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被害人,还是说谎者?| 一桩难以置信的性侵案
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18岁的玛丽报案称自己被闯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因为她的证词看似矛盾,因为她不够惊慌失措,因为她或许只想博得关注……最终,玛丽改口说自己并没有遭到强暴,被以“谎报罪”起诉并罚款,沦为社会唾弃的说谎者。
2011年,科罗拉多州发生的一件强奸案,使一起连环性侵案浮出水面。两名女警循着蛛丝马迹追捕嫌犯,在证物中,她们发现了玛丽的名字……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后来,两位记者T.克里斯汀·米勒和肯·阿姆斯特朗,从不同渠道接触到这个故事,在调查过程中偶然相遇。
尽管新闻行业比警察部门更有地盘意识,但他们俩选择了合作,一起完成了报道,并一起去追寻强奸受害者经常面对的怀疑论的历史根源,以及导致一些警探误入歧途的错误假设。
他们把玛丽的案子放在全国的背景下,说明如此可怕的遭遇并非玛丽独有,还有其他受害者也有相似的经历。由此,便形成了《谎报》一书。
两人凭借对《谎报》一书中事件的一系列报道获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
这起戏剧性的强奸案“谎报”,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众认知中的性别歧视和对性侵受害者的苛刻要求。来自执法机构和舆论的忽视、敷衍和不信任,给受害者带来了二次伤害。
2019年9月,网飞以《谎报》为蓝本改编的美剧《难以置信》(Unbelievable)播出,在美国国内引起极大反响。
与美剧相比,《谎报》除了对案件受害人和破案过程的细致描述,对罪犯的经历和犯罪心理也有详细描述;本书还介绍了美国司法体系对性侵受害人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男性,他们在后记中坦诚:“本项目中最大的一个潜在盲点也许是性别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性侵受害人是女性,但我们都是男性。”于是,他们求助于参与本项目的以及生活中的诸位女性来审稿,同时联系了创伤和性暴力领域的专家反馈意见。主人公玛丽也帮助检查了文稿的准确性。他们尽可能地使得真相公正、客观地呈现出来。
译文纪实推出了《谎报》一书的中文版,今天分享一篇该书的书摘,玛丽报案以后的经历: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一遍又一遍的检查和陈述
(美)T.克里斯汀・米勒,肯・阿姆斯特朗 文,
邓南君 译
佩吉和韦恩把玛丽带到附近埃弗里特市的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那里有一个性侵害中心,为受害人提供代言人,并配有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收集证据。
截至2008年8月,为强奸受害人提供的特殊医学检查——因为物证存放在盒子里,所以俗称“性侵取证套盒”(rape kit)——已经实行了30年。……
然而,尽管搜集的证据很有价值,但长达3到6个小时的收集过程仍是不小的负担。
在普罗维登斯,“阶梯计划”的主管亚娜在检查中全程陪伴着玛丽,安抚她的情绪。她抚摸着玛丽的后背,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医疗小组里有一名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并且她本人也曾是性虐待受害人,因而更有同理心。
受害者代言人也全程陪同,为玛丽提供心理支持,并解答她的所有疑问。医疗报告称,玛丽“意识清醒,没有表现出极度悲痛”。
医生对玛丽进行了评估,护士协助完成了所有需要的工作。
他们要求玛丽讲述袭击过程。
他们抽了她的血。
他们采集了尿液样本。
他们收集了阴道分泌物,并将其涂抹在载玻片上。
他们给玛丽做了淋病测试。还做了肝炎、衣原体和梅毒检测。
他们测试了她的酵母菌感染情况。
他们为她做了艾滋病毒检测。
每一项检测,玛丽都被告知结果要晚些时候才能出来。她必须等待。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为了协助刑事调查,小组的检查还包括了法医工作。
他们收集了玛丽的每一件衣物,以便稍后送往犯罪实验室检验。
