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姚荣松:《桃园大牛椆闽南话研究》的研究取向与语料价值(代序)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图一为:姚荣松先生)
壹、楔子
张屏生教授约半年前将厚厚的一本《桃园大牛椆闽南话研究》书稿寄给我,电话中希望我写篇序。老实说,我有点惊喜,但百思不解的是,为何在他出版了二十几种闽客方言相关论著之后,突然挑这一本要我写序?我的序对此书有加值效益?或者是某种指标意义?或者也许只是一种纪念价值。
屏生是我在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指导的第一位博士,意义非凡,虽然与董忠司教授并列双指导,其实董教授才是他的启蒙师,也是硕论的指导教授。1993-94屏生入学师大博士班初期,刚好我获得“国科会”进修补助,赴巴黎研究一年,后来虽然也修了我的方言专题的课,对于已写过潮阳方言的硕论的他,我能给的具体指导相对有限,所以博论的选题、研究方向,九成是董教授给的,我的指导顶多是论文修改的建议。但日后我们的关系非同小可,从2001年七月起,《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的编辑启动,我们分任正、副总编辑,密切共事了三年半的时间,屏生态度认真,积极主动,用其所长,挑起正音工作的大梁,注音是辞典编辑流程的第一道关卡,词目的标音先要确立当代台湾闽南语的标准音读的依据,编辑委员会决定以高雄腔作为台湾闽南语优势腔的代表,优先的工作是进行高雄市闽南话语音及词汇的调查计划,由于屏生长期进行田调工作,此一工作计划就委由屏生执行半年(2003.1 ‒ 6),完成了《高雄市闽南话语汇初稿》。2005年辞典完成公告后,他又主持过教育部门的三个委托案:分别是2008年的数据转换后的检校计划(三个月)、2010.6的方言差增补计划(半年)、2016-2017的新词增收计划(一年)。这是辞典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无一不涉及语音,屏生皆甘之如饴,且如期完成。如果当初不是找他当副总编辑,或者他没有把此事当成事业,我可能要捉襟见肘。当初本要在词汇方面做人力分工,因故未能如愿,后来发现屏生的调查是全方位的,正如他一本一本的语汇集陆续完成(那时看到的已有鹿港方言语汇初稿、金门语汇初稿、澎湖白沙乡后寮语汇初稿等等) ,2007年他已整合出版了《台湾地区汉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四册,除首册论述篇,进行闽客次方言的音系描写及语音与词汇差异的比较,并以四个附录呈现台湾闽客次方言词汇差异的对照表,及一张彩色的汉语方言分布图。其余三册全为语料篇(包括《高雄闽南话语汇集》及两册《台湾汉语方言词汇对照表》(含闽南话、客家话、闽东话、军话),这是认识台湾地区现有汉语方言的最新语料库。
由于《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现在已成为台湾地区语言文化的宝藏,2012年闽南语课程的依据,也是本土语文竞赛闽南语形音义的指针,2004年年底完成后,正、副总编辑各写了一篇序,放在电子辞典的网页上。我历数三年半的心路历程,把成果归功于所有编辑团队的脑力激荡,其中特别感谢曹逢甫主委的擘画与主持,并肯定副总编对体例的贡献与全神投入。
屏生序的标题《这是一件苦差事,但总得有人去做》也历述编辑过程中“选词、定字、定音、释义、例句”的争议问题,末尾有以下一段感人的话:
我得感谢姚荣松师给我机会来落实我对辞书编纂的理想,想在这个事业上找到自己的荣誉,是我一生宿命的归趋。所以编纂期间我像是用高速档在行驶,不管做什么都快马加鞭,深怕自己没有按照规限的工作时程而影响了其他人后续的步骤。而姚老师在工作态度上是倾向于“慢工出细活”,对于事情的考虑总想要“照应周全,面面俱到”,但是却常忽略了时间的压力……在求好心切的情况下,不免多所埋怨,但是他总是毫无怨尤的承担所有的责任,并且一再的宽让我的情绪波动,让我还有勇气能够继续做下去。
这段话语,道尽编辑者的沧桑与宿命,谁教你承担这种苦哈哈的工作,又想满足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成就感。同样蹽落去,牺牲三年半,排班表坐镇在编辑现场,我成为有副编辑支撑的工头,副总编辑就该是盯紧工作进度表的监工?原来个性有别,配成童乩与桌头,童乩经常发飙,桌头永远有解语,是这样吗?好像在工作中认识了彼此,然后解套了。现在才知道学生对老师的了解永远比老师了解学生的还多。这个假设可以体现在屏生为他的两位指导教授分别写的两篇文章:
一、《平庸的老师讲述,好的老师解释,优秀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收录于2011年他为启蒙恩师编辑的《永不枯竭的井泉─董忠司老师六秩寿庆论文集》。
二、《永不止息的心灵探索─姚荣松教授和他的学术研究》原刊于《国文天地》24卷四期。2008年九月。2012年六月移作拙集《厉揭斋学思集》代序。
就让有心的读者去求证吧!
