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这部《人间世》,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人世间

2016-08-07 发现你的生活美学 拾遗
拾遗物语拾遗君知道,写这个稿子,定会招来非议。但非议再多,拾遗君也要写,不写对不住良心。因为在看这部记录片的过程中,拾遗君数度震撼,哽咽难止。这个上海电视台花了整整两年拍摄的《人间世》,是一部聚焦医疗、医患关系的深度纪录片。没有彩排,没有剧本,没有预设对象,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蹲守出来的。《人间世》,是一部真正的“真人秀”。毫不矫情地讲,可能你看再多电影再多韩剧,掉的眼泪也不会比这部片子多。这部在豆瓣拿下近乎满分评价的《人间世》,它的分量超过了所有真人秀节目。看完这部《人世间》,你会真正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人世间”。
1 电影电视的剧情大都如此:深夜急诊,病人命悬一线。疑难杂症,比预期还要危险。全院专家会诊,决定放手一搏。经过几小时十几小时艰苦手术,终于刀落病除,患者转危为安。
这种剧情套路细想是非常恐怖的:就是把医生塑造成了神,好像只要用心,病人就一定可以救活。延伸逻辑就是:我家人死了,就是你没尽力。很多医患矛盾正是由此而起。所以,《人间世》一开始就用两个残酷事实,给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另一个版本。
年轻小伙子邹磊,24岁生日那天,吃了变质海鲜中毒,多个脏器衰竭。送到上海瑞金医院时,已奄奄一息。父母一个劲地哀求医生:“救救他吧,他才24岁啊。”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诊断后说:“唯一的可能,就是做血液透析。”
血透可以净化病毒,但也可能因为应激反应加重病情。能不能救回来,要赌。邹磊父母想了一下,同意了。全身血透后,邹磊病情转向稳定。可刚一稳定,就出现应激性溃疡,邹磊一下子失血1000毫升。“赶快输血。”“没血了。”“赶紧找血库。”“他们不给。”“告诉他们,我们在抢救病人!”毛恩强抬高嗓门。但很快,他坐到电话前,央求血库“兄弟”。“给4个单位吧,怎么样?”“他才24岁,24岁啊!”他态度和气,整个人“软”了下来。
血库调来的血又冰又凉,七八名医生,轮流温暖血袋。有的把血袋紧紧捂在手心里,有的把血袋往胳肢窝里一夹,有的让血袋睡在大腿中间。然后,带着医生体温的鲜血。一点一点输入邹磊体内,血氧饱和度上来了。
终于看到好转迹象。但转眼,形势又急转直下。血止不住地涌出。整个抢救过程,就是一场战役。

连续奋战了5个小时,

最后还是没抢救回来。

一个24岁的鲜活生命就此消失。手术室里,弥满了沉默的遗憾。家属等候区,传来撕裂的痛哭声。
《人间世》一开始,就这样展现了三个失败案例。“很多时候,即便医生拼尽全力,也无法把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哪怕是在上海瑞金这么牛的医院。“医院希望我们不要再拍那种一定可以妙手回春的片子,一定要讲清现代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导演周全说。那些把医生拍成“神”的剧,会影响公众正确理解医学。他们面对死神时,会把医生当做神明。“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想好好地出去,但医生不是神,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2 很多医疗剧把医生拍得光鲜无比:领带皮鞋,一尘不染。白大褂扣子不系,随风飘扬,个个都是Dr.House或朝田龙太郎。办公室不但豪华气派,

还时时发生着风流韵事。

瑞金医院一个医生骂了一句:“纯粹就他妈扯淡。”