他们还检查了玛丽的身体,如果发现受伤的痕迹就记录下来。
医疗小组的报告称:“双手腕有创伤。”他们给她的手腕拍了照,并测量了擦伤的长度和宽度,精确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厘米。最长的擦伤,呈红色并且凸起,长达7厘米。
在寻找生殖器损伤时,他们运用了一种染色染料甲苯胺蓝,它可以在健康组织和受伤组织之间形成颜色对比。“小阴唇内侧有擦伤。”他们在报告中写道。
他们将棉签伸进玛丽的口腔擦拭口腔内壁以收集DNA。法医学家们需要玛丽的基因图谱,以区别于性侵取证套盒采集的拭子中可能发现的其他DNA图谱。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他们收集了4份阴道拭子。
他们收集了4份直肠拭子。
他们还从两者之间的部位采集了4份拭子。
这些拭子被放在一个干燥箱内,然后和其他证据共同存放在一个带锁储物柜里,等待被交给林伍德警方。
他们给玛丽服用了1克希舒美阿奇霉素片与400毫克速普乐头孢克肟胶囊,作为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他们还为她提供了紧急避孕药——让她在医院里吃了一片,并给了她另一片让她12小时后再服用。
他们询问她是否曾出现过量的出血,或不寻常的阴道分泌物,或发生停经。
他们还建议,如果她出现呼吸急促,吞咽困难,或者出现荨麻疹,抑或有自杀的念头,务必回到急诊室就医。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佩吉开车送玛丽到医院后就一直陪着她。她看着他们给玛丽的手腕拍照。她握着玛丽的手。
但检查耗时太长,佩吉陪伴了约3个小时后最终不得不离开。她当时还有两个寄养的孩子,都是十几岁的少女,她得回家照顾她们。
检查结束后,玛丽换上了她带去医院的一套衣服。当她离开普罗维登斯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到2008年玛丽报案时,性犯罪专家们制定的调查规程都有同样的核心主旨:证据胜过假设。此前一年,公益性警察培训组织“制止暴力侵害妇女国际组织”(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ternational)曾围绕强奸案调查制作了一门综合在线课程。它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是退休警司乔安妮·阿尔尚博(Joanne Archambault),她在圣地亚哥警察局曾有10年领导性犯罪部门的经验。
阿尔尚博的警务生涯就是建立在挑战成见的基础上。1970年代末,她就职于圣地亚哥的教育文化大楼,帮助别人找工作。两名警察招聘人员告诉她,只有男性才适合从事警察工作。“他们的话让我很生气。”阿尔尚博说,以至于她自己去应聘了警察职位,“我从来没有打算当警察。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够格被录用。”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她进入警校时,同期训练的120名新人中只有4名女性。在阿尔尚博看来,训练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淘汰女性。例如,引体向上的单杠对大多数女性的手来说太粗了。不到一年,阿尔尚博就成了队伍里仅存的女性。1980年春天,她被圣地亚哥警察局录用,继巡警之后她又调任过六七个岗位,一度成为该局第一位打击黑帮犯罪的女性警探。
对阿尔尚博来说,她23年的警察生涯变成了对怀疑的普遍性与危害性的研究。在调查虐待儿童案件时,她震惊于有如此之多的母亲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她记得,在她加入性犯罪部门之后,国际警察局长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efs of Police)曾于1995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给出的建议令她非常恼火:
通常,合理的强奸受害者的行为与外表几乎不会让人对犯罪的存在表示怀疑。在这种情形下,受害人会异常激动,悲痛欲绝,经常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并且身体受到伤害,可能有割伤、瘀伤或伤口。受害人的衣物往往被扯破或撕掉,以证明是被强行脱下的;如果强奸发生在户外,受害人一般会被扔在地上,因此外衣会被弄脏。如果上述表现都不存在或只存在少数,那么对强奸指控的真实性抱有疑问是很合理的。