(图二为:张屏生先生在澎湖地区做田调)
贰、学问的追求是期待接近真实的一种假设
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答案端视读者读这书的目的。但眼前这位作者,值得您一窥究竟。张屏生,广东潮阳县人,1960年出生于屏东,故命名“屏生”,应有大时代的地缘意义。据其自叙,父母均为潮阳人,从小在家里听惯的一种闽南话,似与当地口音有一点差异,可是他又怀疑是父亲的闽南话学得不地道,直到在屏东师专四年级时,遇到教声韵学的年轻博士教授董老师,才从老师口中得知父亲讲的闽南话是潮州话(实质是潮阳话),并且在董教授的启蒙下,这位力学上进的屏东子弟,就以父母的潮阳话作为学术生涯的起点。1992年6月完成文大硕士论文《潮阳话和其他闽南话的比较》,一路下来,1996年又完成《同安方言及其部分相关方言的语音调查和比较》的博士论文。这一年他三十六岁,并没有比一般高中生一路念到文科博士学位的年龄大很多,从二十岁上大学算起,加上服兵役1‒2年,硕士到博士以七年计,最快也得三十二岁。而我们这位上进的屏东子弟1980年屏东师专毕业,服役二年,1982年开始任教小学,就同时展开了他的追求学术之旅。他自述云:“在1982年退伍之后,我被分发到台北县树林镇去当小学老师,晚上在辅仁大学夜间部进修(因为树林到辅大比较近);那时候教声韵学的是林炯阳和李添富老师。”我注意到这是他第二度上声韵学的课,无怪乎当年就以董忠司主编,张屏生、李丽修、庄淑慧协编为名,出版了《广韵声类手册》。这本书与市面流行的《广韵作业》不同,是为熟悉四十一声类而编,依据先师陈新雄教授主编的《声类新编》的次序,始于喉音影纽,终于唇音微纽,以手书钞录声纽、切语、下栏系等、开合、韵类、韵值、古韵、系联诸空栏,并于备注加声纽及切语之按语,间采周祖谟、林尹、余乃永三家之校语。每一声类之后皆附有一张结合等韵之“讨论统计表”。这已是“广韵研究”专题的工具手册,屏生之深造声韵学教具,有类如此者。故能于1998年第十六届声韵学研讨会在彰化师大举办时,获得声韵学会第四届青年学者奖,得奖的论文是《东势客家话的超阴平声调变化》(收入《声韵论丛》第八辑)。依我看来,1998年是屏生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同年应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之聘,担任闽南语教学课程,并以《鹿港方言语汇初探》获得教育当局奖励汉语方言研究著作佳作奖。同年十月也以《澎湖县白沙乡闽南各次方言的音韵现象》一文出席日本熊本大学主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48回全国大会,又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担任研究员。从此,屏生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四部曲:授课、田调、撰写论文岀席会议、整理调查语料汇编成书。近日屏生寄下其主要著作目录,共分四种:(一)有审查制度的期刊论文,共29篇(1994∼2021.10),(二)专书论文,凡39篇(1993.12∼2020.11),(三)研讨会论文,凡124篇(1993.04∼2021.11),(四)专书出版已达30种(1992.06-2022〉。出版中的有《澎湖湖西乡闽南语研究》及本书。别的不说,以出席研讨会之勤,28年间凡宣读124篇论文,平均每年4-5篇。若非精力过人,何能至此。
我试图探寻屏生追求学术的动力,原来是出于他的认命与自我提升,这样我就能看到他的第二次学术高峰。2002年他任教屏东师院语文教育系时,在自行出版的《方言论丛》(ISBN 986-99957-3-x)中自序以“学问的追求已成为我一生宿命的归趋”为题,写出他的心路历程:
从1993年起我便潜心投入台湾汉语的调查工作。因为如果没有亲自做过有系统的调查工作,方言的比较就会缺乏一种稳固的基础,在研究上就只能间接的、被动的引用别人调查的判断,而无法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只有搜集到新的语料,才能打开眼界,提高认识,只有亲身调查,领略其中甘苦,才能更确切的理解并运用别人的调查成果。而且语言理论的研究必须要通过事实的检测才能得到验证,否则理论终归是期待接近真实的一种假设而已。
这段话的基调类乎当初参与辞典编纂的心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反映当代闽南语的辞典,所以辞典中有“方言差异” (简称方言差)的字段备检,也是基于方言词汇多元的客观存在。但这段理论与事实的辩证,更能发现他的研究方法论,以亲自调查为前提的“语料事实”优于“理论假设”。调查成为他的信仰。理论不是独立于事实之外的一门学问。有理论不等于有学问。可见学问不是“拿来主义”,有些人追随别人验证出来的理论,急于套用到不相关的事实,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一头栽进汉语方言调查这个大坑,也要时时反省,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免迷失方向。2007年4月屏生出版了他第一部套书《台湾地区汉语方言的语音与词汇》四册,做为一个阶段的总结。这套书的自序就把前文对“理论”的困惑转为《学问的追求是期待接近真实的一种假设》当作标题。摆在钟荣富的代序《却看灯火阑珊处》之后,相映成趣。其实这个标题似在2005年2月的《驽马斋论学集》也当过序文,但我此刻才发现有三字之差,2005年题作《学问的追求只是期待真实的一种假设》,原指追求学问只是某种假设,修改后似与“假设”画上了等号,原来我也看不懂是什么逻辑,现在发现当初“假设”是冲着“理论”来的,就豁然开朗了。试作解说于下:
学问的追求不外乎求真理,而真理却一直处在一种假设的状态,理论也好,学问也好,都不是外在东西,而是通过实践,比如调查语料(或研究素材)、掌握语料,才能逼近(语言)事实,才能建立(语言)理论,违背这条铁律,便没有真实可言,更不算学问了。这就是屏生的实践哲学,在真相尚未大白之前,他要提供自己亲验过的语料给大家,也就是语料的调查、整理、校正、核实、补充、研究、出版。让材料说话,理论就在其中。
从数据显示,屏生2002∼2004在高雄师大台湾语言及教学研究所任教,这也是他在教育部为闽南语辞典默默奉献心力并厚植辞典编纂实力的三年,2005年他转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短短一年之内,就完成前一阶段的总结性的套书,显然2007是学术成绩的另一次高峰。此后十几年间,他又攀爬了几次高峰,只有他心里知道,严格上说,连老师都没有资格对学生评头论足的。当我问起他在田野调查方面的全貌及今后的计划,五月中旬收到他最新的《田野调查与语音纪录》一文,上面列举他平生调查两岸方言(含东南沿海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的列表,分门别类,大陆地区还附上每一点的调查年月,无一笔缺漏。这里只能披露一些数字及语言种类。据其最新统计,调查过的方言共有267种,其中台湾地区共84种(包含闽南话共45种,客家话共37种,闽东话1种,军话1种);大陆地区共183种,含闽南话共51个点,潮汕话共18个点,粤西闽语共10个点,海南闽语共8个点;客家话共54种,分布在闽、粤两省。军话共11个点。闽北话共10点。(凡少于8不列)。文中概略指出:
笔者从1993年起便全力投入了(1)闽南话(2)闽北话(3)闽中话(4)莆仙话(5)闽东话(6)客家话(7)军话(8)粤语(9)吴语(10)赣语(11)畬话(12)土话(13)黎话(海南)的田野工作。
这篇文章的脚注最引人注目的一段是:
笔者之所以选择先投入田野调查工作的原因,主要还是受到了洪惟仁先生的启发,他说:“这几年的研究,使我深感到田野工作、田野资料和理论素养,都是不可偏废的。但理论和田野工作如果可以分立的话,我以为田野工作比理论建设重要得多。因为记录现象本身就是贡献了,现象是瞬息万变的,今天不记录下来,明天就来不及了。…所以理论建设明天还来得及,并且,最好明天再做。”(洪惟仁1999:58)
屏生的学术生涯主轴就述介至此。至于他的择善固执,或者也可说是学术洁癖,只相信自己的调查资料,广读辞书并进行重编,为每部旧式字/辞典都编上音节检索表,对歌仔册语料的整理,把语料尽量整理印出,免费送给同行,都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专业语言学者,放眼天下,寥寥可数。
}
(图三为:张屏生先生在汕尾海丰平东镇调查龙吟堂军话)
叁、桃园大牛椆闽南话研究、出版的意义
语料调查、整理研究、公诸世人是屏生学术生涯的三部曲,他忠于语料调查的工作(包括文献语料,几乎近代传教士的闽、客辞典他都整理过了),没有一刻停息,确实在抢救瞬息万变的语言载体。台湾语言的前行者,为我们累积不少文化财,如小川尚义《台日大辞典》(1931)对不谙日文的读者,检索都有困难,2004.8旅日学者王顺隆以通行的教会罗马字(俗称白话字)进行新编,书名《新编台日大辞典》,保留日文释义与例句,并附有音节索引表,检索已很方便,两个月后,张屏生又送我一本《王顺隆‧重编《台日大辞典》音节检索》手册(张屏生编2004.10),乍看以为就是王编从a到z的音节重排,原来是以表格的形式,横列韵母及假名拼法的八音调符(八个调形,横列于韵母之下,按实际出现的调类下直列十五音的对应页码),简直就是结合十五音与日文假名对照罗马字的工作手册。屏生宁花笨工夫的工作程序往往如此!就连2013年新版吴守礼《综合台湾闽南语基本字典》(吴昭婉整编本),屏生都已作成〈吴守礼《综合台湾闽南语基本字典》音节检索〉,其格式与2004年为王氏新编《台日大辞典》音节检索如出一辙。其加惠学者,未可限量。此外,18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编的福建方言辞书,以漳、厦音系为大宗的英汉字/词典,也引起他的注意,进行音节检索及音系分析,以杜嘉德1873、麦都思1837为代表,就连马偕的《中西字典》、满思谦的《英客字典》这些久被遗忘的古董,都被屏生的团队重新整理、赋予新貌。至于启蒙引介之者,仍不得不归功于洪惟仁1996的《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旧辞典的复生,则一半要归功于原国科会长期挹注学者研究计划补助,使得用功的学者同时可以获得不只一个计划的补助,有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执行有效的人力控管,语料库不断建立,计划一个接一个,那也得主持人对学术有笃定的忠诚与愿景,才能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屏生教授就是个中翘楚,难怪他的历年得奖记录从2010年起,每年获得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度学术研究绩优”,更在2017、2019获“产学荣誉奖” (一般获奖的都是理工科老师),并于2019年2月21日获聘为特聘教授。看来2019年可视为他的学术第三高峰。
