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
绿松石,又称“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英文名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是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
绿松石有着若宛如蓝天的美丽色泽,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是人们最早开发利用的玉石品种之一。在中国,它与和田王,岫岩玉,独山玉并称古代四大名玉,已有长达9000年的使用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经夏商及至宋明,绿松石承载着先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成长为灿烂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绿松石文化,时至今日,依旧广受推崇。
中国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出国之一。湖北竹山县、郧西县、安徽马鞍山、陕西白河、河南淅川、新疆哈密、青海乌兰等地均有绿松石产出,其中以湖北郧县、郧西、竹山一带的优质绿松石为世界著名产地,云盖山上的绿松石以山顶的云盖寺命名为云盖寺绿松石,是世界著名的中国松石雕刻艺术品的原石产地。
1927年,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解释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说绿松石因其天然产出常为结核状、球状,色如松树之绿,因而被称为"绿松石",也可简称为"松石"。
·战国 绿松石项链。©故宫博物院
优质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面形戒面、胸饰、耳饰等。质量一般者,则用于制作各种款式的项链、手链、服饰等。块度大者则用于雕刻工艺品。清代皇帝在月坛祭月时,按典制规定需要佩挂绿松石朝珠。绿松石也常被填嵌在金、银、铜器上,其颜色相互辉映,美丽且富有民族特色。
·清 绿松石朝珠。©故宫博物院
绿松石碎屑还可以作为颜料使用。北宋王希孟的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就是用赭石做底色后,用石青和石绿两种矿物颜料绘制。石青来自蓝铜矿,而石绿则来自孔雀石、绿松石。
·清宫使用的青绿颜料。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等全国14个省市,共计3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以“何为松石”为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分“华光初现——新石器夏商时期”“流金耀世——两周秦汉时期”“宝竞风雅——隋唐宋明时期”三个部分讲述中国悠久灿烂的绿松石文化。
01
盘龙城遗址
--- 盘龙城遗址 ---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处在盘龙湖半岛,东南西三面环水,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到距今约3200年,属商代早期和中期。
·盘龙城遗址。©网络
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盘龙城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
盘龙城遗址反映了商代(公元前16—前13世纪)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通过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认识到二里头及二里冈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范围的同一性,认识到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到达了长江流域。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基于盘龙城遗址所建。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4.86平方公里。公园核心区及博物馆区域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负责管理。遗址博物馆坐落于公园西部,占地约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800平方米。
博物馆建筑采用“半嵌入式”设计将博物馆建筑消隐于树丛中,将遗址本体作为最大的展品,观众站在博物馆屋顶,可远眺遗址核心区。
--- 绿松石镶金饰件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是一件绿松石镶金饰件。它是盘龙城发展期最具特色的器物,也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它被陈列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第二展厅。
这件商代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器身主要以绿松石片镶嵌贴塑,眉毛、眼睛、牙齿由金箔片装饰而成,绿松石和黄金相互映衬。金片和绿松石片都具有明显人为打磨的痕迹且加工方式相近,二者背后均有胶结材料,可能附着于木器、漆器之上,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一件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在考古发掘时,金片和绿松石片是散落分布的,由于它们有明显人为打磨的痕迹且加工方式相近,所以推测应该是同一件器物。在实验室考古的过程中,通过X光扫描,发现了埋藏在土壤中的眉间饰,考古人员通过一厘米微型发掘,清理出这微小的金片,确认这件文物为对称结构。
