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衔环结草”“如切如磋”
“衔环结草”的误用
2018-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昌俊
“衔环结草”这一用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的成语,近来常见误用的案例。
(1)“孙武说:‘大王如此深明大义,器重孙武,孙武当衔草结环为大王效劳。’”(《中国古代五大圣人就是有功名》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83页)
(2)“于是京娘便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结环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第22页)
上述两句中的“衔草结环”和“衔结环草”,都是对“衔环结草”的误用。作者颠倒了“衔环结草”的语序,既造成语义含混,也使得语源不明。
“衔环结草”,也作“结草衔环”,是由两个有关感恩图报的典故组合而来的成语。
先说“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无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时,魏颗没有把那女子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是混乱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当魏颗同秦国的杜回作战时,女子已故父亲的灵魂替女儿报恩,将野草缠成乱结,杜回被绊倒活捉。夜里,魏颗梦见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妇人的父亲,特来战场上结草报恩的。”
再说“衔环”。《后汉书·杨震传》注引南朝梁吴均的神怪小说《续齐谐记》:传说东汉弘农人杨宝九岁时,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鸮搏击坠地,便将其带回家用黄花喂养。百余日后,黄雀伤愈飞去。后有一个自称是王母娘娘使者的黄衣童子衔来白环四枚相报,声称此环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皆显贵。
后来“结草衔环”或“衔环结草”就被组合在一起,用来代指报恩。元代张国宾《合汗衫》一折:“小人斗胆,敢问老爹、奶奶一个名姓也,等小人日后结草衔环,做个报答。”
如切如磋
2018-08-2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张广华
如切如磋,是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彼此商讨砥砺,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笔者认为,这句成语其实也是同级之间友好相处的一条法则。
一般说来,同级之间既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又是无形的竞争对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不与人相争,就算比赛射箭,不论输赢都与对手以礼相待,赛后能在一起喝酒,这才是君子之争。在工作中,同级之间多为合作关系,为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应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互相补台。当然,每个人的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就需要心理上的相互包容,切磋时的取长补短,工作上的支持帮助,失误时的及时提醒,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如切如磋的第一层含义是准确定位,心理换位。《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年轻时与殷浩齐名,常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你与我相比,如何?”殷浩答:“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宁愿做我。”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只有让自己更优秀,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同级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工作关系,不以年长比威望,不以先到摆资历,不以强势压他人。有些人摆不正位置,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把不喜欢做的事转嫁给他人,甚至苛求他人为自己尽忠效力,已然把自己当成了同僚的“领导”,很是让人反感和不安。做为同级要准确定位,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视角看待各种情况,同事优秀不妒忌,同事平凡不嫌弃,同事升迁当祝贺,同事有难莫下石。
如切如磋的第二层含义是真诚合作,学会分享。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合作互助是主要的共事方式。同事之间真诚合作,就能产生绩效,取得成效。合作中如遇不顺,不应迁怒于他人,不得指责同事,应多做自我批评。要学会分享,多跟别人分享看法,则会准确分析问题;多跟别人分享成绩,则会鼓劲扬帆;多跟别人分享经验,则会以利再战;多跟别人分享教训,则会少犯错误。如果奉行“既生瑜何生亮”的狭隘心理,看到别人进步,则“蛀虫钻空大树心——暗中使坏”,只会互相伤害。同僚相互诋毁或者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何苦来哉!
如切如磋的第三层含义是彼此包容,互助互帮。西汉晁错自以为担任过汉文帝的老师,深得信任,就傲视群臣,激起了公愤。贾谊也是,时常口出狂言,斥责同僚“非愚则谀”,得罪了满朝大臣。因此,与同事共事,重在彼此包容,互助互帮。尤其要做到相互善意批评,彼此及时提醒。善意的批评是苦口利病的良药,是温暖三冬的良言。要虚心接受批评,泰然面对指责,就像一滴掉进一杯水中的墨汁,你不搅动,它自会沉入杯底,上面的水依然清澈,倘若拼命地搅动,则满杯水都会浑浊。同事一场,难免不生磕绊;消解磕绊,应从包容开始,同事间处不到一块儿的,都是那些说不出口的小毛病、小缺点,忍一忍也就过去了,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责任编辑 韩 启)
~●~●~●~●~●~●~
延伸阅读: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