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有一天,“能让整个世界下跪”的病毒卷土重来……

林方文 非虚构时间 2023-12-25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2014年,利比里亚,一位无国界医生的工作人员,怀抱着一名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儿童。


文 | 林方文


理查德·普雷斯顿在1994年出版的《血疫》在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上占据榜首长达61周,并让他作为非专业人士破天荒地获得了美国疾控中心(CDC)颁发的“防疫斗士奖”。


《血疫》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和新闻学院非虚构写作的典范教材,而且在人类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都会再一次被列入备受推崇的科普读物,完美地震慑并教育那些对自然界无知并总是过分自信的人类。


普雷斯顿实际上有一套“暗黑生物三部曲”。在2019年《血殇》出版之前,这套书包括《血疫》、2002年出版的《冷柜里的恶魔》以及虚构类的科幻惊悚小说《眼镜蛇事件》(此处指英文原版出版时间)


“暗黑生物三部曲”


但在2019年,以2013-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大流行为核心事件的《血殇》出版,顺理成章地承接并拓宽了《血疫》的深度和广度,使之取代《眼镜蛇事件》成为普雷斯顿作品中更匹配“暗黑生物”这一系列的力作。


过去几年里,新冠疫情进一步助长了人们对传染病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求知欲,《血疫》和《血殇》相继为中国读者熟悉,如今,《冷柜里的恶魔》也在它面世20多年后拥有了简体中文版。


这一次,我们走近的是炭疽杆菌生物恐怖袭击、神秘的德特里克堡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以及缠绕人类数千年、直到四十年前才逐渐远去的著名病毒——古老又致命的天花。

 



01


和《血疫》《血殇》一气呵成的流畅整体感不同,《冷柜里的恶魔》更像一部卖力剪辑的电视剧,试图把炭疽和天花这两个相关性并不突出、但时代背景更为庞大的主题联系到一起。


这本只有200页的小书读起来并不容易。


前20页是炭疽恐袭事件的引子,和《血疫》一样悬疑、紧张,还充斥着一些抓眼球的血腥场面。此后故事开始转向天花的过去与现在,直至第144页,两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时代剧变,炭疽再一次回到了叙事舞台中央。


1999年,普雷斯顿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同名长篇报道《冷柜里的恶魔》,深入浅出地涵盖了这本书里的天花故事。


我猜想,这本书关于天花的部分,他早已想写并一直在跟踪采访及搜集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突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及其后的炭疽杆菌系列恐怖袭击,作为深度报道写作者,普雷斯顿有了更新更有爆炸性的由头。


2001年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国4架民航客机,并对美国的几个标志性建筑发动恐怖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2002年,普雷斯顿也许像绝大部分美国人一样,还时常陷于本土遭遇重大袭击的情绪波折里,无法充分理性应对一个仿佛不认识了的外部世界,更无力预估未来的历史走势,在“文明冲突”和“历史终结”之间摇摆不定。


在《冷柜里的恶魔》书中甚至能捕捉到普雷斯顿这种正在进行时的情绪。他在结尾处不无迷茫地写道:


彻底根除之梦已经破碎。这种病毒最后的生存策略是迷惑它的宿主,把自己变成一种力量来源。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根除天花,但无法把它从人心里连根拔起。


和“9·11”没有多大关系的天花,仿佛也寄托了普雷斯顿在历史转折关头对于人性、对于历史不由自主的感慨。这也使此书不仅具备了科普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世贸中心倒掉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间难得的历史切片。


《炭疽》剧照


也许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冷柜里的恶魔》不像《血疫》《血殇》那样洋溢着对人类正面情感联结的赞颂和肯定,而是始终弥漫着一种未知的有着距离感的怀疑论


即便人类已经几乎彻底战胜天花,并将其“降伏”至两处重兵防守的实验室,普雷斯顿也不遗余力地警醒,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人类的欲望。

 

02


现代微生物学开创者路易·巴斯德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被普雷斯顿引用,作为全书的开篇,似乎像是一种直抒胸臆的呼吁。仿佛为了印证这个道理,在《冷柜里的恶魔》开头,读者得以近距离审视在炭疽杆菌信件引发公共危机及大众恐慌后,美国政府及军方的幕后运作。


《炭疽》剧照


位于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这几年不断出现在新闻中,成为阴谋论、都市传说和生物战博弈现实的重要构成。《冷柜里的恶魔》之一大看点,即在于为读者解密其真实面目,例如建筑外部抵御汽车炸弹的“混凝土屏障”这样的猎奇描述。