言归正传,《桃园大牛椆闽南话研究》一书已于2021年2月通过审查,获得中山年度学术性图书出版补助,足见它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邀我写序,就是要我起码从头到尾读一遍,说出一点感想,或者大受感动,提出此书的特色与贡献,与读者分享;然后也指出此书的局限,建议改善的方向。我确实把书稿认真读过,让我有好为人师的喜悦,我觉得此时此刻(大疫之衍)闭门检视别人著述的长短,不失为上好的节目。下面铺排我的读书心得。
一、这是一本朴实无华、记录桃园海陆客家话通行区中一种特定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特色的专书。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篇,也就是研究部分,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它的语音系统和音系特点,再集中全力说明“大牛椆闽南话受到当地海陆客家的影响的语音和词汇变化”,分语音渗透和词汇渗透,声母的语音渗透很具体:1.不送气念送气。2. g- 念成 ŋ-。3.s- 念成 tsH-。词汇渗透的主要途径有五:1.借用替代。2.拗折调整(表11举了63例)。3.部分套用。4.闽客混合。5.曲折对应(表14 举了19例)。最后作出小结:
大牛椆闽南话是一个饶富兴味的方言点,除了语音顽强的保守性之外,在词汇上受客家话的影响变化更是引人入胜,在台湾的闽南话中是非常独特的,适合进行语言接触或其他社会语言学相关课题的研究。不过在研究的步骤上,必须要调查两种或更多种以上的方言,除了双方言的调查外,还要调查和双方言相关的方言做比较,这样才可以更确切的了解大牛椆方言的共时变化,也才能够具体的检择出有启发性的研究材料。桃园新屋乡除了海陆腔客家话之外,还有长乐腔、丰顺腔和饶平腔客家话,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应该实时进行全面性的调查,这样才能更具体的掌握其中的差异。
二、这是以语料调查与词汇比较为主轴的加工品,下篇之二:大牛椆闽南话基础语汇集才是全书的精华。
说本书朴实无华,并无贬意,把调查的结果集中体现在四、五千个词条,分34类编成基础语汇集,这是日本学者调查汉语方言成果的常见的呈现方式,因为要求词汇量大,时间要花比较长,一定需要复核、增补。本书的基础语汇集几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主要的加工每个词条下均有在地新屋客话与叶氏原乡广东陆河县寮前村的形音对照,也可说三语对照。提供进一步溯源与共时影响的参照。
相关的语料已见其四篇未刊稿:张屏生2013《广东省陆丰县南塘镇闽南话基础语汇稿》、2014《广东省陆河县新田镇寮前村闽南话基础语汇稿》、2015《广东省陆河县新田镇客家话基础语汇稿》及近稿〈广东省陆河县新田镇寮前村闽南话的音系及相关问题〉。屏生在“近稿”中有关寮前话词汇特点,也列举寮前话受客家话的语音和词汇的渗透,与大牛椆闽南话如出一辙,这些新调查语料与洪惟仁(2003)有关大牛椆方言的形成的依据有些出入,恐怕是有待进一步讨论。
三、这本的语汇调查初稿历经二十年才成书,可说好酒沉瓮底。
说它好酒沉瓮底,是因2000年12月16、17日屏生初次来到大牛椆调查叶姓发音人,迄今六月出书,已越20寒暑,由2001.12印出仅164页的语汇初稿,整理成目前厚达496页的专著,主要是进行相关次方言的比较,包括上篇的三个附录,其中附录一《大牛椆闽南话和其他相关次方言语音词汇对照表》,左页表列对照,右页即有若干条差异说明,亦能引人入胜。全表横列词目201,直列15种漳泉腔,加一个通行腔(屏东)。词目1-173是语音差异,174-201是词汇差异。以例92“两”为例。作者说:“两”在偏漳腔念nɔ̃7/nõ7,在偏泉腔念nŋ7。草屯老年层念nɔ̃7,但是青年层却因为nɔ̃7和gɔ7在听感上相似,特别是在买卖的时候,为了更有效的区别,现在改念nŋ7。见例92。
