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不靠谱数据遇见超乐观估计——林氏“吉林药方”一周年(下)

塞冬 黔财有话说 2019-07-06

“坚持原创,干货满满的经济、房产和时评”


在本文的上半篇:《当不靠谱数据遇见超乐观估计——林氏“吉林药方”一周年(上)》中,塞冬使用大量数据揭示了《吉林报告》存在的问题。

在本文的下半部分,塞冬将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下面继续用数字说话:


伪发达地区粉碎机

前两年有个说法很流行——“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特别是对于那些“伪发达国家”、以及曾经发展得得还不错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南欧、东欧、南美),来自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对当地的本土工厂带来了极大冲击,大幅提升了当地的失业率,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样的,美国的“铁锈”地区近年来也因为特朗普而有着极高的上镜率。“全球化”对这些发达世界的“老工业基地”的冲击是显著的,来看一副塞冬标注的美国地图。

地图中是美国大型都市区(1百万以上人口,都市统计区MSA口径)人口增速排名(2010-2017年)。在这53个MSA里,短短7年时间,有20个的人口增速大于10%,6个大于15%——美国的城市规模变化之快,并不亚于甚至超过中国。

美国城市人口变化的趋势,其实和中国很像,大致可以归纳成这么几点:

1、南方的增速快于北方(也和美国新移民多在南方有关)。

2、发展较快的:行政中心城市、互联网中心城市、内陆二线城市。

3、发展较挫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的纯航运/铁路枢纽城市。

4、三大一线城市增速普遍缓慢,内陆二线城市集体崛起。

红色为增速超过53个都市区平均速度的城市,蓝色为增速超过全美人口增速,黑色为增速低于全美人口增速,粗黑色为人口下降。

在这里,塞冬想要提出一个听上去有点奇怪、但又很符合常识的观点——新制造业是非常集中的。优质制造业产业带、优质制造业企业聚集点的数量,远少于“迫切想要引资”的城市的数量——高新服务业就不说了,比制造业更集中。

数百座城市、上千个产业园,都可以搞各种各样的规划,乃至做出像《吉林报告》这种规格高、影响大的综合性产业规划。

但是,优质的高新制造业只会诞生在其中极少数地区、只会选择聚集到其中少数“优中选优”的产业带——其他地区任你怎么规划,也只能像南欧、东欧、南美、铁锈地带那样“被粉碎”。

我们先来看一个邻国的例子——韩国各行政区人均GDP:

KOSISkosis.kr

排名第一的蔚山,人口116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3%,人均GDP是韩国平均的两倍。主要原因是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工厂(现代汽车蔚山工厂)、全球最大的造船厂(现代重工),以及全球第三大的炼油基地(SK蔚山基地),如下图所示,城市不大,

离蔚山直线距离90公里的巨济岛,则是另外两个世界顶级造船厂——大宇和三星。

如塞冬的知乎回答所说——在大部分商用船领域,韩国的这三个造船厂都处于最先进的地位,包揽了大多数高附加值船型和高附加值海工项目。

《客观来说,韩国有什么地方超越了日本和中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428819/answer/369420091

最近很火的俄罗斯亚马尔北极LNG项目,用的就是大宇生产的15艘17.2万立方米破冰LNG运输船(全球首创)。

人均GDP 5万美元、排名第二的忠清南道,205万人,其产业支柱就是三星电子——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OLED面板和存储芯片工厂。

三星位于牙山的全球最大OLED工厂:

25公里以外,三星正在建设中的位于平泽的全球最大存储芯片工厂:

人均GDP排名第三,近4万美元的全罗南道,200万人,在南部拥有韩国最大的石化基地(LG等多家公司)、最大的钢铁基地(浦项制铁光阳工厂),以及第二大集装箱港口(光阳港)。

人均GDP排名第四的庆尚北道,最有名的工业城市是龟尾和浦项。龟尾是个一大半都是工业园的小城市,容纳了LG电子的重要产能(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等)、以及三星手机(部分)、LS电缆、可隆化工等。

龟尾90公里外,就是浦项制铁总部所在地——浦项市。

韩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终于成为人均GDP 3万美元(中国沿海发达省市的2倍左右)的发达经济体,以5000万人口的体量,韩国的重要工业支柱如下:

