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日的这个话题太沉重:临港新城的芦苇湿地将被填埋
今天(2020年5月9日)是世界候鸟日,而临港新城这个国内外知名的观鸟圣地,却面临一场严重危机: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位于临港新片区滨海区域-南汇东滩地区的堤内芦苇地将几乎全部被填埋。于此同时,相关单位也在南汇嘴观海公园附近开始设计建设1.7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希望这个公园可以承担这个区域的湿地保育角色。我们为湿地公园建设点赞的同时,也不禁担心:这个湿地公园能否担此重任,数以万计经停南汇东滩的候鸟,和无数依赖芦苇湿地生存的留鸟,将何以为家?
(芦苇湿地远处就是临港新城)
南汇东滩湿地(见下图)地处上海东南角,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的交汇处,从浦东机场到芦潮港沿海延绵40公里左右,主要由大堤以内的芦苇地和鱼塘等湿地,以及大堤以外的滩涂和围垦区组成。长江泥沙的沉积,为南汇东滩的沿海滩涂培育出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过境候鸟南迁北往重要的中转站。这里植被丰富,有大片的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可供候鸟栖息停歇和觅食。同时,这里还是上海底栖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各种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和鱼类等,为候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大餐。自2005年起,综合各项观察记录,南汇东滩是上海市记录到鸟类种数最多的一个区域,共记录到鸟类21目67科425种,占上海市鸟类总数85%,全国鸟种数的28%。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6种;(参见链接:南汇东滩鸟类名录2019)南汇东滩也是本世纪上海鸟类新记录的主要发现地,自2006年以来,在南汇东滩发现并记录到上海市鸟类新记录41种。此外,南汇东滩的黄嘴白鹭等12种水鸟,曾在本区域记录到的数量超过了其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的1%标准,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08年,由于对全球水鸟的保育具有的重要意义,南汇东滩湿地被“国际鸟盟”认定为国际重要鸟区。在著名的国际观鸟平台ebird上,南汇东滩在中国大陆常年排名第二,仅次于云南的观鸟圣地-百花岭。
南汇东滩的芦苇地对于包括鸟类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的保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为各种鹭类和雁鸭类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芦苇中的空地也为堤外滩涂上的鸻鹬类在大潮时提供停歇和藏身之处。另外,芦苇湿地还常年生活着很多珍稀鸟类,包括曾经被作为上海市市鸟候选的“鸟中熊猫”震旦鸦雀(近危物种,我国特有鸟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以及斑背大苇莺(近危物种),东方大苇莺等本地鸟种。此外,芦苇湿地里还有相手蟹等底栖生物,各种鱼类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同时,芦苇湿地对于维护本地的生态安全,涵养和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优良的生态是临港新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被誉为“鸟中熊猫”的我国特有鸟种:震旦鸦雀,完全依赖芦苇地生存)
由于快速城市化、围垦及生物入侵等因素的作用,芦苇湿地不断退化。最近几年,对芦苇地影响最大的,是林地建设。临港新城镇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种树1万亩的指标,在临港地区适宜种树的区域日渐饱和的情况下,滨海湿地已经成为种树的主要区域。从2017年开始,南汇东滩区域的芦苇地和部分鱼塘,水田等次生湿地,不断被填埋,变成了大片大片的杉树林。目前,该地区已经种植林木三千五百亩,还有六千五百亩的植树任务在今年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南汇东滩的芦苇地面积迅速减少,从以前的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到现在碎片化严重,只有1万亩不到了。2019年初,曾经有2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南汇东滩越冬,随着那片湿地的消失,2020年初,这些美丽的大鸟无处落脚,没有在南汇东滩停留。此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以及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南汇东滩堤内的栖息地也越来越少。以往鹤鹭翔集,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场景,越来越难以见到了。以芦苇地为家的震旦鸦雀等本地留鸟,受到的影响最大,碎片化的芦苇地不足以支撑这些鸟类的生存,它们的美丽身影也越来越难以见到。而今年的大规模芦苇地填埋和种树工程,将会彻底摧毁堤内包括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019年冬天,原来的芦苇地和鱼塘被改造成林地,远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无处立足)
与此同时,芦苇地的消失,也将深刻影响本地的生态环境。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风和海啸等灾害天气越来越频繁,缺少了芦苇地的生态屏障,生态灾害对于上海的威胁将增加;没有了芦苇地这样一个天然的大海绵,水体污染和存储问题也会更加严重。作为临港地区最具特色的芦苇地自然景观,也将被人工种植的杉树林代替。临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市,将失去最为宝贵的天然湿地。
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政府加强包括芦苇地在内的湿地生态保护,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呼吁:
1,在临港地区统筹规划生态保护指标,不能以森林覆盖率为单一指标来评生态建设。临港新城的滨海区域盐碱度高,不宜种树。应该保持芦苇湿地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留下一些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单一的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指标,既不实际,也不科学。最好把芦苇地,林地和滩涂等不同的生态类型,都计算在绿化面积内,作为本地生态建设的考核指标。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雄安新区在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于“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蓝色是指白洋淀等水体,绿色则是树林。雄安新区规划中,通过提升蓝绿占比来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宜居梦、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蓝绿空间占比概念,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要素统筹规划一种良好实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综合评估不同开发方案下的湿地变化和对于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种群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动态保护方案,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合理的生态空间,也可以推动滨海区域生态旅游等产业,为临港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2,加强对临港新城的湿地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于湿地生态保护的管理。作为上海地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南汇东滩湿地连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都没有被列入,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湿地区域的管理又涉及到林业,渔业,国土,城建等多个部门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一致;上海湿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进展缓慢,湿地生态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保护。
(2018年,原WWF自然学校附近的建设项目,路边是水鸟保育宣传板)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人们对于湿地资源保护的认识。湿地保护方兴未艾,很多人对于湿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大片的芦苇地和光秃秃的滩涂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不知道这些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意义。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时,忽视湿地保护,甚至认为湿地是环境整治对象,而不是生态保护对象。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鼓励民间的生态环保和自然教育,开展各种贴近市民的湿地生态保护宣传,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芦苇地填埋的现象仍在继续,请您花上1分钟的时间,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完成调查表,分享您对于南汇东滩湿地保护的看法和建议。也欢迎转发和评论。感谢您对于南汇东滩湿地保护的支持和关注!
相关链接:
南汇东滩芦苇湿地区域的植树工程调查
临港地区滨海湿地不应该以种树代替生态建设
临港新片区应该加强湿地生态保护,科学规划植树造林
(文中照片来不及跟各位作者确认,唐突之处,万望包涵!欢迎其他公众号联系我们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