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合共生

Emily 思迪爱逛博物馆
2024-11-26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度联手推出的特展,展览于2022年9月28日开展,目前展览已延期至2023年4月16日。


展览依托故宫、国博的丰厚典藏,共展出400余件历代文物精品,分为“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4个贯穿一体的单元,每个单元分为上、下两篇。



展览从宇宙、天下、社会、道德4个由外而内、由宏观至微观的递进层面,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阐述中华“和”文化、“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描绘中华文明和平发展之宏图。


此次展览的展厅以传统青绿山水画中深沉的青蓝色作为主色调,显示出中华文明深厚、兼容并蓄的性格底色。除实物展示与文字说明外,还在展厅中还引入模型搭建、实景模拟、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提供探索式的观展体验。



“和”与“合”贯穿中华历史时空,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合”之本义,为同心和睦、声相应或阴阳调和,如宫商角徵羽之声,和合而成五音之文,而后引申为两仪三才、四时五行、天下万邦、亲疏长幼等协调之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李巡云:“言阴阳化生,万物和合,故曰‘协洽’也。”


《周易注疏》载庄氏云:“天地絪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于是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宇宙之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天下之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的社会之和;“与人和者,谓之人乐”的道德之和。“和”“和”与共,“和”“合”相生,汇聚成九万里神州惠风和畅,五千年文明礼乐和平。




01

天地同和


第一单元以“天地同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上篇“道法自然”,揭示了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展示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于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玉制礼器,和以铜镜、甲骨为载体,表现古人通过观测天文地理和自然生灵而创造出的揭示宇宙规律的符号、文字和图像;



第二部分对自然物质直接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与实物遗存,如凿石、斫玉、磨骨、缫丝等,以及由此发展而来,倾注古人认识自然规律更多思考,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制陶、冶铜、髹漆等技术成就与物质成果。


第三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以时系事,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活动融入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之中,从而形成独特文化传统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专著。



下篇“天人相与”阐述中华民族建立的涵育万民、统筹万物的社会秩序,以及创造、发展出与之相应的制度、文化。展品主要包括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以及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国家礼制的皇家建筑模型与建筑构件。


上、下两篇综合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体现了中华传统顺应天地之道而形成的礼乐文化、社会秩序、人文信仰和道德追求。通过一组组小型的展示专题,中华民族同宇宙万物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紧密联系被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02

万邦协和


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上篇“胸怀宽广”,将西汉张骞墓封泥、唐代文书等反映中华文化开枝散叶的众多珍贵物证,以及作为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盛况真实写照的唐代丝织品、驼马俑和胡人俑等串连,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后半部分由为数众多的历代外销瓷著名品种和从沉船打捞的出水瓷器组成,它们是中华文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辐射的重要证据,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组东北亚地区和欧洲仿中国风格的瓷器,由此展现中国陶瓷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



下篇“四方辐辏”,通过展示汉唐之际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等传播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佛教美术风格的发展创新,以及元明清时期宫廷主导的对西方先进物质成果、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等内容,将域外优秀文明进入中国后的影响及其本土化的过程娓娓道来。




03

宜民安和


第三单元以“宜民安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



上篇“民惟邦本”,通过《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士农工商”“渔樵耕读”题材的器物家具以及祈祝朝野安定、国泰民安的铭文玺印等内容的展示,描绘出古代社会农商百业共同发展、天下万民共赴繁荣的和谐图景;与此同时,“桃园图”题材的手卷、玉山则生动体现了生民各得其所、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下篇“休戚与共”,汇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金属制品、西南民族青铜乐器、辽金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明清时期《职贡图》卷、苗人故事图册页、台湾风俗图册页等类型丰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官印、隋唐时期伎乐俑、元代八思巴文瓷器、清代《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中央政府与各地藏传佛教领袖的往来礼品、五体清文鉴等反映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多元一体的实物史料。




04

乐在人和


第四单元以“乐在人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上篇“养正育德”,展示了古代先贤诚意正心、修身治国、警示教化、垂训子孙所用经典刻本、宫廷与文人书画、陈设雅玩,以及铭刻“吟德怀和”“慎俭德”等省察格言的御用玺印和宫廷饰物。



篇“家祚以兴”,则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以表现家庭和谐美满、万民欢喜和洽的展品构成。




05

重点展品


--- 《伏羲女娲图》轴 ---


唐代《伏羲女娲图》轴,长144.3厘米、宽101.7厘米,192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拉和卓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彩绘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二人,蛇尾相交。上方中间绘太阳,下方绘月亮,四周的小圆圈象征星辰,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此类题材的绘画在吐鲁番古墓葬中已发现有数十幅。画面大致遵循统一的规制,即在图像中央绘制左右相对,手持规、矩,尾部相交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神像。质地有绢、麻两种。学界一般认为其与汉代流行的伏羲、女娲“引魂升天”观念有关,《伏羲女娲图》亦是这一观念的传播和延续。




--- 彩色墨 ---


清乾隆《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故宫博物院藏。


此墨一套两匣,每匣6屉,每屉6锭,共计72锭,一锭墨对应一物候。墨色分与中国传统五行色彩相对应。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根据气候、四时交替总结出自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实现生产力进步。月令,即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并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的政令,体现出古代先民以社会节奏适应自然规律从而规范国家政治体系的文化传统。




--- 瓷杯 ---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每个高4.9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2.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套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由12件组成。此种成套瓷杯属于御用酒杯,在清宫存世瓷器中数量较大,品质高度一致,修坯规整,胎薄体轻,纹饰规范,款识工整,字体标准,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镇御窑厂制作青花五彩薄胎瓷的最高水平。杯的造型、画面布局、诗句内容、款识字体等,均与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一致,两者应出自同一画样,烧造于同一时期。