商代的动物纹饰,尤其是兽面纹中,有额间饰的一般都是以额间饰为中轴线对称的。于是,在2019年,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根据比较完整的左半边,复原了右半边空缺部分,将绿松石镶金饰件复原为一首双身的浮雕龙形饰。这是目前中国年代最早的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
02
华光初现
人类对美的追逐探索从未停止,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大地的贾湖先民,成为全世界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美丽的绿松石伴随着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出镶嵌技术。
进入夏商时期,镶嵌技术和绿松石资源为上层社会所控制,绿松石成为礼仪用器,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 以玉饰身 ---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大地的贾湖先民,成为全世界制作使用绿松石的先驱,时至夏商,绿松石成为礼仪用器,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绿松石镶嵌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圆形穿孔的样式是贾湖绿松石中数量最多的类型,多出自墓葬,色彩主要有天蓝、月白和墨绿三种,造型简单,不加雕琢,有的仅做了简单的抛光。
·贾湖遗址早期 绿松石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石器时代,绿松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装饰,作为单件和组件出现,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饰品,包含头饰、颈饰、腕饰、项饰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出现的绿松石镶嵌技术,盛行于黄河流域,并辐射至长江下游地区。
·新石器良渚文化 绿松石镶嵌片。©浙江良渚博物院
·新石器红山文化 绿松石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夏 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这件出土于二里头遗址11号墓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就是绿松石镶嵌与青铜制作两种工艺紧密结合的产物。
在长圆形的青铜框架里,数百片绿松石被精心拼合镶嵌成一张头窄身宽的兽面。这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最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重器之一,它的出现可是将中国成熟的镶嵌工艺由春秋战国之时提前了一两千年。
·商 绿松石镶金饰件。©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 王朝遗韵 ---
殷商文化时期,绿松石仍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广泛运用于各类镶嵌物上,另有发现动物或人物题材。中原系统外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绿松石器。不同于殷商流行的绿松石器物,古蜀文化中的绿松石呈现出与二里头文化更为紧密的联系。
·商周 绿松石珠。©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这件嵌玉片漆木器表面刻画兽面纹,采用几十片白色玉片和绿松石镶嵌其间,最后以朱砂调漆勾勒轮廓,是古蜀漆器和镶嵌工艺的杰出代表。
·商周 嵌玉片漆木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03
流金耀世
西周分封,东周争霸,各国王侯竞相奢华。绿松石文化再现辉煌,绿松石发现数量有增无减,黄河流域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喜用绿松石的传统,虢国、应国、晋国等众多大墓均有随葬;富庶荆楚、尚金草原、礼仪齐鲁,同将绿松石视为装点富丽的珍宝。秦汉统一,绿松石装饰工艺日臻精湛。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东西方交流更加频繁,绿松石文化也呈现交融的特点。
--- 环佩玎珰 ---
两周秦汉时期人们对绿松石热情依旧,但受限于原料薄而细小的特点,作为装饰品的绿松石器,类型并无太大变化。西周时期,大批量绿松石串饰开始出现,是当时绿松石器的显著特点之一。
组玉佩是由多件玉饰穿缀成组的玉器,常用玉璜、玉珩、玉壁、珠、管、坠等串联,是两周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代表。
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玉佩之间轻轻撞击发出悦耳的声响,佩玉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和谐,起到控制步速与姿态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坏,西周礼仪等级制度被打破,佩戴组玉佩不再是贵族的特权。
铜枘是古代乐器瑟、筑上用来系弦的器件。满城汉墓出土铜枘11件,其中成对的8件,单枘3件,推测成对出土的应为瑟枘,单件的为筑枘。此件筑枘错金银并镶嵌松石、玛瑙,漆木质筑身已无存。
战国镶绿松石铜豆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全器满饰纹饰,盖面饰连凤纹与鸟首龙纹两重纹饰,豆盘亦饰鸟首龙纹,豆柄及座饰变形蟠龙纹,所有纹饰均镶嵌绿松石,精美非凡。
·战国 嵌宝石虎鸟纹金牌饰。©内蒙古博物院
北方游牧民族以图腾神兽为灵感,创造了独具风情的宝物。
·春秋 鸳鸯金带钩。©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金饰是“熊抱羊”,它由上部的熊头和两侧延伸的羊头构成,熊眼羊眼的部分镶嵌天蓝色的绿松石,目光炯炯。
·战国 熊羊纹嵌松石金饰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黄金与绿松石搭配的这种审美偏好,影响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绿松石器风格。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大量镶嵌彩色宝石的西方装饰艺术开始影响中国传统珠宝文化。