  • 全球第6大汽车生产国(400万+辆/年)、全球第5大汽车生产企业现代起亚(700万+辆/年)。韩国国内汽车产量比我国汽车产量最大的省——广东,多约40%。而广东的人口是韩国的2.2倍。

  • 全球1/3的造船吨位,超过1/2的造船价值,包揽了大部分高附加值船型。以LNG运输船为例:

世界最大的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存储船)Prelude FLNG,长488米,宽74米,排水量60万吨,造价125亿美元,是全球最贵商用船只,相当于70条全球最大集装箱船或者80条中国建造过的最大LNG运输船的造价。由三星重工建造:

  • 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浦项制铁(世界500强排名):

  • 三星+海力士,生产了全球3/4的DRAM内存和1/2的NAND闪存芯片,每年生产90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

  • 三星+LG,生产了全球30%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和40%的小尺寸液晶面板,以及超过95%的OLED面板。

  • 韩国拥有相当于中国20%的炼油能力,上文中蔚山的炼油能力达到4000多万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炼化基地(镇海、惠州1/2期)的2倍。

汽车、钢铁、石化、芯片、液晶,构成了韩国的5大工业支柱,其上述产业人均产值,都远超我国任何一个发达省市。2017年,韩国出口了5700多亿美元的商品,人均出口1.1万美元,是是我国的6.8倍,是中韩人均GDP差距的2倍。

韩国目前一年出口的芯片和汽车(及零部件)都是1000亿美元左右的量级,每年出口的石化、船舶、钢铁、液晶,也都是300-500亿美元量级。这几个行业加起来,每年为每个韩国人提供了6-7千美元的出口额。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特别的,对于快速迈向老龄化的发展中地区而言,唯一的出路也只能是攻克高端制造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韩国的这几大产业也是我国各地争相发展的经济支柱,是中国从人均8-9k美元迈向2万美元,发达省市从人均1万多美元迈向3万美元必须要拿下的产业。

但是,如上文所说,面积和浙江类似,人口比浙江略少的韩国,就能提供如此巨量的先进工业品,每个类别在全球都占据了不小的比例——高端制造业只需要很少的人口、很小的地域就能生产供给全球的产量

如果中国的几个沿海发达省市都学习韩国,向汽车、芯片、液晶、钢铁、造船、石化进军(实际上也正在这么做),人均产量、产值达到韩国的水平,人均GDP翻番。

那么,只需要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山东的重要工业城市,再加上内陆正在蓬勃发展的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就能造出整个地球也消费不完的上述工业品了。

如果说“全球化”让东亚中日韩台的工业品粉碎了“伪发达国家”的美梦,那么,“全国化”也正在粉碎国内的“伪发达地区”。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诸多重要工业门类都面临着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 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全国有几百家汽车厂,产业集中度极差。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生产了全球近30%的汽车,是美国的2倍多、日本的3倍、德国的5倍,但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多个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全部加起来,年汽车产量也只有丰田或大众的60%。全国汽车产量最多的省份广东,汽车产量还远不如人口只有自己4成多点的韩国。

  • 长时间以来,全国许多城镇都在力保自己只有几十万吨产量的低效率、高单位能耗、高污染中小钢铁企业不要倒闭。

  • 全国主要城市,哪怕是首都北京,都修建了规模不小的石化企业。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年石油消费量是美国的近7成,但最大的石化基地宁波镇海炼化的炼油能力也只有2000多万吨/年——相比之下,鹿特丹、蔚山、新加坡是4000-7000万吨/年,东京湾是1亿吨/年,美国休斯敦则高达3亿吨/年。下面是同比例尺地图:

如果完全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全国市场一盘棋,估计中国也会出现一个东部发达省份一年生产500万辆以上汽车、一个东部沿海港口一年炼油1亿吨、各地的中小钢铁厂成批倒闭的景象。当然了,为了各地的就业和财税,这是不会发生的。

但是,即便我们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地方政府采购、地方政府担保融资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许多传统工业产能相比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要分散得多。

但在面对许多新兴制造业的时候,大部分地区都会比较为难了,特别是对于电子产业链而言,手机、液晶、芯片、以及围绕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的确只需要很少的聚集点,就可以满足全球人民的需求。