阿尔尚博知道这是错误的——彻底的、惊人的错误。她认为,警方对于解决性犯罪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给调查人员提供足够的培训或资源。警方的优先级反映的是公众的优先级。执法部门以外的人们不想谈论性侵犯。公众希望警方把精力放在黑帮与谋杀上。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由她帮助创建的在线课程告诫称,有些受害者会混淆他们故事的细枝末节,甚至会改变说辞。警方不应该局限于刻板印象——比如说,认为青少年受害者的可信度低于成年人。讯问受害人是“绝对不恰当的”。警察也不应该使用或威胁使用测谎仪,这会破坏受害者对执法部门的信任。此外,“众所周知,经历过危机的人接受测谎测试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阿尔尚博曾亲眼看见可能导致调查误入歧途的冲动念头。培训期间,她会给学员们播放一段报警录音,是一位女性称自己刚刚在公寓里被强奸。背景中有震耳欲聋的立体声音响。女人在音乐声中说,强奸犯把她绑了起来。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培训班的警官们听到这盘磁带时通常认为它是个骗局。他们不相信女性被绑着双手还能打电话。(实际上她是用脚指头拨号的。)而且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嘈杂的音乐。(实际上,强奸犯把音量调得很高是为了掩盖所有尖叫声。)
但这个报警电话并非骗局。报案人确实遭遇了强奸。“研究表明,越是亲密型犯罪,人们越会关注受害者的行为,当然,没有什么犯罪比性暴力更亲密。”阿尔博说。
2005年,国际警察局长协会公布了一项关于性侵调查的示范政策,推翻了10年前那篇文章中的观念。新政策是由阿尔尚博应协会要求所拟。在其签名档中写着:
“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凭借受害者对性侵创伤的反应来衡量其可信度。”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离开医院后,由韦恩开车带玛丽去了林伍德市警察局。他们到达时已经将近下午3点钟。
梅森警司把玛丽带到一间询问室,那里只有他们二人。在梅森看来,玛丽显得很疲惫。她告诉他,她前一晚只睡了不足一个小时。她还说她头疼。
梅森给玛丽拿来一些水,并解释为什么他现在就需要她的陈述:尽快得到尽可能详细的说明对破案是很重要的。玛丽现在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引出更多证据,从而最终让警方能够成功逮捕罪犯,保护民众。
梅森让玛丽回忆过去的一天,并详细讲述在她公寓内发生的一切。
这将是玛丽第4次讲述遇袭的情形。她曾对麦尔斯讲过。后来在公寓里,她给梅森和里特加恩又讲了一遍。之后她在医院又跟护士说了一遍。现在又要让她再来一次。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玛丽告诉梅森,她整晚都在和朋友乔丹通电话。她说早上6点45分,也可能7点,她醒来,看见有个男人站在她卧室门口,手持一把刀。她为梅森描述了这个男人的样子。之前她告诉麦尔斯,男人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穿着灰色的卫衣。现在她告诉梅森,男人的眼睛可能是蓝色的,他穿着一件连帽衫,灰色或者白色。
玛丽告诉梅森,此人看起来不到30岁。
身高看上去有1米68到1米75。
他身材瘦削。
玛丽说,她被捆着,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她还讲了男子掀起她的衣服拍照。她说,她觉得男子强奸她的过程持续了大约5分钟。
玛丽一步一步地复述了强奸犯离开之后她所做的事情。
她跑到前门,锁上了门。
她跑到玻璃推拉门前,锁上它。
她去厨房拿了一把刀,试图割断绑住她手的鞋带。
但没有成功,她只得来到卧室,用脚从橱柜最下面的抽屉里取出一把剪刀。她成功地用剪刀为自己松了绑。
然后她拿起手机试图联络乔丹,但他没有接电话。
她又打电话给佩吉,佩吉同意赶来。
她又打给楼上的邻居,邻居赶了下来。
玛丽讲述时,梅森做了笔记。他没有给她录音。
她说完后,他递给她一张表格,旨在授权医院向警方披露她的医疗记录。她签了字。
梅森又递给玛丽另一张纸。这是一张“事件陈述表”,上面有二十几行空白。梅森要求玛丽写下所有发生的事情。
