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得一般,就不配征婚吗?

易小荷 骚客文艺 2022-04-07


本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清华毕业,谷歌工作过,又回到山西老家教书的某男子,因为在豆瓣上征婚被各种羞辱。

评论里有针对他长相、身材的,还有说他“普信男”,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对此表示不能理解,这人明明很优秀啊?还有人把这件事情又引渡到“女权”上去。

引发热议的豆瓣征婚帖  图源:豆瓣@小小小只耕鱼

该征婚帖被一些用户收藏到带有攻击或讽刺意味的豆列

我先去看了一些写评论的人,确实女性居多,但你以为她们只是针对相亲男吗?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观察:大多数时候,那些真正勤于思考,明辨是非的人,在看到一个正确、值得赞赏、应该支持的事物时,常常会保持“理性的沉默”。

而很多喜欢在网络上当“杠精”,或是以“上帝视角”随意对别人进行人身侮辱的人,在生活中也懒于深度思考,他们惯常以下意识的、狭隘的人生经验来判断世界。

所以这些人评论起同性来,也丝毫不会手软。

所以我怀疑,在豆瓣这个征婚贴下面恶意评论的人,和当初恶意揣测40岁征婚女的人,实际上是同一拨人。

40岁女性征婚帖  图源:公众号“红肚兜”


微博上一位叫做@恶毒奶爸 的博主分析:

“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在相亲市场上,所谓的优秀就是好看。好看才优秀,不好看就不优秀。”

我却觉得,其实背后的逻辑是:那位朋友挑错了地方。薛兆丰说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见面。世界上有70亿人,想象一下有70亿颗绿豆,有2颗红豆是一生中彼此的唯一,把这2颗红豆放进绿豆里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

其实在互联网上,要想找到一个价值观和你高度一致的人,已经成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和你一样讨厌川普的,有可能不支持马金瑜;和你一样不爱看新闻联播的,说不定喜欢看连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泥沙俱下,有一种叫做“共识”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

然而线上有一个确定的逻辑:无论“你”是多优秀的人,一旦被“陈列”出来,“你”就会成为被人评头论足的物品,任何人都不例外。

就如同前段时间爆红的丁真,姑娘们都觉得他那么好看,虎扑论坛上却有相当一部分男性觉得“很一般啊,没什么特别的”,并且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觉得自己比丁真好看。

这让人想起最近豆瓣上另一件引人关注的事:“一星运动”。

某豆瓣用户(学生)点评《休战》一书“机翻痕迹太重”,被名为“anito anago”的豆瓣用户举报至学校,并在举报信中声称“这样既有利于树立贵系的学术形象,也挽救了一个失足学生,不失为教育之初心。”

众多豆瓣用户通过对《休战》打一星表达抗议,这本来点到为止就行了,然而随着事态扩大,越来越多奇怪的东西席卷进来,形成了风暴。比如因为《休战》的评分被豆瓣锁定,有些用户就去给其它的西语书籍打一星。

王勤伯的译作也无辜躺枪,被差评

这就远远超过了个体自我表达的基本意义,这样的“网暴”呈现出来的是互联网的“上帝视角”,“我”可以通过一切语言表达来制裁“你”,甚至可以无关公正是非,仅仅表达“我”的个人态度或者好恶。


看到征婚这位男子的照片,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一个因为身陷“评分人生”差点崩溃的女人,她所在的是一个需要给身边所有人打分的社会,一个单一的社交社会,这样的社交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喜欢与否。这个社会将社交与社交能力视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而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的“外表”(长相、穿着和待人接物)也就成了被评分的重要标准。

打分机制社交 图源:《黑镜》S3

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和黑镜里描述的一样,越来越魔幻了?外貌越来越重要,“外貌焦虑”这个词正成为“主旋律”,而一个不够好看的、不会修图的、或者不会包装的普通人特别容易在这样的社会上受到“伤害”。

想想看那些热点新闻中的人的待遇:比如手被浴室门划伤的小张,因为好看博得了最大的同情;比如电影《别告诉她》的亚裔美国演员奥卡菲娜,即使被“Variety”杂志评选为“2019年度女性力量”,可网友们并不买账,在她出现的屏幕里发射各种人身攻击,觉得她丑,配不上做一个演员。

当然作为一个偶尔需要出现在前台的资深媒体人,我接受过的关于外表的攻击也不在少数。

社交网络是线下社交的延伸,是构筑个人形象的重要一步,某种程度也是保持联络、激发线下社交的途径,但它未必是生活的一切,也不应该决定我们和外在世界的全部关系。

“我从来没想过要生活在未来,但我他妈的现在就生活在未来之中。”《全网公敌》中的女主角说过。这仿佛变成了一种可怕的预言:

你的身价性命,都取决于别人,你得衣着整洁、计算好表情的用力程度,你也不能说一个脏字,因为以上都有可能导致别人给你差评。

无论心里如何,都要面带微笑,哪怕是虚假的情感流露(这也导致了我们在朋友圈包装出来的永远是光鲜亮丽的完美一面)。

仅仅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就可以评价我?他们了解我么?他们知道我是谁么?他们知道我喜欢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史记》,他们了解我内心的丰富?感受过我的善良吗?

如果普通人都被如此裹挟,也许最后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女主角弟弟说过的——“假面的系统”。


-  推荐阅读  -

那个在小城录像厅认识的张国荣

抵制什么货,都不如抵制蠢货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打疫苗以后禁吃辛辣”



值班主编 | 刀哥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990 篇文章

- END-

请将骚客文艺打上“星标”,

每次看完文章后,也劳烦点个“在看”。

这样,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推送,

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有趣的灵魂彼此不要错过哦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