的,要么是大牛的文章,要么是借助人所共知的路子。在有正规刊号的期刊中,只有《古汉语研究》和《语言研究》等少数几种发表的音韵学研究论文稍微多些。除了阵地少外,更难的是很少能得到刊物的培养。国内刊物普遍做法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不采用,作者就可自行处理。稍微好的一点刊物,会遗憾通知你“不符合本刊的要求”或者“没有通过匿名专家的评审”,等等。很少有刊物能把专家评审的结果反馈给作者,以便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论文。据鄙人多年的经验,目前在这块做得比较好的刊物实属不多,做得好的只有北大的《语言学论丛》等少数几家(仅就刊发语言学论文的刊物而言)。相比之下,有的刊物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不要说主动把意见反馈给作者,就算是作者主动索求,也几乎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人家根本不理睬。当然这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杂志社人手有限。但更主要的还是没有服务意识。相比我从侧面了解到的欧美某些杂志的做法,真有天壤之别。硕士期间,三位室友是搞化学材料的,他们一般给欧美杂志投稿,不管是已准备采用的还是未被采用的,都能收到反馈意见,有时反馈意见甚至比论文本身篇幅还大。被拒论文,如根据这些评审意见,认真修改后,再投给其他杂志,被采用的概率往往非常大。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刊物也能有这样的服务和担当!

近二十年来,一路跌跌撞撞,尽管艰难,但多少还是有所收获。今《明清等韵图新探》的出版,算是二十年来对等韵图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吧。虽成绩不及先贤的万分之一,但由于是自己长期孕育的产物,故也是敝帚自珍,心甚宝之。自珍者主要有三:一是新发掘了三十多种韵图;二是新揭示了三十多种音系;三是有些地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有人不禁要问:如此之难,为何还要执着?何不改弦更张,另择他路?音韵之路,犹如食苦瓜。世人大多嗜甜,不好苦,吾初尝苦瓜,苦涩难耐,立即呕吐。持而久之,逐渐喜苦,苦后甘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久而不食,心中惦念不已。

说到学问之事,辩论是不可避免的。书中多处与前人商榷,不是与人为恶,实是虚心讨教,希望抛砖引玉,得到各位方家的指教。另书中不确之处实多,冀望一并诲之。

除了满腹牢骚之外,也要表达感恩之心!首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有关的同行通讯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蒋冀骋先生、刘晓南先生和孙玉文先生在百忙之中赐序,感谢一直以来给予帮助和鞭策的亲朋好友!

另拙著得到了湖北大学高水平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的资助和文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的资助,特致谢忱!


周赛华

2022 年 1 月 20 日

 



    (摘自《明清等韵图新探》,周赛华著,商务印书馆,2023)



本期编辑 | 杨治遥


本期审读 |杨治遥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学人| 李无未:《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后记


学人 | 翟时雨《重庆方言志》


学人丨邢福义:《邢福义学术论著选》自序


学人|刘镜芙:朱德熙先生二三事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