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陶瓷馆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陶瓷堪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建筑及其收藏品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在收藏的186万多件文物中,陶瓷类文物约占36万多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清代宫廷藏品,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特别是经过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01
陶瓷馆的历史
1932年前后,故宫博物院就基于藏品举办了一系列陈列展览。其中就有位于景阳宫的“宋元明瓷器专门陈列”和位于承乾宫的“清瓷陈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位于慈宁宫区。陶瓷馆的任务是“凭借故宫博物院庞大的藏品优势,力求全面反映中国陶瓷数千年延绵不断发展的历史”。随着研究深入,陶瓷馆也在不断地“进化”。
·1959年郭沫若为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题写的馆名。
仅从1952年至1960年,就进行过8次规模大小不一的调整、补充和改进。1960年改陈后的陶瓷馆,从慈宁宫搬至承乾宫、永和宫区。
·20世纪50年代位于慈宁宫的陶瓷馆陈列。
·20世纪50年代位于慈宁宫庑房的陶瓷馆陈列。
1995年,陶瓷馆调整至乾清宫西庑月华门南、北屋。这次改陈虽然在展品上与1985年相比变化不大,但在形式上却有了较大改观,展厅中第一次用上了灯光照明,还增加了大量辅助图片、图表等。
2008年,陶瓷馆搬到了文华殿及其东、西配殿。这次改陈展出的文物达到了441件,将展示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下限从清代嘉庆、道光朝,延长至清代末年宣统朝。展览也采用了展柜内的光纤照明,将展品本身照亮。
观众还可以通过入口处的《从陶到瓷》和《陶瓷之美》两部短片,了解中国制瓷技术和如何欣赏中国古陶瓷的基础知识。
02
武英殿陶瓷馆
2021年,经过又一次进行改陈后,故宫武英殿陶瓷馆于5月开幕。本次改陈遴选约一千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藏品,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按时代发展顺序和使用功能分17个主题予以展示,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约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全新的陶瓷馆位于武英殿,展览面积比原展厅增大了将近60%。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后殿是主展厅,展出“追踪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南青北白”“名窑迭出”“瓷都奠基”“繁荣昌盛”“清新雅致”“登峰造极”“余辉闪耀”十个单元。
展览以通史陈列方式展出了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等,体现出中国陶瓷约两万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
武英殿正殿入口处搭建了一处“展中展”空间,外观采用紫禁城古建筑元素,不定期更换展品。第一期集中展示7件乾隆朝景德镇御窑镂空套瓶、转颈瓶、转心瓶等。
浴德堂展出第十一单元“蜚声中外——中国陶瓷的外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曾满载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传遍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带去了中国的文明,也载回了世界各国的文明。
东、西配殿展出第十二至十七单元,即“喜庆吉祥——清代晚期大婚成套用瓷”“敬天法祖——清代宫廷祭祀用瓷”“等级森然——清代宫廷进膳用瓷”“承续烧造——清代宫廷赏赐用瓷”“庄严法相——清代宫廷宗教用瓷”“富丽华贵——清代晚期万寿成套用瓷”,充分体现了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用瓷特点。
东配殿北值房展出“中国古陶瓷窑址标本”,陈列从全国各地窑址采集而来的珍贵标本1000余片。
这一次的陶瓷馆大量增加所展示文物的数量,由之前的400多件增加至约1000件。古代汝、官、哥、定、钧窑“五大名窑”瓷器、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真是一次看过瘾!除了在保留“明星”展品基础上大量更换新展品外,这次所选展品年代的下限延至民国。
陶瓷馆改陈后,在灯光照明方面也做了较大改进,采用全新的照明系统,给展室和展品以最佳亮度。除了展品外,屋内建筑彩画也将被照亮,以使展品和建筑相互映衬,彰显宫廷藏瓷的特点,带来超梦幻的观展体验。
展厅中还设置有三维文物互动装置,“收藏”了陶瓷馆中20件超高精度数字化藏品,观众在展厅的触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缩小、翻转,实现把藏品“捧在手里”仔细欣赏的愿望。
03
陶瓷馆陈列
“陶瓷馆”改陈后,在内容方面虽然仍按中国陶瓷发展顺序进行展示,将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民国时期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所有重要品种。
陶瓷馆的陈列共分为追踪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南青北白、名窑迭出、瓷都奠基、檠荣昌盛、洁新雅致、登峰造极、余辉闪耀、蜚声中外、喜庆吉祥、敬天法祖、等级森严、承续烧造、庄严法相、富丽华贵共十七个单元。
--- 追踪溯源 ---