我比较好奇的是,草屯是偏漳的例子,却不在表列中(附录三则有草屯),表上16点中除大牛椆、寮前与漳州三个偏漳念nɔ̃7外,其他偏漳腔代表点:宜兰、台南、永靖、吉贝也都念nŋ7,我自己偏漳的斗南温厝腔,反而从小就听到nɔ̃7/nŋ7并存,在数1234时,两者兼用,不知这种并用情况之分布有多广?似乎只有做全台的等语线,才会水落石出。草屯青年层的改念也许是个案,似乎不能解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改读的原因,这就是一个有待追踪的专题,希望不久之后,作者能给有我这种语感者,更具说服力的答案。
相形之下,词目例23色、24叔这一组的说明就相当细致。为了与读者分享这两字的音读异同,我先归纳对照如下:
(1)“色”读sik3:“叔”读tsik3,韵母相同。有九个方言(含偏泉腔的1.鹿港2.三峡3.新丰4.梧栖5.马公6.台北;偏漳腔的7.宜兰8.台南;通行腔的13.屏东)
(2)其他七个方言点,包括9-12四个偏漳方言,韵母皆有变化,如 :9.永靖sek3 / su13。10.吉贝sek5 / tsiok3。11.大牛椆sek3/ tsek3。12.寮前sek3 / tsiok3。
(3)偏泉腔的14.南麂岛siet3 / tseʔ5。(韵母、调类皆异)
(4)今日的15.泉州腔siak5/ tsiak5。(韵母相同)
(5)今日的16.漳州腔sit3 / tsik3 (韵尾不同)
以下是本书对23-24两例的说明:
大牛椆、吉贝、永靖一般闽南话iŋ/ik的相关例念成eŋ/ek,这种音还有在澎湖的赤崁、通梁听到。但是相配的入声韵在台西却读成iak,但是台西相关的舒声韵念iŋ韵,在泉州音里头,《汇音妙悟》“卿”韵的例舒声韵念iŋ(笔者1995年调查,泉州何秀莉)。不过台西iak韵的字渐渐也在向ik靠拢当中,同样的字,不同的发音人有不同的念法。「叔」这个词在吉贝、通梁、鸟屿、赤崁都念tsiok4,永靖念su13,饶平原乡客家话念ʃuk3,su13 这种音型比较像诏安腔客家话(没有-k)。屏东县保力闽南话的“叔”念sǝk3。因为福佬客残余的语音拗折,通常会把客家uŋ、uk拗折成 ǝŋ、ǝk。见例23、24。
上下对照来读,漳泉角力、闽客互动,表现在两岸的移民路线图上,都是屏生一路调查语料的集结与验证。前九个方言展现漳泉合流,韵母向通行腔靠拢的趋势,“叔”字在台西、吉贝、寮前的表现,是泉腔存古的拉力。“色”字在吉贝、大牛椆念sek还保有闽南话本色,在福佬客的永靖及寮前村念sek,表现客语的拉力,到了永靖的叔su13一读,则完全被客语所取代。
四、有关大牛椆闽南语的研究,目前鼎足而三,本书的出版,有助台湾闽、客语接触及双方言互动、音变与语言转移等的多元探讨
许多有趣的台湾语言议题,常常是洪惟仁带出来的,大牛椆的研究是一个典型,不妨先列出目前大牛椆方言的主要文献:
1.洪惟仁 1993 《大牛椆方言─一个来自惠州的漳州方言》,第三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2.洪惟仁 2002 《大牛椆方言的形成》,未刊稿。
3.洪惟仁 2003 《桃园大牛椆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发祥地的追溯与语言层次、共时演变的分析》,庆祝曹逢甫教授六时华诞专号,台湾语文研究1.1:25-67。
4.张屏生 2001 《大牛椆方言闽南话、客家话的双方言现象析探》,《八十九年国科会语言学门〈一般语言学〉研究成果发表会论文集》55-72,台北:国科会出版(台湾大学语言所主办)。