在表的最下方印有警示称,向警方做虚假或误导性陈述是犯罪行为。这张表就是玛丽对于强奸遭遇的第5次陈述。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玛丽告诉梅森她累坏了。她的头抽痛着。他让她先休息一下再填写,写完了给他打电话。
离开警局之前,玛丽见到了乔什·凯尔西,他是当天早上在她公寓收集证据的犯罪现场技术人员。至此,距离玛丽从鞋带中挣脱已经过去了至少7个小时。
凯尔西给玛丽的手腕和双手又补拍了十几张照片。一个多星期后,当他写报告时,他注意到玛丽两只手腕上的痕迹,在报告中补充道:“痕迹是红色的,但没有发现擦伤或瘀伤。”
韦恩开车载玛丽离开警局。
当天,玛丽回到公寓楼与“阶梯计划”的所有成员开了个会。玛丽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她让他们多加小心。她提醒他们必须锁好门。只说了几分钟她就崩溃大哭起来。
当晚,玛丽去了朋友家过夜。
美剧《难以置信》剧照
在出警后的至少24小时内,侦查工作是正常进行的。警方没有在任何报告中提及他们认为玛丽可能在撒谎,玛丽也没有感觉到会有人这样想。她觉得自己得到了支持——来自警察、医务人员、她的朋友和她的寄养家庭,以及“阶梯计划”的管理人员。
8月12日,星期二,也就是玛丽报案的第二天,梅森警司发传真,要求给玛丽做性侵害检查的医院提供一份玛丽的医疗记录。这是标准做法。
然而就在同一天,梅森接到一个神秘电话。之所以神秘要归之于他后来在警方报告中的含糊其词。尽管他自己清楚来电者的身份,但他没有在报告中说明。他在报告中用两句话总结了整个调查最关键的时刻:“我接到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打来的电话。此人说,鉴于(玛丽)以往的哗众取宠举动,对‘强奸’是否真的发生过心存疑虑。”
梅森安排与来电者面谈,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
她,是被害人,
还是说谎者?
两名独立媒体资深记者追踪报道
揭示美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
对性侵案受害者的歧视
打破社会舆论对“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
NETFLIX《难以置信》原作
获普利策新闻奖
《谎报:一件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性侵案》
(美)T.克里斯汀・米勒 肯・阿姆斯特朗 著
邓南君 译
书号:9787532789467
定价:55元
内容简介
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18岁的玛丽报案称自己被闯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因为她的证词看似矛盾,因为她不够惊慌失措,因为她或许只想博得关注。最终,玛丽改口说自己并没有遭到强暴,被以“谎报罪”起诉并罚款,沦为社会唾弃的说谎者。
2011年,科罗拉多州发生的一件强奸案,使一起连环性侵案浮出水面。两名女警循着蛛丝马迹追捕嫌犯,在证物中,她们发现了玛丽的名字……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米勒(Christian Miller)曾为《洛杉矶时报》记者,报道政治、战争等相关题材的新闻,现为ProPublica资深记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数据新闻学。著有非虚构作品《血腥钱:在伊拉克浪费的数十亿美元、失去的生命和贪婪的公司》。
肯·阿姆斯特朗(Ken Armstrong)曾就职于《芝加哥论坛报》,2017年入职ProPublica。与尼克•佩里合著的《记分牌,宝贝:大学橄榄球、犯罪和共谋的故事》获爱伦•坡奖最佳真实罪案奖。
两人凭借对《谎报》一书中事件的一系列报道获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延伸阅读
用故事,进入真实 | “译文纪实”系列全书目“女孩子家,考什么东大?结不了婚怎么办?”
赖肖尔 | 作为外交官光彩照人,作为学者洞见深刻
日本高中生穷忙族 |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讨论,只能从“现场”开始特立独行的数学家,一生从未谈过恋爱爱德华·威尔逊:我们的精神目标在于丰富进化史诗
旅行,是对生活的一次小型演习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