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支持机构:哪里来,哪里去?
为了帮助公益机构达成筹款目标、提升筹款能力。益+学院联合瑞森德筹款研究中心及道白科技联手推出『20期陪伴式在线筹款课程』,邀请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老师,结合公益机构的现实需求,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工具分享,从战役准备、规则解读,到战术动作、后续工作等方面帮助公益机构全面梳理筹款思路,提升筹款能力,助力决胜99公益日!详情点击以上banner了解。
背
景
支点计划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支持各地支促类组织的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促进支持促进类组织的能力建设,能力发展。
中国公益走到今天已经36年了,我国的公益跟国外相比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欧洲现代公益500年,美国200年。但是,中国公益最近五到十年发展极快,已经开始从传统慈善公益向现代公益转变,在这发展过程中,公益支持机构逐步形成。它的形成也是从传统公益向现代公益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一、公益支持机构的定义与成立背景
中国最早的公益支持机构可以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有一些基金会和社团的领导人,包括商玉生老师、徐永光先生等,为了促进基金会的公信力,成立了基金会联合会,但由于政策原因,最终没有做成。1998年,他们联合了18家基金会和国内知名的社团联合发起中国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信息网,开展非营利组织研究。
到2001年前后,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组织希望有更多线下的服务。就有了首次中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工作会议。
当时我边在爱德基金会工作边在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中国基金会的能力建设。当时已经完成了论文初稿。因此被邀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的主题演讲。对非营利能力建设的定义、目的、特点、方式等进行了系统地阐释,回答了什么是能力建设、为什么非营利组织需要能力建设、开展能力建设的目的是什么、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具有哪些特点、应该怎么开展能力建设等等,并提出了非营利组织“五项核心能力”的模型。这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研究。
在1999年之前,公益的主体是官办基金会和社团。民间公益组织数量很少,也没有专门为民间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的公益支持机构。先后于1999年到2006成立的年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恩玖、上海“映绿”、上海“恩派”、背景“倍能”等机构是国内最早开展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机构,是最早的公益支持支持机构。
2008年,国内出现了包括南都基金会在内的首批资助型基金会。它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基会一道,拿出超过千万的资金来资助民间公益组织到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促进了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
二、公益支持机构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公益支持机构服务多元化
2014年映绿10周年,我带着团队做了国内第一个关于中国公益支持机构发展的报告——《中国公益支持机构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及公益支持机构名录》(这项研究得到了南都基金会的支持)。
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报告
当时主要是通过几种方式搜集信息:在互联网上搜索公益支持机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工协会等相关的关键词;联系我们了解的公益支持机构。团队根据信息或电话,打电话一一核实,拿到了第一手信息。接着我们又发放了问卷。发出60份,回收了48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完成公益支持机构的研究课题,还在映绿十周年上发布了《中国公益支持机构发展报告及名录》。入选名录的有300家公益支持机构。
我把它们分为四类:第一大类是资源类机构,主要指资助型基金会,尽管资助型基金会数量非常少;第二类是能力建设即专业性机构,包括做能力建设、培训、咨询、IT服务、评估、研究、财务服务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机构;第三类机构是还有一类是枢纽型机构,比如说社会组织联合会、慈善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但数量最多的当属第二类,其中70%左右的机构在做培训、咨询、研究、交流。也有一些综合服务的机构,不单做培训咨询,而且做评估、研究等。那个时候,如果一家机构只靠单一的服务可能很难存活下去。在第二类机构中,孵化培育型机构、评估机构、公益传播和志愿服务机构以及IT服务也为数不少。
300多家公益支持机构,但比较活跃的大概在50多家。但三年后的今天,各地公益支持机构总量估计已经超过一千家了,公益支持机构覆盖的地域大大增加。今年三月底我去贵州访问,发现了好多家公益支持机构。它们有从事能力建设的、公益研究、也有孵化培育的;有做环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也有做残障儿童教育+的公益支持机构。近三年公益支持机构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行业类、联合类公益组织大量涌现
1)社工协会: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大力推进,社工协会大量涌现。原来仅在省级、地区或县市区一级,成立了社工协会,现在许多街道都成立了社工协会;