医院的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
手术台上医生握着手术刀的手,快得好像被后期剪辑师快进了。上海瑞金医院心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他的开心,不是你的开心,他的开心是每天都要做开心手术。2015年,他做了700多台手术。每台手术下来,衣服可以拧出水。
3台手机,24小时开着。每6天白班后,会值一个晚班,从晚7点到早7点。每周都有临时的值班任务,有时是30小时,有时是48小时。这是过去11年,急诊科医生车在前的“日常生活”。11年,假期加起来不超过10天。有次,他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信息:“如何做到既熬夜又不伤身体?”点开后只有两个字:没有。车在前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才是真实的医院——争分夺秒地想办法抢救病人,男医生累得已经双手无力了,一旁的女护士瞬间变成女汉子。
经常昼夜颠倒,连续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奋战,来不及吃点东西,就想赶紧眯一下桌子,墙壁,沙发,都是他们的床。
加班加点是常态,盒饭、快餐往肚里一塞,就又开始抢救病人了。中秋节,一块月饼这样咬一口,就转身开药方去了。
有人可能还不信这些“真实”。拾遗君就讲个身边的事例吧。2010年我搬新家,邀请亲朋来吃饭。大家都按约定来了唯有一个心外的哥们,约了几次也没来。“想来沾沾喜气,但最近太倒霉了。”他说。我问,怎么个倒霉法?“已经在科室睡了五天没回家了。”别说玩耍,连睡眠都成了奢侈品。“这周六我没手术,一定来。”周六中午,他给我发微信:“来了个夹层,马上上台,一定来吃晚饭。”我知道这手术没七八个小时肯定做不完。就给海底捞火锅打电话:八点半送来。
八点半,外卖到了,他还没来。十二点半,我开始犯困。就在我要睡着时电话响了。“快来快来,来了就开火。”他说:“不好意思,又来了个夹层。”我说:那你安心通宵去,下次再约。过两天,我们又约到周六晚上。他拍胸脯:“这次保证来,我把班换开了。”周六下午,我又叫了海底捞。四点半的时候,他发来微信。“对不住了,又来一个夹层。”
3 48小时,没合眼。车在前抢救了3个病人。2个活了,1个死了。
那个病人没救回来,他不知如何面对镜头。拼尽全力,没一个失误,可还是失败了。“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个……”他哽咽着,无法说完这句话。家属最激动的一刻,是看到亲人平安推出手术室。对于医生,可能不是。
48小时奋战,没合眼,都快累瘫的他,在离开病床前,也要替逝者擦干净身上的血。即便拼命如此,他依然遭遇家属拳头。一名男子冲上来,一下掐住他的脖子。他没受伤,但心里痛。“如此尽心,还得不到理解。没有什么比受了委屈欺负,还要给对方道歉更让人心寒了。”但类似的事情,经常在医院上演。
一个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家属跑到医院大吵大闹,见到心外科副主任陈安清,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陈医生,你人很好,治疗也没问题,但病人死了,你总要意思意思吧?”湖北一个病人,和妻子吵架后跳楼。家属抓着医生在雨中打了两个多小时,最后逼着医生向遗体下跪磕头。…………
这种例子,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但我们很少站在医生的角度想问题。一见到朋友圈伤医杀医的新闻,我们总是不停点赞和拍手称快。“杀得好,活该!”这个时代,有没有心术不正的医生,肯定有。但我们不能因为个体而抹杀全部。“对于死亡,我们内心是难受的,问自己为什么没把病人救回来?但在有些疾病面前我们真的很渺小。”毛恩强说。每一个进来的人都想好好地出去,但医生不是神。 4 有人可能觉得拾遗君是在为医院开脱。并不是,拾遗君也理解病人和家属。
一个24岁的年轻小伙,右心房长有恶性肿瘤,但并未转移。心脏移植,是活下去的唯一机会。终于有了供体,换不换,他投硬币决定。一次,两次,三次。答案都是换。可他还是犹豫。为什么?是害怕手术风险吗?不。因为如果要换,哥哥要为他借很多钱。
另一个,肾脏移植中年人。醒来后,妻子祝贺的话说了一堆。但他开口第一句就问:还有钱没?
还有一个故事,几乎就是《滚蛋吧!肿瘤君》的翻版。不同的是,这没有剧本,也没有彩排。但情节,比《肿瘤君》更残忍。主角是一位新婚不久的准妈妈,家里喜字还没揭掉,她就患了癌症。花了很多钱,但她只有一个生存动机。“我想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我好歹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
同样是剃光头,电影一派热闹。但在这里,却是五味杂陈的笑中带泪。戏剧性也许没有《肿瘤君》来得强烈。但,这样的泪,这样的笑。编不出来,也演不出来。
医生忙着为病人求生。但病人和家属心里,却在计算着活下去的成本。所以,拾遗君特别理解种种不满和抱怨。花了那么多钱,费了这么多力,如果结果还是“死亡”,

这肯定是一个难以接受的巨大打击。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试着去理解医生:

治疗失败,医生做的所有努力就都无效了吗?