--- 编钟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簨簴高350厘米、宽约350厘米、进深8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钟范铜铸造,表面镀金,双龙钮,钟体呈浑圆的椭圆形,底口齐平,前面正中浮雕铸造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背面则为各自的律名,装饰以高浮雕云龙纹。编钟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沿用的“乐悬”重器,明清时期专用于规格最高的中和韶乐,仅用于中祀以上坛庙的祭祀典礼和国家朝会殿陛典礼。




--- 编磬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簨簴高350厘米、宽约350厘米、进深8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组编磬选用珍贵的新疆和田碧玉精心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磬体两面饰以描金云龙纹,描金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磬之长边为鼓,短边为股。股侧镌刻制作年款“乾隆二十九年制”,鼓侧则镌刻各自的律名。鼓股相交处钻有圆孔,用以穿系绦绳,悬挂于架上。编磬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在明清宫廷中,编磬专用于坛庙祭祀和殿陛典礼所奏的中和韶乐。




--- 封泥 ---


西汉封泥,1938年陕西省城固县张骞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封泥近方形,正面有阳文四字“博望□造”,字体在篆隶之间。背面有一不规则圆形的小凸凹,原应有鼻钮类的附着物。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30年,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其墓葬备受后世人们的关注。1938年,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对曾遭多次盗掘的张骞墓进行发掘,获得了此枚封泥(出于甬道)以及砖瓦数块、残陶罐1个、汉五铢钱14枚等物品。




--- 凤尾尊 ---


元代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高70.5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尊撇口,长颈,丰肩,腹部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撇,圈足。胎体厚重。内、外和圈足内均施青釉,足端一周无釉露胎。釉层肥厚,釉面开片。颈部刻划密集的弦纹。上腹部刻划缠枝牡丹纹,下腹部刻菊瓣纹。1975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内发现一艘元代沉船。1976至1984年,考古学者对该沉船文物共进行了11次发掘调查,出水陶瓷器多达2万余件,其中包含与此器造型、纹饰相似的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 执壶 ---


清乾隆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通高39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执壶以黄金制胎,葫芦式。通体施蓝色珐琅地,饰掐丝缠枝莲纹,多处镶嵌珍珠和珊瑚。盖、颈、小腹、大腹等处对称布置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珐琅开光,开光内彩绘人物、花卉、庭院山水等。流、柄、横梁等与壶体连接处皆饰龙吞纹。执柄呈 S形,末端上翻作如意式。外底中心双方框内阴刻楷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下配錾刻莲花纹 鎏金铜座。此壶制作结合镶嵌、錾刻、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等多种工艺,掐丝线条规整,图案精美,装饰高雅华丽。




--- 浑天合七政仪 ---


18 世纪,欧洲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高71.3厘米、上盘径54.6厘米、下盘径28.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浑天合七政仪是用于演示太阳系中金、 木、水、火、土、地球、太阳七星(即“七 政”)运转的仪器。此件仪器的外部圈环结构与中国古代的浑天仪极为相似,可视为浑天仪和太阳系仪合一的作品。清代宫廷将其定名为“浑天合七政仪”,也表明了当时的中国人对这件仪器的基本认识。




--- 《驻跸姑苏》 ---


清乾隆,徐扬绘《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乾隆南巡图》是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全图以中国画传统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相结合,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锦绣江山和士农工商、官民人等的风情世态,真实反映了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风貌,堪称绘画杰作。




--- 插屏 ---


清乾隆紫檀边座漆地嵌牙渔人图插屏,高64厘米、长66厘米、宽2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插屏紫檀边座,素面双阳线边框。屏心漆地上牙雕渔人图,一面题为“澄潭集网”,另一面题为“柳浦归渔”。站牙与立柱一体,雕云蝠纹为饰。须弥座式屏墩。此屏牙雕染色淡雅,人物众多,各具情态。其中岸边芦苇、树木枝叶皆详加刻画,犹如一副精细的画作。




---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 ---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纵 22.5 厘米、横 10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文书为六世班禅为乾隆皇帝祝寿时所献,分为藏文文书和汉文文书两件。藏文字体为珠匝体,文书没有题名。汉文文书题为《班禅额尔德尼奏书》,故以此定名。该汉文文书是对藏文的概述翻译,前半部分采取了五言诗体的翻译方式,之后是散文和礼品清单的简译。该文书记录了清代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具体内容,是研究清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 《道德经》 ---


元代赵孟頫楷书《道德经》卷,纵24.5厘米、横618.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道德经》卷是元延祐三年(1316 年)赵孟頫63岁时为友人进之所书,为其小楷代表作之一,卷首有赵孟頫所绘老子肖像。全卷5000余字一气呵成,点画精到遒劲,笔势圆转流动,结体严谨端庄,格调典雅,略参魏晋小楷之意,系作者晚年得意之笔。




--- 《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卷 ---


清乾隆缂丝《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卷,纵28.3厘米、横116.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董诰书《御制五福五代堂记》,米色底缂蓝色字,钤“臣董诰”“内府供职”白、朱文印各一枚。边框以缂丝彩云蝠桃纹为饰。五福五代堂位于景福宫,是康熙皇帝专为侍养孝惠皇太后而建,以体现皇帝的仁孝之心。乾隆皇帝亦将此地选为归政之处,并在记文中述说了五福五代堂的渊源:此堂号源于康熙皇帝赐予雍正皇帝的“五福堂”匾额。




--- 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


清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高31.3厘米、口径25.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器为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内敛。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缠枝牡丹、蕉叶纹、如意云纹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这件瓷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制作集雕、贴、凸压之大成,工艺高超。







延伸阅读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新华社、人民网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迪爱逛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