2)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截至2016年底,上海90%以上的街镇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3)公益慈善联合会。由各界发起的成立的联合性公益组织也有较大的增长。除了中国慈善联合会外,已有不少地方成立了慈善联合会。今年4月份,浙江省7家基金会联合了多家公益性社团、民非联合成立了浙江省慈善联合会,并在联合会下成立了包括战略咨询委员会、行业发展委员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集合了徐永光、邓飞等诸多国内公益界的知名人士。我本人因较早入行从事公益和公益支持而有幸成为行业发展委员会的一员。
资源类公益支持机构大量涌现,发起主体多元
(1)社区基金会:中国首家社区基金会发源于中国的深圳:桃园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上海首家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目前全国约有社区基金会100家,其中深圳20多家,上海50多家。甚至连内蒙古的赤峰市都成立了社区基金会。
(2)企业、家族及个人举办的基金会:各类由企业家、个人、家族及公益组织发起的基金会数量有较大的增长。2010年浙江省的基金会总数在200多家,而今年4月,在浙江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已经超过800家。由企业、家族或个人举办的基金会占大部分。
(3)各类公益组织也开始发起成立“自己的”的基金会:恩派、映绿、惠泽人等公益支持机构部先后发起成立了基金会。由残障人士发起的上海知了和北京“一加一”也联合成立了自己的助残基金会。
公益支持机构规模大小不一
多数公益支持机构人员规模大小不一,但大部分机构规模较小。初创期的机构只有一两个人、两三专职人员再加上一些志愿者和兼职人员,进入成长期的5-10人之间。较成熟的公益支持机构一般在20人左右。由于公益支持的需求俱增,公益支持机构也出现了“巨无霸”:国内最早开展公益孵化器的恩派,现已拥有十多家子机构和200多名员工,可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益支持机构。
公益行业支持的竞争加剧
三年前,公益支持机构数量有限,很多门类数量奇缺。但三年后的今天,各类机构数量增长很快。拿公益评估来说,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至少有30多家专门从事公益评估的机构,还不包括街镇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内。各高校、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研究评估机构。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从监督公益到践行公益
我发现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也投入到公益中来了,例如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公益映像馆的杨华等长期资深媒体人。他们或自己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或成立一个公益机构、或加盟一个公益机构,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运用自己的媒体资源、专业优势或社会影响力来推动所从事的公益事业。也有多家媒体发起基金会,如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
公益支持机构分布不平衡
2014年调研发现,当时公益支持机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绝大多数公益支持机构分布在上海和北京,其他城市很少。三年之后,很多一线城市都有了公益支持机构,甚至县一级的城市也有了公益支持机构。
三、公益支持机构的发展趋势
2004年我在上海成立映绿这样一家公益支持机构,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公益支持机构。我拿到登记证后去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证照,不至一次公益支持机构当成工艺品制造机构了。十三年过去了,公益支持机构的数量大量增加,行业的认同度大幅提升,但社会认同的提升有限。随着慈善法的实施,公益支持机构在促进公益组织的过程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社会对公益支持机构的认同度也会随之增加。
2014年映绿的调研显示,开展培训、咨询、交流、研究的公益支持机构占据了中国公益支持的半壁江山。但这几年,公益支持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在服务领域也有较大的拓展,从事公益传播、财务、评估、法律、人力资源、IT 、公共空间、活动策划、社会企业、公益创投、公益筹资……也越来越多。此外,各类从事相关领域的公益支持机构也逐步增加。已经有专门服务儿童助学公益的支持机构、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儿童阅读公益支持。
过去没有专门从事公益传播的机构,现在不仅有为数不少的公益传播机构,提供的服务还各不相同,有专门提供自媒体服务、视频传播服务、网站服务等。
能力建设的服务对象已从最初的各类组织汇聚一堂,到专门服务青年公益组织、助残公益组织、女性公益组织、乡村儿童公益组织。
资源逐步增加
过去公益支持机构的资源十分匮乏。2004年我在上海注册映绿时,国内没有支持机构,也没有资源。当时国内基金会很少、企业或个人也很少资助公益支持机构。那时,基金会都是自己筹资自己作项目、企业看不懂你在做什么,一般会选择资助建学校、助学、筑桥修路这些看得见容易理解的公益。对于公益支持特别是人才培养和组织培育,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但随着近几年基金会、政府、企业对公益支持机构的认同度逐步增加,来自资助性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也在增加,这也是公益支持机构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行业合作增多