这把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彰显着它来自“铁器大国”秦国的身份。镂空雕琢的纯金剑柄,镶嵌绿松石说明其身价不菲,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由于继青铜后,铁器初现,锻造精美如斯的短剑,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因而它被视为秦朝铸剑的巅峰之作,被冠上“秦剑之星”的名号。
·春秋 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可谓是东周黄金铸造工艺登峰造极之作,别看它已经锈钝了,剑的柱脊依然清晰可见。它刃直剑短(中国西北地区流行样式),柄上布满了镂空的浮雕蟠虺纹(中原地区流行纹饰),磨成“乙”字钩形的绿松石嵌在其中与之相映成趣。
·春秋 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建立的古王国,位于今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青铜器工艺较发达。西南地区的古代先民,擅长用细碎如半粒米的绿松石碎片反复镶嵌,并以猴、蛇等神兽为原型,创造独具民族风情的饰物。
珠被是贵族所用的葬具,集黄金、玉石、玛瑙、绿松石、琉璃于一身,各式彩宝绚烂夺目,极尽繁复之美。这件展品只是局部,原物是数以万计的珠扣串联而成,就像一床用珠宝缝纫的被子。
·西汉 珠被。©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04
宝竞风雅
魏晋隋唐以降,绿松石以天蓝水碧之色和莹莹润泽之光,跻身诸多名贵玉宝之间,深受中原宫廷贵族推崇。
·唐 镶绿松石金带饰。©内蒙古博物院
北地苍茫无际、铁骑雄风,孕育了草原民族粗狂豪迈的性情和精致柔和的精神世界,极尽奢华的金银器和绿松石、水晶、玛瑙,见证着往昔的显赫与荣光。
中土之西的吐蕃则对绿松石情有独钟,将财富与瑰丽之姿汇聚于一团天色,绿松石妆点的佛像与法器,更将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凸显无余。
嵌松石立凤金头饰件在造型上可分三部分,最上一层为缠枝卷草纹,其下为叶片状,中间为一立凤。凤腹饰鱼鳞状纹饰,双翅展开,由金片捶揲而成,边缘饰联珠纹。凤腿为螺旋状金丝拧制。大部分镶嵌的绿松石保存完好。凤的羽翼丰满、展翅昂立,栩栩如生。
·吐蕃时期 嵌松石立凤金头饰件。©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唐 嵌绿松石马形金饰。©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
·辽 錾花八棱金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摩羯是佛经故事里长鼻大口的巨鱼,进入中国后和“鱼化龙”传说相结合,成为一种颇具异域风情的纹样。辽代契丹族钟爱的“摩羯”和十二星座其实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种印度神话中的异兽,龙首鱼身,长鼻大口,也被称作“龙鱼纹”,很有辨识度。
·辽 摩羯纹镶绿松石金耳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漆盒采用了银衬多宝嵌技术,盒内部为黑色漆木胎,外包鎏金银片,银片是直接捶揲在漆胎外的,在银片上或银片镂空部位镶嵌各种玉、宝石、松石、水晶组成精美的图案,制作复杂,工艺精湛。盖内镶有一层银片,其上以鎏金錾刻的技法饰“庭院赏乐图”。盒内有一面铜镜,镜面铸有“李家供奉”字样。
·辽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五色瑛琭 ---
这个玉帽顶出土于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底座呈绽开的八瓣覆莲状,瓣面金焊素托,嵌红、蓝宝石和绿松石等。座顶外缘錾刻两周联珠纹。
座顶以大椭圆形素托嵌白玉顶饰,呈圆角立方体,多层镂空,透雕出单龙、牡丹花、叶纹。座底微内凹,有两对“牛鼻孔”,与座顶内两对穿孔对应,底座花瓣间也有六个小穿孔,用于缝缀。
·明 金镶宝石镂空云龙玉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客座赘语》有载“以玉作配,系之行步声璆然,曰‘禁步’”。禁步本义节步,源于先秦时期的组玉佩,佩戴者须行步缓慢来彰显尊贵身份,贵族佩玉以节步也是基本的礼仪之需。明代贵族礼服所悬称“禁步”,常服为“玎珰”,本是贵族礼制所需,其后逐渐成为民间时尚的裙裾装饰。
·明 玉禁步。©蕲春县博物馆
05
展览信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松石的地方,如今,更是世界最主要的绿松石产地。绿松石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里发展,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西方,它装点在法老的面具、波斯的王冠之上,在中国,它位列古代四大名玉之列,因为天蓝水碧之色,它一度享有“国玉”之称。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是全国首个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览。
展览展出了来自贾湖遗址、二里头遗址、金沙遗址、殷墟遗址、晋侯墓地、马家塬墓地、曾侯乙墓、满城汉墓、吐尔基山辽墓、梁庄王墓的共计165件(套)绿松石文物精品,见证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历经夏商、两周、秦汉、隋唐、宋明,长达9000年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故宫敦煌特展——敦行故远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云想衣裳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文明的万花筒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武汉市文旅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