下面是2017年1-11月我国各省市手机产量排名:

  • 广东+河南+重庆占了全国78%的手机产量,其中广东一省就占据了全国的42%。

  • 具体到广东省内,深圳+东莞+惠州这三个相邻城市,包揽了全省95%以上产量。

  • 再具体到三大手机品牌:OPPO、vivo以及华为终端部门,总部和最主要的生产基地都在东莞。

  • 再具体到东莞内部,OPPO、vivo总部所在的长安镇,以及华为终端总部刚搬迁到的松山湖,都吹响了向传统上的东莞老大哥虎门镇挑战的号角——这被视为东莞内部各镇的“新旧动能转换”。

于是乎:

  • 连东莞内部相邻的镇都在发愁“为什么新动能落在了隔壁镇而不在我的地盘”。

  • 连广州、佛山看着100公里远的深莞惠蓬勃发展的电子产业链都只能干着急。

  • 连一些人均GDP还不如贵州的“非珠”贫困地市也只能看着珠三角吃肉自己喝汤却没有一点办法。

  • 连和广东相邻、劳动力资源丰富、贫困山区/贫困人口不少的湖南、广西、江西,都很难承接广东的电子产业链。

  • 到目前为止,全国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劳动力极其充沛的省市区里,也就只有河南和重庆大规模承接了手机产能转移,还有四川、贵州、安徽、湖北、陕西等在旁边虎视耽耽。

  •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印度等市场大幅增加手机关税,小米、oppo、vivo、华为、三星等都在积极向印度和东南亚转移手机产能。

  • 那么,《吉林报告》为啥还能对这样的产业抱有幻想?吉林在这样的产业上相比上述地区有何“比较优势”?

下图:oppo、vivo、小米的印度工厂:

如塞冬此前文章所言,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等,目前都在大力发展与智能硬件产业相配套的液晶面板和存储芯片,形成一条“长江流域电子产业带”。这些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的城市的相关产能在未来5-10年内就会基本成熟。

届时,沿着长江流域的几个点、数个几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再加上一直该领域深耕的深莞、上海、苏锡等地,就能生产出全球大部分的智能硬件主要零部件。

除了这些城市以外,还有大量具有人口、人才、交通、市场等优势的省会、计划单列市都还没分到“新动能”的一口肉。那么,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普通地级市,以及东北、西北(除西安外)的主要城市,“新动能”有何理由会轮到它们?

这就和东欧、南欧、南美、以及北美的“铁锈地带”类似,除了像威斯康辛州那样花几十亿美元补贴富士康,让液晶面板工厂落户以外,是没有理由能吸引到“新动能制造业”的。

我们来看一个类似中国的“威斯康辛富士康”的例子——大庆沃尔沃

近年来,大庆受石油减产、石油价格暴跌(11-14年都在100美元+,15年跌到40-50美元)的影响,经济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

2009年,大庆市借给吉利30亿人民币,为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作出巨大贡献,条件是——沃尔沃在大庆设厂,作出类似动作的还有成都。于是成都现在成了中国沃尔沃60系的生产中心,而大庆则承担了90系的生产。

来看第一财经的一篇文章:

《大庆造车之路:30亿开局,10年逆袭》

https://www.yicai.com/news/5422747.html

摘要如下:

2011年,沃尔沃开始准备在大庆设厂,但面临两个难题:1、没有汽车零部件厂 2、人才不愿意来。
2014年,大庆工厂开始运转,生产的是老款XC90,但零部件都需要向外采购。大庆沃尔沃总经理施戴维表示:"大庆的地理位置,相比起成都或者路桥,整体运输费用非常高,运输战线拉得非常长。”
直到2016年,大庆终于迎来了第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座椅。
人才方面,大庆沃尔沃副总经理吕乐扬说:“南北方的生活、工作、教育等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谁愿意北上大庆呢?大庆的冬天就让一些南方人望而却步了,老婆不同意、父母不同意,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后来,大庆沃尔沃设计了“回家计划”,号召全国汽车行业中大庆人、黑龙江人、东北人来大庆沃尔沃,但是——“人要走,怎么留?”
吕乐扬说:“现在无论是沃尔沃的内部会议,还是参加市里、省里的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个话题。“——留不住人,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庆沃尔沃。
2017年,大庆市整车出口超过2.5万辆,出口额达8.97亿美元,同比增长8424.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4%,几乎撑起了整个大庆的出口。在这2.5万辆汽车中,有近乎一半是通过铁路运往欧洲的。

