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刘镜芙:朱德熙先生二三事
由于公众微信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我手上拿到一份朱德熙先生治丧办公室寄来的讣告。心,一直在往下沉。一位以精湛的语文学论著蜚声国内外的语文学家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先生是著名的语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人们说,先生不仅自成一家,而且总是开风气之先。的确是这样,早作五十年代,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全国各大报刊相继转载,影响深远。先生用自己的等身著作给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进入北大当研究生时,先生正在保加利亚素非亚大学任教。记得先生回国后,我们团支部曾请先生和我们座谈过一次。那时的先生才三十多岁,风华正茂,英气逼人。一年后,在中文系的科研会上先生宣读了他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那一篇有影响的论文。那是一篇怎样的论文哪!崭新的角度,全新的方法,独特的结论。我们眼前突然一亮,传统突破了,新的成果产生了,先生声名大噪。现代汉语语法近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硕果累累,不能不说是和先生的杰出的贡献分不开的。
(早期著作《语法修辞讲话》,
与吕叔湘合著)
或者是因为职业关系,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先生讲语法课的情景。当时,我们早已听了其他先生的语法课,本可不必再听先生的课。可先生讲课的名声早已遐迩闻名,于是我们就去旁听先生的课。课安排在下午,为了听好课,我们还得放弃午休,提前去占位子。因为先生讲课,堂堂爆满。有一次,我回头一望,好家伙,窗口、墙边都站满了人,就像看名人演出一样。后来听人说,北京各大报社、出版社的许多编辑记者慕先生之名都纷纷去听课。先生讲课像磁石一样吸引人。先生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中外古今,左右逢源,生动活泼,课堂活跃。先生阐述自己的论点时,材料确凿,论证严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让你听后不得不服,不得不听了还想听。语法课是公认较枯燥的一门课,先生讲课讲到那样精彩的程度,今天回想起来还令人神往。几十年来,我听过各式各样的人讲语言课,但还很少有过先生右者。这当然和先生深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善辩的口才有密切的关系。
先生桃李满园,培养了不少中青年一代的佼佼者。先生平易近人,让你感到一种学者的气质。近年来,看到个别人把研究生当成“劳力”“势力”来使用,就倍感先生精神之可贵。同学告诉我,吕叔湘先生和先生经常赞扬一些从不宣扬自己,又常常坐冷板凳,但在学问上又很有见地的学者。1980 年,我因事进京去了北大一趟。中文系办公室那位老同志还认识我,我正惊异二十多年了,他不仅叫出了我的名字,还把我想要知道的情况如数家珍地一一告诉我。正在这个时候,先生上完课进来了。老同志马上把我介绍给先生,先生说:“我知道,我认识。”我简单告诉了先生我为什么从郑州调到广州,先生不断点头说:“我知道,我知道。去那边好。”先生告诉我,他马上要去接待外宾,不能和我多谈。这时的先生华发已增,不仅担负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有学校、系的领导工作。
(代表作《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1982)
最后一次见先生是 1987年,中国语文学会在广州开会。这一次小组讨论我正好和先生同组。随着会议讨论的深入,我发现全组的人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的都是先生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先生认真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听完后总是首先发表意见。先生发言一般不讲学生论文的优点,只提问题,讲不足。一位同志论文的质量稍差点,先生意见相当尖锐;一位同志的论文质量不错.先生说了一句“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接下来便说你要注意什么什么问题。先生在小组会上从不以领导自居,也不以学者自居,有时学生和他争论起来,一来一往,气氛热烈。当我介绍我的论文时,由于临时换了一个题目,和语法关系并不大。我说,我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条目,是另一位专家在研究同一问题时没有很好解决的,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块研究。先生听后还是第一个发言,先生抓住我的条目说:你可能说得也对,但为什么要这样解释,你还得多看一些书,多找一些根据。会议休息中间,我们几位同志又碰见先生。先生从我同学那篇方言语法论文谈到要好好研究方言语法,先生说,我们现在某些语法问题弄不明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方言语法研究得不够。近几年,先生反复强调要把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和历史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先生最后几篇论文就是这样作的。先生的倡导给语法研究拓宽了路子,带来了新的可喜的成绩。
卢菁光、刘镜芙合著,个人出版)
近年来,看到个别人写文章求量不求质,我总想起先生的话。先生常常告诫学生,论文要讲求质量,一篇论文应相当于一本书的质量。先生一再告诫青年人,在自己论文中“凡是别人说过的话,一定要称引,即使只是受了点启发,也应当点明”。这是先生做学问之道,他自己这样做,也这样要求学生。
先生教会了我们怎样做学问,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
一九九二年八月于暨南园
(原载卢菁光、刘镜芙《我们曾经走过》,
2009年自印)
往期推荐
学人|姚荣松:《桃园大牛椆闽南话研究》的研究取向与语料价值(代序)
本期编辑:李思华
本期审读:李思华
责任编辑:甘于恩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