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拉罐装三元电池!
文:诗与星空(ID: SingingUnderStars)
有一家造易拉罐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要多元化转型开始造电池壳,并且说这两者的技术路线差不多。
星空君第一感觉就是在搞市值炒作,易拉罐和电池壳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认真读过从网上找到这家公司2020年以来撰写的多份可行性报告后,星空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事能成!
该公司打算做的,是46800(又叫4680)电池壳。所谓46800,其中“46”代表电芯圆柱直径为 46mm,“80”代表电芯圆柱高度为 80mm,最后的“0”代表电芯为圆柱形。这是特斯拉提出来的一款高效三元电池,因为封装技术的提升,性能要比原型号强很多(发布会上称强5倍,其实是个文字游戏,因为46800的体积就大了4倍多)。
从体积外观来看,46800已经非常接近迷你包装的可乐罐。
这家公司叫斯莱克,公司董事长是美籍华人安旭先生。安先生拥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硕士学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历。历任美国铝业公司子公司斯多里机器公司(Stolle Machinery Inc.)研发工程师、项目工程师、机械工程经理等;曾任微米机械执行董事、BVI公司董事、太湖科技园董事长。
2004年创立斯莱克,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易拉罐技术的全面国产化。
之所以浪费巨大篇幅介绍安先生的履历和身份,星空君是想表达一个观点:这个人不是简单的搞市值管理的玩家,而是很可能真的有点东西。
01
电池壳已经量产
如果看看中国的新能源车销量,会发现除了特斯拉外,绝大多数都是国产品牌。而国产品牌中,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方形电池壳。
如此看来,圆柱电池壳的市场空间非常有限,公司又是如何规划的呢?
结合公司半年报,会发现在电池壳方面,公司有三套方案:
一是圆柱钢壳方案,通过子公司新乡盛达逐步开始批量供货;大直径圆柱形钢壳产线目前接近完成连线, 正在进行小批量试生产;
二是圆柱铝壳方案,子公司安徽斯翔的首条铝圆柱电池壳的产线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对外供货, 目前其他产线也在生产调试中;
三是方形铝壳业务,公司进行了方形电池壳生产线核心设备的研发, 目前即将进入安装调试阶段;作为公司自建方形电池壳业务的实施主体, 常州莱胜也已开始土建, 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完成主要厂房建设。
星空君认为,从新能源车的市场现状看,方形铝壳业务才是真正有可能放量的产品。能否成功,还有待时日验证。
斯莱克称,目前使用DWI技术生产圆柱形电池壳的生产速度可达到目前市场传统生产方式的10倍左右,方形电池壳可达到5倍左右。大圆柱电池壳客户方面,公司表示,目前跟下游头部企业已有接洽及沟通,国内及国外大部分客户都已送样。
02
业绩爆表,但与电池壳关系不大
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80亿元,同比增长92.15%;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54.70%。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只不过,公司业绩的高增长和电池壳业务的开展关系不大。2022年上半年电池壳业务营收大约5000万左右,暂不影响大局。
给公司带来营收巨幅增长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欧美地区及中国等国家相继颁发“限塑令”,易拉罐替代塑料包装需求量持续提升;二是海外疫情持续影响对灌装食品需求量提升,导致制罐设备进入了供不应求状态。
2022年的高速成长也埋下了未来的隐患,在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公司2023年的易拉罐业务能否持续高涨是个未知数。
而电池壳业务能否在明年迅速实现较高的利润支撑其成长性,也存在很大的难度。
星空君觉得,隔行如隔山,在新的领域和新的客户打交道,总要付出一点代价,可能会有一些坏账、存货跌价准备等等。
03
调低股权激励兑现条件意欲何为?
2022年11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调整第五期员工持股计划2022年考核目标,将原计划的“对比公司2021年基数,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包含电池壳业务)增长100%”调整为“对比公司2021年基数,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包含电池壳业务)增长70%”。后续解锁期考核目标不变。按调整后的考核目标测算,公司2022年的营收目标为17亿。
接近年底,公司这个调低兑现条件的操作似乎有点不厚道。
公司在关注函回复中解释,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针对常州和盛的收购较原计划(2022年4月)完成推迟了一个季度,导致收购完成后常州和盛的并表营业收入比之前预测的减少了一个季度,减少的营收总额约等于2021年公司营业总收入的30%(约3亿)。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4月份发生的事,为什么非要到快年底的时候才调整激励计划?
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担心投资者用脚投票?
04
总结
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多元化转型的方向,星空君做了几个总结。
一是受益于“限塑令”的推进,公司的易拉罐业务成长性较好,全年营收有望较上年同期翻番;
二是公司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在电池壳领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这方面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尚不得而知;
三是公司也确实有市值管理的嫌疑,在股权激励调整方面,在新业务的“过度”宣传方面,都远超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变化。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章内容为诗与星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