5.张屏生 2002 《桃园县新屋乡大牛椆闽南语语汇稿》。屏东:著者发行。
6.陈淑娟 2001 《大牛栏方言的语音变化》,2001全国语言学论文研讨会论文(光盘) 新竹:清华大学。
7.陈淑娟 2002.6 《桃园大牛栏闽客语言接触的语音变化与语言转移》,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杨秀芳、江文瑜、张裕宏)
其中以3、4、7三篇最具代表性。均发表于2001-2003之间,问题的先觉者洪惟仁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描述性的答案,只欠细节尚未演绎完成,这问题蛮接地气的,两个年轻人暗地响应,也开始找到不同的发音人,进行调查计划,终于2001年也端出了两盘菜,走过十年的先行者洪惟仁2003年的大菜面面俱到,企图和盘托出大牛椆语言的来龙去脉,成果是否令人满意,可让读者自行判断。陈淑娟的博论完全另起炉灶,全面应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广泛讨论闽、客语言在大牛栏(客语地名用字)的角力与共时变化,涉及语用上的诸多面向。屏生此书所呈现的大牛椆闽南话的原汁原味,语汇特征本为探讨语言接触的起点,若只拿几条语言特征,就试图进行语言发展的类型定位,似乎很难遽下定论。其实对大牛椆方言研究的多元化,正反映语言研究的进步。洪先生正是持平的看待,他说:
张屏生和陈淑娟的调查可谓后出转精,但本文并未因此而“过时”了,因为本论文的角度一开始就与他们不同,本文的重点除了提供大牛椆方言的描写纪录之外,主要目的是追溯大牛椆方言形成的历史,这并非张屏生和陈淑娟论文的目的,虽然他们的调查资料可以提供大牛椆方言更清晰的面貌。
洪惟仁认为他的调查比任何人早,语料更具优势,所以又说:
本文传统方言学的调查对象叶伦集今年(指2003)今年已经八十余岁,比起二位年轻学者的调查发音人年龄大很多,本调查纪录的语料中许多大牛椆方言的特色,在后来的调查中都已消失,数据显示1988年所调查的叶伦集语料是大牛椆最老的标本,以这些语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到更有趣的结果。
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为数不大的语料参差,正好可以互补,或者进行更细致的语言层次分析,但必须每个年龄层都能提供有效的样本数。至于陈淑娟(2002)论文2.3前人对大牛椆方言之研究,也对洪、张两位的论文都有评述,并指出调查不一致的地方。他强调自身研究结合量化、质化的研究。目的和重点有别,故不详引。三家论文的主题各有所重,洪的目标最大,兼有历时与共时。屏生初以描述为主,转而进行原乡词汇之比较,滚动愈大,风险更多。此书将对比语料和盘托出,有利于洪的溯源与形成探讨,相信唯有语料能说话,这本身即是出版本书的重大意义。
更重要的意义是,屏生对于学术论题有敏感度,才有这个“三跤㧣”的议题,屏生的投入,本身就是推进议题前进的动力。
以上四点一得之愚,纵使不能通过专家的法眼,对于屏生学术生涯的透视,也将有助于读者的取精用弘,并从此书的出版,看到语料的搜集与展示,本身就蕴藏学问的真工夫。也希望读者从这本书得到一把钥匙,开启田野调查的乐趣。是为序。
姚荣松 2022年5月30日于台北市罗福路车喧楼
本期编辑|黄庆雨
本期审读|黄庆雨
责任编辑|甘于恩
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资源快讯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