陶器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提高而产生。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约两万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
·彩陶旋涡纹双系壶
进入新石器时代,制陶术在中国获得很大发展。 中国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北方地区等。南北各地均有丰富的实物资料出土,其中即包括大量陶器。
·彩陶水波纹钵
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而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陶器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称奇。各地区陶器均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有内在联系。
·彩陶旋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 瓷苑序曲 ---
夏、商、周时期,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烧造灰陶以外,还烧造精美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约在夏、商之际出现了原始瓷,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彩绘灰陶凸刻龙凤纹带盖双系壶
战国时期陶瓷生产更加专业化,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获得普遍发展。在秦始皇陵发现的兵马俑,充分体现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技艺。
·原始瓷青釉刻划水波纹三足盖鼎
西汉时期,在我国北方发明了低温铅釉陶,为后来低温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东汉时期真正瓷器的批量烧造,堪称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彩绘灰陶云气纹辅首耳钫
--- 青瓷初秀 ---
出现于夏、商之际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的发展,至东汉已普遍成长为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真正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 360 余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瓷器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窑址分布。瓷器品种主要为青瓷,也有少量黑釉瓷。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和随葬用盘、碗、壶、罐、槅、洗、谷仓、烛台、虎子、唾壶、熏炉、人物俑、动物俑等为主,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谷仓罐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骠骑大将军范粹(548~575年)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釉刻划忍冬纹双系单柄壶
--- 南青北白 ---
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无论在器物造型还是装饰方面,均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四系盘口瓶、双联瓶、四系罐、高足盘、鱼篓式罐等,均为隋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刻划忍冬纹、相间排列的模印花朵与花叶纹,堪称隋代瓷器代表性纹饰。隋代瓷器普遍胎体较厚重,施釉不到底,流釉现象较严重。
·花釉荷叶口执壶。
唐代是中国陶瓷生产蓬勃发展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纹饰丰富优美。唐代陆羽《茶经》提到当时著名瓷窑就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洲窑、邢州窑等。
·越窑青釉葵口碗。
·三彩俑。
陶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美化生活和随葬不可或缺的物品。饮茶风俗的普及和饮酒风气的盛行,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中国陶瓷作为特产而开始大量销往亚、非地区,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物证。
·鲁山窑花釉腰鼓。
五代时期的陶瓷继承唐末遗风,器物胎体明显变薄,而且更加注重器物造型的优美和装饰工艺的精细,为宋代陶瓷生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定窑白釉铺首耳双系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 名窑迭出 ---
辽、宋、西夏、金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各地,出现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民窑获得发展的基础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名曰“官窑”。其中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等名窑烧造的瓷器,备受后人推崇。
·建窑黑釉兔毫盏。
·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碗。
