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去的厨房,是扶霞在伦敦的小小厨房
在中国人眼里看来也不过寻常:塞满了中国的调料和中式的厨具。竹编的簸箕蒸笼倒是在中国人的家里都不常见了,它们身处异国的厨房里,几乎带上了一点点猎奇的审美。想到扶霞是千里迢迢把它们从中国的村野集市上背回伦敦的,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颇有点一派天真的“瓜老外”气质。
吃东吃西,大有意义
文 | Harry
如果厨房是旅行的目的地,我最想去的厨房之一是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位于伦敦的小小厨房。
其实关于这个厨房的资料甚少,大概是因为它本不出奇,要说特点,在中国人眼里看来也不过寻常:塞满了中国的调料和中式的厨具。竹编的簸箕蒸笼倒是在中国人的家里都不常见了,它们身处异国的厨房里,几乎带上了一点点猎奇的审美。想到扶霞是千里迢迢把它们从中国的村野集市上背回伦敦的,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颇有点一派天真的“瓜老外”气质。
扶霞在英国伦敦的厨房
但这个厨房的美妙,恰巧在于天真。
大部分人认识扶霞是从《鱼翅与花椒》开始的,这本书中文译本出版的时候,还是“good old times”:英国美食作家能在“滋养”了自己的土地上畅游,一年里有一半时间都在中国吃吃喝喝,并把自己的中餐故事讲给吃中餐的读者们,宾主尽欢。同时,吃惯了中餐的读者们也对外面的世界依然充满了好奇,并且能轻易且安全地抵达。也就在此时,很多喜欢扶霞的中国读者知道了她在自家伦敦的厨房里,供着一尊灶王爷。
在伦敦供养灶王爷这件事儿,似乎成了对这个英国中餐专家的盖章认证。拥有竹编的簸箕、锅刷,一把刀走天下的中式菜刀,以及装填满每个角落的汉源花椒、郫县豆瓣,是中餐专家的本分和体面,但请了一尊灶王爷在家中,每日煎炒烹炸的油烟供养,这仿佛就是在用灵魂对话了。
扶霞在厨房做鱼
腊月二十三,扶霞祭拜灶王爷
每每扶霞在活动现场,或者在视频中给读者们展示灶王爷亦庄亦憨的样子,都像是一把花椒撒进了热油中,滋啦,大家都笑了起来,东和西、吃东西,于是变成了共通的体验。
我也不止一次地想象,每逢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们回天庭述职的时候,从伦敦某处的厨房壁龛里,也有一尊灶王爷单枪匹马地上路了。他出发的时间略晚,大概要看到同僚们飘浮在空中的身影,他才意识到,哟嗬,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了啊,怪不得最近被奉上了几块不知名的英国甜点,这是用英语在劝我汇报时要嘴甜一点吧,sweet talk for me,大概这个意思。说什么呢?嗯,这个蓝眼睛的英国姑娘,过去一年,如同之前年年,也有好好做饭。
这自然是我的脑洞在天马行空,但在扶霞新近出版的美食随笔集《寻味东西》中,这尊灶王爷注视下的厨房情事(囧事)倒真可窥见些许,确实充满了对吃饭这件小事的天真。
扶霞在云南的菜市场
扶霞的伦敦厨房,意外复原了我们已经罕有机会体验的旧时间。她在这里把一只活鸡大卸十八块,复原了一桌淮扬菜里的炫技作品——一鸡九吃。大部分中国读者应该都记不起上一次点杀活鸡是在什么时候了(过去十五年里,中国各大城市陆续禁止了在市区范围内宰杀活鸡活鸭等家禽),更别说亲自动手,把一只安静乖巧、羽毛雪白丰盈的鸡拆解成十二个部分了,后续还要再排列组合,煎炒烹炸,最后变成交响乐一样的九道菜。
扶霞在《寻味东西》里再现了这一“失传”已久的东方绝技:一只鸡,乘火车转出租,藏在猫箱里,从英国乡下摸进了伦敦,完成自己迥异于任何本国同胞、献祭一般的使命。如果整个过程可以影像化,我建议盖·里奇来试试。
一鸡九吃
也是在这间厨房里,扶霞还操刀“祸祸”了另一款“鸡”:四条来自苏格兰的雄鹿鞭,这成了她拼完自己中餐烹饪地图的新一波要素。要素过多的要素。
在新近出版的《寻味东西》里,我和译者何雨珈都对这篇“雄文”表示出了毫不掩饰的喜爱。她的喜爱比我纯粹一点,作为一个男性,看到雄鹿傲人的珍宝在扶霞那被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淬炼过的刀工下落花流水地解体,我有一丝幽微的情绪转瞬即逝,与此同时,却也对鹿鞭这种珍贵食材有一点点好奇,除了自己文化基因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竟然还生出了对“外国月亮”的经典拷问。
时局所限,前往这个厨房的想法只能就此打住(外加扶霞也并不认识我)。但能在此时此刻的不确定性里,读到一些好好做饭和吃饭的故事,也还不错,而且对于扶霞的足迹,永远可保持期待。一如书名《寻味东西》,这本体量不算大的随笔集,其实是作者多年散见在各个媒体上的文章的合集,范围的广度、篇幅的小巧,共同构成了近期最轻松的阅读体验之一,相信我,最近我们都需要读点轻松的东西。
扶霞做的担担面