在完全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大庆,初步建立起一个高端汽车工厂,为这个日益枯竭的资源型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就业和财税,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必须佩服大庆市当年的战略眼光。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相同条件下,在气候、人才、市场、交通条件都更好的省市也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的当下,若不是2009年的一次“赌注”,大庆是极难获得这一机会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中国这个大国,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时,不要像看自己孩子一样、越看越喜欢,却忽视了还有大量比自己孩子更优秀的小孩——而“新动能”产业的聚集点,是远少于“小孩”数量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曹妃甸,填海打造的完美深水港+工业园,60%以上都空着,被海洋局点名批评。全国沿海城市里,大面积填海、有完美港口、铁路、高速路、背靠人口密集大市场的工业园的数量,远比优质工业企业集群更多。

连沿海的大量临港工业园都没有填满、连内陆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的产业园都在嗷嗷待补——那些并没有什么优势的城市、甚至县城,还在着力建设以后必然是鬼城的产业园,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话题回到东北,总的来说,如上一篇文章所说,由于全球独一份的冬季极端寒冷气候,越是需要“人”的行业,东北的相对优势就会越差:

  • 最难突破的,就是《吉林报告》里想要重点打造的劳动密集型纺织厂和富士康。想要让吉林像浙江那样吸引占总人口超过20%的“外劳”,成本是极大的。郑州、合肥、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不会给东北、给吉林这样的机会——“外劳”们就近进入这些本省省会的工业园就好了。

  • 同样极度依靠“人”的,就是高端服务业——比高端制造业更加集中。大量强二线城市都在挖空心思试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吉林同样难以和他们竞争。哈工大很聪明,修建了深圳校区,虽然规模还远不如本部,但哈工大吸引到的“青年千人计划”人才中,一半都在深圳校区。若是哈工大没有深圳校区,就会逐渐像吉大、东北大学靠拢了。下图是部分学校引进的“青年千人计划”数量——注意一下武汉和成都,可以说,地域和城市的吸引力决定了高校的未来。

  • 汽车、石化、甚至芯片、液晶面板,这些相对来说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少,自动化程度也可以做到很高。特别是芯片和液晶面板,运输成本占比很低,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补贴,在偏远、寒冷、远离人口重心的地区建设这样的“新动能”产业,是可行的。大庆的汽车、威斯康辛的面板,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汽车产业老牌的长春、新秀沈阳/哈尔滨,也算得上是东北近年来相对还在正常发展的少数产业之一。

现如今,长珠三角核心城市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提高金融增加值比重、提高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引进企业总部、扶持“独角兽”企业,上海在试图弥补互联网短板,深圳在不惜代价从其他城市挖走科教文卫人才。

对于即将上市、许多人都觉得Low的拼多多,上海也派出了常务副市长接见,称拼多多“是上海新经济的代表之一,令人瞩目”——连城市经济总量一哥上海都亲手上阵为这种百亿美元量级、争议巨大的二线“新动能”公司站台。

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西安、郑州...一连串的二线城市也没闲着,都规划了2-3倍于如今的汽车产能,正在建设世界级的芯片面板工厂,试图挖掘和培养更多的高新企业,规划了未来10-20年都填不满的高规格新城区、产业园、科技城。

“新动能”就那么多,上面的都在抢,哪里够下面分。

和韩国、日本、欧洲这些中等国家不同,巨型市场能放大马太效应,催生出其他人均9000美元发展中国家绝无可能拥有的巨型高端企业,诞生出仅次于美国的金融、互联网巨头,以及繁荣的前沿创业。

而在气候、地理、区位等方面有劣势的地区,也会更快地在这个巨型市场里被优势地区“吸血”——人才外流、人口外流、产业外流,拉美化、南欧化...——不是说这些地方不够好,而是还有太多更好地地方。