北方地区的辽、西夏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艺影响,又独具民族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奇葩。女真人灭北宋后,金代制瓷业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均烧造独具北国粗犷雄浑艺术风格的陶瓷。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宋、金、元时期南北各地还形成一些工艺技法、装饰风格相类似的瓷窑体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等;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等。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 瓷都奠基 ---
公元279年,元王朝统一中国。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陶瓷生产呈现兴盛局面。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景德镇,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异军突起,创烧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瓷等新品种,遂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为明、清两代进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塑贴莲荷纹双耳三足炉。
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继续烧造传统陶瓷品种。元代陶瓷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亚洲、非洲沿海地区均曾出土元代景德镇窑、龙泉窑和福建、广东窑场烧造的瓷器。
·青花海水龙纹八方梅瓶。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双耳三足炉。
--- 檠荣昌盛 ---
明代窑业分为御窑和民窑两种。洪武二年(1369),朝廷即在景德镇设陶厂(建文四年更名为“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此后,历朝沿袭这种制度,直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停烧,源源不断地为宫廷烧造了大量至精至美、品种丰富的瓷器。
·黄地矾红彩海水云龙纹盖罐。
这些瓷器主要被用作日常饮食、陈设、祭祀、赏赐等。御窑的发展带动了民窑的逐渐兴盛,至明代晚期,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的工人已达十余万人,景德镇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世界的瓷都。永乐、宣德、成化三朝的青花瓷,永乐、宣德朝的鲜红釉、祭蓝釉、甜白釉瓷,成化朝的斗彩瓷,弘治朝的娇黄釉瓷,嘉靖朝的瓜皮绿釉瓷,万历朝的淡茄皮紫釉瓷,嘉靖、隆庆、万历朝的五彩瓷等,均堪称明代瓷器中的最著名品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备受后人赞赏。
·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金钟碗。
·鲜红釉带盖僧帽壶。
明代早期,朝廷还在具有雄厚窑业基础的浙江省龙泉市设置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场,所产青瓷的造型和纹饰均与当时景德镇御窑瓷器如出一辙。明代晚期,福建德化窑白瓷别具一格,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大师所创作的白瓷雕像最负盛名。
·宜兴窑灰白釉模印贴花缠枝莲纹梅瓶。
·宜兴窑灰蓝釉凸刻古铜纹方壶。
明代江苏宜兴窑和广东石湾窑烧造的仿钧釉陶器,分别俗称“广钧”“宜钧”,名噪一时。明代中晚期,随着冲泡饮茶习俗的流行,宜兴窑烧造的适合泡茶的紫砂茶具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许多设计制作紫砂茶具的能工巧匠,其中尤以时大彬最为著名。
·宜兴窑紫砂瓜棱执壶。
·宜兴窑紫砂描金山水图执壶。
--- 洁新雅致 ---
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到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7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民起义的愈演愈烈,直至摧毁明王朝统治和清朝入主中原坐稳江山,中国社会曾发生剧烈变革。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其瓷器制造业也经历了一次风格上的重大转变。
·青花花卉纹出戟花觚。
主要表现是,万历三十五年以前,景德镇的制瓷业是以御窑占统治地位,此后,御窑生产急剧衰落,民营瓷业则因国内和亚欧市场需求的刺激而渐趋兴盛,跃居主导地位。人们习惯于将17世纪这一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称作“转变期”或“转型期”。
·五彩牡丹玉兰图花觚。
·青花山水罗汉图炉。
--- 登峰造极 ---
清代景德镇窑仍有御窑和民窑之分。清代统治者革除了明代在手工业方面的一些弊病,废除明代御器厂实行的编役制,将明代晚期出现的“官搭民烧”作为定制,致使官民竞争局面得到刺激,促进民营瓷业进一步发展。
·郎窑红釉观音瓶。
·天蓝釉锥拱兽面纹螭耳尊。
随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的到来,景德镇陶瓷烧造也达到鼎盛,由于这三朝皇帝均对瓷器烧造表现出浓厚兴趣,加之督陶官臧应选(生卒不详)、郎廷极(1663~1715)、年希尧(?~1739)、唐英(1682~1756)等对御窑厂苦心戳力经营,遂使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的基础上,创烧出大量新品种。
·各种釉彩大瓶。
·淡黄地粉彩锦上添花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