公益行业合作越来越多。2010年我应徐永光先生的邀请,前往北京与他一起推动基金会中心网的成立。35家基金会参与发起,其中有22家公募基金会和13家非公募基金会。这样大规模的行业合作在当时比较少见。但今天,不仅行业合作、跨界合作已成为一种潮流。浙江省慈善联合会基金会、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等都是行业合作、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等都是行业合作的成功案例。
四、公益支持机构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公益支持机构的机遇
《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公益组织的法律主体性,给公益组织带来了巨大机遇。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推动政府购买服务;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愿意资助公益组织开展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起成立基金会;参与慈善公益或志愿服务的公众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背景各异的人员加盟公益,为公益支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公益支持机构的挑战
但与此同时,公益支持机构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1)人力不足
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公益支持机构历史短,规模小,团队比较年轻,有很多公益支持机构经验不足,公益支持人才严重不足。有很多新创立的公益支持机构刚一创办就去为其他机构服务,发现它去服务的公益组织的历史要比支持机构的长喝多,工作人员的经验要比支持机构的员工多。公益支持机构既要给其他公益机构提供服务,还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面临的挑战更多。但与此同时,公益支持机构的人才流动比较频繁。这一方面与公益支持机构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薪酬较低、工作压力大有一定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与组织为人才提供的支持不足有关。
(2)影响力不足
除了少数的公益支持机构,公益支持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还很小。要想提升社会影响力,首先要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为公益组织、为行业发展创造价值。一家公益支持机构的能力十分有限,人力资源也有限,因此行业合作,优势互补,有助于影响力的提升。加大公众教育和倡导,让更多的人理解公益支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3)地区差别大
目前全国共有基金会5700多家,但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内蒙古。这些地方的基金会加上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基金会的总量就占了全国基金会的67%。基金会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其实,其他公益支持机构也大致如此。在发达地区,一个慈善基金会一年筹资在八到十亿,但对于西部的慈善总会,筹资的规模少者一千万,多则也就1两个亿。地区差异很大。
公益支持机构的对策
如何去回应大量需求,抓住这些机遇,同时应对公益支持机构面临的挑战?我做公益这么久了,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首先要有明确的机构使命和定位
公益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以前,因公益支持机构很少,在某些城市,你的机构可能是当地唯一的公益支持机构,没有竞争。只要你稍微做得好一点,就会有政府、企业、基金会来找你。这也意味着你面临有很多选择和机会。但现在不一样,公益组织的需求很多元,但行业资源还是有限,行业竞争已经存在。公益支持机构是否什么都要做?每个机会都去抓?我个人的建议是:三思而后行。还是要根据机构的使命、定位以及自己的优势,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2)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随着公益组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对于公益支持机构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公益支持机构一方面要不断研究公益组织的需求和痛点,不断优化和创新公益支持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团队成员的能力建设,提高公益支持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也要创新组织管理,提升组织运营的绩效,为员工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3)加强研究,积极倡导
在开展公益支持服务的过程中,公益支持机构能够看到一线公益组织的需求,但这些一线的公益组织却没有机会发出声音。公益支持机构有先天优势,不仅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服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积极倡导和推动,创建有利于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中国支持机构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本文系03月31日支点计划线上课程“中国公益支持机构的现状、趋势和机遇挑战”课程内容节选,想了解更多关于支点计划线上课程的内容,请关注下期推送。
往期回顾:
讲师介绍:庄爱玲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董事长兼总干事。
上海映绿公益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南京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梅森学者。
了解更多关于支点计划的线上课程,请点击:新年,我愿伴你一起学习! | 支点计划线上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