举个例子,两三年前,塞冬就了解到大连东软已经将深度学习应用在长春生产的列车车厢探伤上,和如今很火的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没有什么不同,而该项目的核心算法负责人后来跳到了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工资翻了数倍——不怪东北也不怪东软,实在是互联网产业的马太效应太强。

这还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破船心态”:一个地方的精英,越是做到高层,信息量越大、财富越多、迁徙自由度越强。于是,这些注定将会相对衰落的地区的上层人士,就越来越多地只将该地当成一个吃干、榨干、走人的跳板——虚报、注水、作假、捞一笔走人——目前GDP“挤水分”的,全是“泛东北”地区。

2017年,吉林省常住人口减少了15.6万人——出生18.48万,死亡17.76万,相当于净外迁了16.32万人,整个东北去年净外迁了35.7万人。

2017年,东北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8%,出生人口只占全国的4%,也就是说,哪怕东北人口停止净流失,两三代后,东北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会腰斩

小结

一位山东的朋友告诉塞冬:山东全省上下都在研究“新旧动能转换”,开大会、写体会。然而,对许多县市、许多部门而言,大家都只能泛泛而谈,找不到抓手。

如今,金融、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新能源、区块链、机器人、工业4.0....新概念眼花缭乱,新公司层出不穷。

政府财政补贴、地方商业银行贷款注资、白给工业用地、白送标准厂房、道路拉通、税收返还、从地方职业院校协助招工...基层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往往只能招来一些打着相关旗号的骗子公司。

“新动能”难寻,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心头病,而对“新动能”的不懈追求,也成了各地政府的重要KPI——最终大都是优质公司没引进来,而各种旗号的产业小镇和产业地产办得有声有色,各类研究机构也在不停地为这些“逆市场”行为背书。

总结一下,塞冬对于《吉林报告》的两篇文章,想讲的就是:

  • 研究问题要全面:要从气候、区位、以及更细化的人口收入/年龄构成等角度来全面地分析一个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 记住中国是个统一的巨型市场:要从全国整体出发看问题,要客观地理解产业、工业、人口、人才的流动规律。

  • 不切实际地为一个地区摇旗呐喊,其结果就是更多的无效投资,以及对决策者、对大量家庭不负责任的误导。

而对于东北的未来,塞冬认为:

顺应自然规律,让东北的人口和产业集中、收缩到更有效率的中心城市带。

东三省加起来常住人口1亿零800万,比山东/河南略多、比广东/川渝略少。不要说发展所有地级市,就是3大省会+1个计划单列市,相比同人口体量的地区而言,都显得过于分散。缺乏成都、武汉体量的“准一线城市”,对东北引人留人是不利的。

减少无效投资,扶持那些对气候、对劳动力、对运输相对不敏感的前沿制造业,发挥东北的产业特长。

《吉林报告》中除了轻纺外,其余的点子塞冬觉得都是不错的——农业、健康、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当然了,需要排除《报告》里不切实际的超高速增长假设,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可以迅速达到人均4万美元。

信息产业中,人力成本占比相对较少的,如数据中心、芯片/面板工厂,都是东北中心城市可以花大力气和内陆中心城市争夺的。目标不用太高,东北4大中心城市,但凡有一座能达到如今合肥在芯片/面板/AI领域的布局,就是极大的成功。

以及,东北原本有一定优势的汽车工业,地方政府应该多和吉利/沃尔沃这样蓬勃发展的民营汽车公司合作,典型的如成都,靠押宝吉利迎来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更重要的是,不要过于考核经济和财政数字——急功近利只会导致贪功冒进、以及追求KPI过程中的乱像。

从长远来看,应该让东北人民都找到自己乐于长期居住的地区,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人口、产业动态平衡。总的来说,套用《三体》的一个句式:“给东北人以发展”,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地强行“给发展以东北”,才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道路。

点击查看本文上半部分:

当不靠谱数据遇见超乐观估计——林氏“吉林药方”一周年(上)


我的知乎id:塞冬

微博id:黔财有话说_塞冬

公众号:黔财有话说

如对本文感觉不错,不妨看看以下几篇本号原创好文:

何以京深杭(下)

有理想的中国IT企业,正在全球攻城略地

破局”中国芯“

为什么必须把房产转移到省会及以上城市

万字长文告诉你:"振兴东北"逆天行,"林氏药方"不可期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