食物的时间维度在《寻味东西》里是我尤其喜欢的一个元素。集子里最早的随笔写于 2005 年,但也有故事把时间直接拉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微醺的扶霞和考古学家浅尝了一下当时的风土,其中捎带的些微禁忌感,简直是每个爱吃之人都一直追求的高光一刻。上一次读到这么让我惊叹的进食场景,还是安东尼·波登在《半生不熟》的开篇里,用牙齿碾碎某种稀有鸟类头骨的瞬间。比起世故刻薄的波登,倒是扶霞在吃一事的好奇天真让我更舒服。
扶霞也写了自己在吃东西这件事儿上的家学。世人眼中的美食荒漠英国,扶霞的父母、祖父祖母们,囿于厨房与爱,烹出了一处英特纳什耐尔的绿洲,把吃东西变成了吃东西,东方、西方,来者不拒。
儿时扶霞VS现在的扶霞
略微遗憾的是,也是在《寻味东西》中,技成出师,青出于蓝的扶霞,日后在自己的厨房里,竟然会因为太会做饭,而错失了良人,爱和美食,前者居然遭到了辜负,心灵鸡汤不可信啊。读者为之笑喷的同时,扶霞倒是洒脱,毕竟她总能再熬出一锅好汤。
所写的时间里,扶霞在中餐纷繁宇宙中游刃有余穿行的片段也是全书的高光时刻。身为四川人,对宫保鸡丁归属地我有自己的坚持——就是老子的哈。但看看扶霞不带偏见的探访,倒也有趣,至少,也能在宫保鸡丁这道菜的上游里,寻得几味值得探访的菜肴。
西式中餐代表选手——左宗棠鸡的起源也在扶霞的抽茧剥丝之下面目逐渐清晰,流离、回归、身份、源流这样的大词,在一道菜的旅途背后,也被顺势烩成了一锅,成了链接,家国情怀的这种表达,我真的会吃这一套。
在北京吃爆肚的扶霞
好了好了,打住,虽然这本书的趣味充盈在字里行间,属于最不怕剧透的那种,但还是自己去尝尝就好。就好像书中那篇写狂热的科学家试图让勺子的材质来给菜肴增色的文章一样,勺子在我们的唇齿间走一遭,也许就能被我们掳去了“一千亿个原子”,读这样一本妙且小的书,也如同贪心地舔着一把精巧的小勺子,食物的味道连同金属的肌理,合在一起是独特享受,扶霞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翻译,也是如此。
也希望,大家经过了春夏,能步入更好的时光,至少至少,能在吃上面更满足和开心一点,《寻味东西》里扶霞写到了一个圣公会修道院的修女,后者在归还扶霞妈妈借给自己的《川菜》(扶霞所著的四川菜谱,是向西方推介四川菜的重要作品)时,留言说自己之前从未意识到,食物能够承载这么大的意义。
吃东西,值得记录,值得有意义。
和美食家Adam Liaw一起品尝重庆火锅的扶霞
近期在以下书店购买《寻味东西》,可获赠精美礼品。
《鱼翅与花椒》之后,
跟扶霞一起吃东吃西!
跨越东西饮食版图,打破舌尖上的偏见
扶霞精心整理修订的美食随笔佳作,
首次汇集成书出版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作序推荐
《寻味东西》
(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2022年4月
内容简介
因《鱼翅与花椒》而在国内声名鹊起的英国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此番精心整理修订了自己创作的多篇发表于《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美食杂志》《洛杉矶时报》等知名媒体的随笔佳作,并将其汇集成书。
在这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题,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笔触,生动描写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
作者简介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著名美食作家,成长在英国牛津,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来在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鱼翅与花椒》《川菜》等多部作品,也于《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杂志》《四川烹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鱼翅与花椒》简体中文版推出至今,已畅销十余万册,斩获多个奖项。
译者简介
何雨珈,自由译者,撰稿人;迄今为止翻译出版译作达四十余本,如《鱼翅与花椒》《当呼吸化为空气》《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东京绮梦》《纸牌屋》等。
扶霞美食系列👇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凤凰新华旗舰店淘口令:
S59R2JmQ3pT
博库旗舰店淘口令:mjUf2Jo78W5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凤凰新华旗舰店淘口令:
h44j2Jol5fG
博库旗舰店淘口令:
Kunj2JoOZ4K!
延伸阅读
十年“寻路中国”,舶来的非虚构如何打开中文特稿写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