5 即便不被理解,心里委屈想骂人,但只要穿上工作服,医生就会全力以赴。《人间世》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心外科主任赵强就是一个实例。那天,他先接诊了27岁的王斌,马凡综合征患者,一种先天性疾病,被称为“死神的代名词”。患者主动脉随时会撕裂,一般活不过30岁。要救他,就得把全身主动脉都换成人工血管,“等于要把半个人剖开。”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持续了整整16小时。“手术很成功,没一点失误。”遗憾的是,术后第二天,王斌因为急性肾衰竭,还是走了。赵强失落难耐,把办公室门关上,一个人待在里面,过了很久才出来。
不久,医院又来了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刚经历一次失败的赵强没拒绝这家人。“生死关头,怎能考虑自己的名利。”这个女孩的爸爸哥哥都因为这病猝死了,“我不给她手术,她的生命随时可能中止。”32个小时手术、9名医生合作,这次,刘靖活着出院了。但赵强这样说:“希望大家知道,每个病人,医生都会倾尽全力,但也要理解,总有一些医学无法达到的地方。”
6 曾听过一个故事:夏衍临终之时,秘书说去叫医生。夏衍说,不是去叫,是去请。此后,他再也没有醒来。医生职业崇高性,本应如此。然而现如今,医患关系却糟糕无比。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就是病人并不清楚医生在干什么。”当病人被送进手术室或抢救室后,家属就只能焦急地等候和祈祷,但最终等到的往往是一个噩耗。
医生护士这几小时干什么去了?是在打情骂俏,磕瓜子看电视?还是在漫不经心的“抢救”?家属完全不知道。当至亲离去时,悲伤难以自抑,再加上近些年来的一些“报道”,家属内心难免就会产生猜疑。两者一叠加,往往就会出现过激行为。讲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手术后一周发现怀孕了!他父亲找到医院吵闹不休:“一定是你们趁我女儿被全麻后做了坏事!”弄得医生护士啼笑皆非。
所幸,有了这部《人间世》。《人间世》将医生护士的工作,一点一点真实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展现真实,我们希望病人及家属,能够以心换心地去理解医生。”医生毛恩强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医患之间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我们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以心换心,会让“拯救”更加高效及时。“一些病人对你的理解信任,让你恨不得掏空所有知识去帮助他。”毛恩强说。
最近,招生办老师发朋友圈说:“哎,生源一年不如一年了。”一流医学院况且如此,二本三本怎么办?前段时间,一条新闻非常火爆——36名高考状元无一人学医。如此发展下去,未来会怎样?有多少人能够像赵强那样,始终无怨无悔地在手术室里奋斗到满头华发?“在中国,像赵强这样能动马凡综合征手术的,可能已找不出三人。”

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医生开始跳槽转行。

“读这么多年书,谁不是奔着好日子去的。”


约翰·多恩写过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所以请以心换心,来面对彼此。
《人世间》的结尾,一个小男孩说:“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因为可以把别人的病看好。”拾遗君看到这里,眼眶又湿了。片尾曲中有一句歌词:“天亮之前,我会等待。”写得很感人,但拾遗君很忧虑。因为中国医生的等待并没有换来天亮。不少人放弃了,很多人咬着牙,继续等待着。可天一直没有亮,离开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么,天最终会亮吗?我相信会的,一定有那么一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用互相的理解和信任,早日换来“日出天亮”。
文字为「拾遗」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拾遗热文

从三流拳击手到顶级建筑大师,他用一束光征服全世界

他用短短十年,将一座废弃古寺打造成中国最牛寺院

一个贩卖“谎言”的华裔老人,墨尔本一个街道要以他的名字命名

扔掉90%家中物,高富帅却成人生大赢家

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舌尖上的中国》再好吃,也比不上“老男人饭局”

你的生活美学指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