雍正十三年唐英《陶成记事》罗列当时仿古创新的瓷器花色品种多达57种。德化窑、石湾窑和宜兴窑等也沿袭明代传统,继续烧造传统风格的陶瓷。
·粉彩桃树蝴蝶图直颈瓶。
·青花喜鹊登梅图如意耳扁瓶。
--- 余辉闪耀 ---
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和清王朝的日趋衰败,景德镇的制瓷业亦总体上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但清代晚期御窑瓷器仍然有闪光的亮点,例如同治皇帝大婚和慈禧皇太后庆寿用成套餐具的批量烧造,有如天边一抹晚霞,闪现余辉。
·浅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鱼缸。
·“静远堂制”款粉彩古铜纹瓶。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熊希龄(1870~1937)于1906年在湖南醴陵姜湾倡办“湖南瓷业公司”,同时创办“湖南瓷业学校”,聘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担任讲师,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烧造胎质洁白的高温釉下五彩瓷器。这是中国现代高温釉下五彩瓷器的滥觞。醴陵瓷器从此名扬天下,醴陵被誉为中国仅次于景德镇的第二瓷都。
·藕荷地粉彩海棠图花瓶。
·祭蓝釉象耳衔环琮式瓶。
--- 蜚声中外 ---
在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被作为一种特产大量销往国外。宋、元时期外销陶瓷的烧造进一步兴盛,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外销陶瓷的烧造呈现繁荣景象,其中最主要的产地是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其他还有福建漳州、德化等。
·漳州窑青花开光花鸟图菱花口盘。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主要销往亚非地区,此后开始大量销往欧、美地区。历史上销往世界各地的中国陶瓷器数以千万计。特别是17世纪以来,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成立由政府授权与东方进行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表面上看是贸易公司,实际上只是披着贸易外衣实为掠夺和殖民的半政府商业组织。它们曾将大量中国茶叶、丝绸、陶瓷器和藤编制品等特产运往欧洲,瓷器堪称其中的大宗商品。
·五彩麒麟图瓜棱执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曾满载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传遍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每到一地,既带去了中国的文明,也载回了世界各国的文明。因此,中国陶瓷被誉为文明交往的使者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粉彩孔雀牡丹图椭圆形汤盆及托盘。
--- 喜庆吉祥 ---
所谓成套用瓷系指同一花色按不同器形烧造的不同尺寸的碗、盘、盒、花盆等生活用瓷。主要见于同治、光绪两朝,用于同治大婚和慈禧皇太后万寿庆典。
这里展示的一组瓷器即为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同治皇帝举行大婚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时年同治皇帝16岁。为筹备这次大婚典礼,早在同治六年(1867)三月初十日朝廷即命分巡广饶九南道、督理九江关税务、监管窑厂事的景福办理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共计14份并9项花色,共计10072件。
其中,“十四分”均为成套瓷器,按每种图样需烧造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饭碗、怀碗、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盘、四寸碟、三寸碟、二寸五碟、酒盅、羹匙、茶盅、大茶盅、盖碗、茶缸、渣斗、粉盒、胭脂盒、珉头缸、水仙奁、花盆等。
据史料记载,为筹办同治皇帝大婚典礼,共花费1100多万两白银,其中为烧造婚礼用瓷,朝廷下令拨款13万两白银重建因“太平天国运动”而被毁的御窑厂。即使这样,烧造这批瓷器对于重修后的御窑厂仍困难重重。景福用两年时间才全部监督烧完。同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景福曾将烧造得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器7294件、共装120桶造册呈送内务府,但这只是完成传办14分中的10分及全部9项花色活计,剩下的4分共计2778件完成于同治八年。
但全部10072件瓷器运到皇宫后,被认为“均烧造粗糙,不堪应用”。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奏事处总管杨长春传旨“著传知该九江关监督景福照数赔补”。景福于同治九年八月命御窑厂开工重新烧造这批大婚用瓷,直至同治十年十一月照数补造完毕并解送至京城交差。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同治皇帝大婚用瓷,堪称同治朝景德镇御窑厂产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开创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烧造皇帝大婚用瓷之先河。
--- 敬天法祖 ---
清代朝廷祭祀沿袭明代制度。在明代,祭祀制度已较完备,宫廷中有“祭器皆用瓷”的基本制度,而将方丘(现指地坛)祭祀用瓷定为黄釉瓷。因此,明代黄釉瓷主要被用作朝廷的祭器。
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表明,清代初期的坛庙祭祀制度皆沿袭明代旧制,以瓷器作祭器。但由于传统祭祀用器中的登、铏、簠、簋、笾、豆等成型和烧成难度都很大,因此,不得不以瓷质碗、盘等替代。直至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改制以后,才依传统器形烧造各色上述瓷质祭礼用器。
祭祀圜丘坛(天坛)、祈谷坛、常雩坛等用祭蓝(青)釉瓷器,祭祀方泽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用黄釉瓷器,祭祀日坛用红釉瓷器,祭祀月坛用白釉瓷器。这种规定符合自然法则,反映了古人顺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为天呈蓝色、土呈黄色、刚升起的太阳呈红色、月亮呈白色,所以要用与它们颜色相同的瓷器作祭器。
另外清代皇帝前往不同的祭祀场所祭祀时,还要穿不同颜色的朝服、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即分别穿蓝色、黄色、大红色、月白色朝跑,分别配戴青金石、金珀、珊瑚、绿松石朝珠,于冬至时节祭祀天坛、夏至时节祭祀地坛、春分时节祭祀日坛、秋分时节祭祀月坛。
--- 等级森严 ---
清代宫廷称吃饭为“用膳”或“进膳”。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膳所用器皿品种,均有严格规定,以辩等级、明尊卑。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国朝宫史·经费一》“铺宫”条对后宫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子福晋、皇子侧室福晋等用膳可配享器皿做出严格规定,其中包括对所用御窑瓷器品种和数量的规定。
--- 承续烧造 ---
清代宫廷陈设和赏赐用瓷以瓶类器最为多见。瓶属于琢器,既是清代宫廷陈设用器,也是皇帝在年节或举行重大典礼活动时赏赐皇亲国戚、大臣的礼物,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其中又以玉堂春瓶最具代表性。
根据烧造清单可统计出清代用于赏赐的瓷瓶共有8种样式,按今天命名,即祭蓝釉四方象耳瓶、仿哥釉杏圆贯耳瓶、窑变釉杏圆贯耳瓶、仿哥釉凸刻八卦纹琮式瓶、厂官釉直颈瓶、祭红釉玉壶春瓶、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等。
大运瓷器真正形成固定式样并按例烧造,则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旨令督陶官唐英,今后都要按照从宫中藏瓷中选定的52件琢器、164件圆器样款烧造。琢器的样式、尺寸不许更改,颜色、花纹可酌量相互更换;圆器的样式、尺寸、颜色、花纹都不许少有更换。
·窑变釉杏圆贯耳瓶。
--- 庄严法相 ---
清王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封建政权,为强化统治、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利用宗教文化为自己的政治服务就是采取的基本手段之一。
·粉彩三大士——狮犼(音:吼)观音菩萨。
紫禁城里与宗教相关的神殿佛堂,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可谓“儒、释、道”三教并存,圣人、佛相、天尊同在。此外,一些民间俗神和清代满族人所崇信的萨满祭祀,也各占有一席之地。但清代紫禁城内的最重要的宗教形式是藏传佛教。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中有不少清代宫廷遗留的藏传佛教用品,以乾隆朝景德镇御窑厂产品最为多见。如五供、佛塔、七珍、八宝、观音像、无量寿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等。由于这类瓷器结构复杂,致使烧成难度极大。
--- 富丽华贵 ---
由于历史原因,同治、光绪两朝中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慈禧皇太后手中,她在这两朝经历了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岁大寿,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其寿诞烧造瓷器,在同时期御窑瓷器中,这批瓷器不仅作工精美,而且数量较大。
慈禧皇太后对自己在宫中使用的瓷器有严格要求,即每件瓷器上都要署上她居住的殿堂名,最著名的当为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识的所谓大雅斋瓷器。
·松石绿地粉彩花鸟图鱼缸。
这批瓷器始烧于同治十三年(1874),烧成于光绪元年(1875)、二年。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内务府将大雅斋瓷器画样交与景德镇御窑厂,并传旨“统限于本年九月内呈进”,为的是赶上当年十月十日慈禧皇太后四十岁大寿。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识的瓷器属于成套瓷器,包含鱼缸、碗、盘、碟、渣斗、茶碗、盖碗、圆盒等多种造型。
·松石绿地粉彩花鸟图高足碗。
·松石绿地粉彩花鸟图渣斗。
延伸阅读: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发现中医之美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
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长城内外皆故乡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华夏之华
中国传统财富文化展——富贵长春
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福寿文化
故宫敦煌特展——敦行故远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云想衣裳
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文明的万花筒
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微故宫、故宫博物院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