文中有些段落令我印象深刻:这间研究所需要高级别国家安全许可的安全室里,放着一个装有生物武器配方的保险箱,它们来自前苏联、伊拉克或是美国,以及全世界可能正在秘密研究生物武器的国家和团体资料——普雷斯顿的笔触栩栩如生,好像他曾经进去过似的。


这种视国家机密如无物的描写,在《冷柜里的恶魔》中比比皆是。普雷斯顿不仅带领读者“走进”核心情报机构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甚至像一个幽灵般“视察”了西伯利亚和巴格达的天花病毒储藏库,显示了他基于采访合理想象的高超写作技艺。


《炭疽》剧照


对于读过《血疫》和《血殇》的读者来说,普雷斯顿电影画面式的白描技法和小说般惊险刺激的节奏调度,在《冷柜里的恶魔》中并不陌生:这本书的开头即是一名因感染炭疽菌不幸去世的美国男子之尸体解剖现场,真实、血腥又有点不寒而栗的冷静。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感官刺激,那未免太小看普雷斯顿了。在被命名为“梦中恶魔”的第二章里,他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字地概述了1970年1月的西德小镇梅斯切德天花疫情始末。短短一章里,涵盖了天花的简史、症状、传播机制、应对办法等关键要素,堪称科普范本。


在此之后,普雷斯顿才从容地展开天花的故事。在人类历史上,它曾经和阿兹特克帝国及印加帝国的衰落有着重大关联,而北美殖民者依赖饱含天花病毒的几条毯子,就让印第安原住民大伤元气。在古代,天花甚至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而最早的天花患者之一也许是法老拉美西斯五世。


来自人类皮肤脓包的单个天花病毒颗粒(病毒体)。负相差电子显微镜,放大约15万倍,显示了粒子表面蛋白的“桑葚”结构。这张照片是由弗雷德里克·A墨菲在1966年拍摄的,他可以被称为电子显微镜界的安塞尔·亚当斯。


在天花漫长的时间线上,普雷斯顿的书写重点在于其宣告销声匿迹的前十年,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


在那十年之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下,联合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消灭天花运动,人类展示出跨越意识形态的团结协作,最终天花——尤其是致死力极强的大天花亚种——成了第一种被地球人从自然界连根拔除的病毒。

 

03


如果天花的历史终结在《冷柜里的恶魔》第73页,那无疑是人类生物科学史上最难以置信的童话。然而,历史和人性没有给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任何机会,反倒是给了天花一个逃出生天的机会。


故事就此进入双重宇宙:一方面,从联合国到美国内部,彻底消灭天花病毒与留着它做科学实验的两个派别在明面上争斗不止;一方面,在地球的阴影里,天花似乎继续隐隐作祟,作为强大的生物武器被别有用心者偷偷持有,游离于美国和前苏联的唯二保存库之外。


更要命的是,还没等到天花完全被消灭,一些科学家就已经先行一步找出了令痘病毒“升级换代”、 成功击败疫苗的技术路线,用普雷斯顿的话说,这几乎是为那些也许正秘密开发天花武器的暗黑力量提供了“一张生物核弹的蓝图”。


《血疫》剧照


《冷柜里的恶魔》是一本拥有海量角色的著作,两种病毒、多个时代,从国际政治到科学界,想记住其中的某个人,比阅读《血疫》或《血殇》时困难得多。


普雷斯顿倾注最多力量的,是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一干科研人员,从他们出发的叙事角度,构成了理解炭疽和天花两场迷局的箭头线索。


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中最动人的角色,是一只名叫哈珀的食蟹猕猴。


它展现了比所有同类都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却因为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和实验室的既有规则,不得不走向和同类一样的结局。它让所有在场的科学家痛苦,也让我这个读者倍感痛苦。


那天晚上,团队中每个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猴房看望哈珀……他们给他留下了成堆的软糖、花生、好几串葡萄和一个梨,多到他吃不完。


普雷斯顿的白描没有任何道德判断,却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引发关于生命天平的追问:我们真的有权利主宰其他物种的命运吗,哪怕是出于崇高的科学事业?


《血疫》剧照


物竞天择是自然界永恒的主题。炭疽是强有力的寄生虫,活的炭疽细胞挟着充沛能量,在短时间内杀死自己的宿主。然而在人类克星的跑道上,它由于无法实现人传人,输给了“能让整个世界下跪”的天花。


普雷斯顿在书的最后披露,改造痘病毒的实验室成本“比二手车便宜”,却能为一个国家提供类似核弹的武器。在他看来,生物学家个体的责任感是拦在超级病毒之前的最可靠屏障,然而,“基于人类本性和历史记录”,玩火自焚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冷柜里的恶魔》没有明确的结局,天花也没有。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如果有一天,天花——或是任意一个人类的老对手——卷土重来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冷柜里的恶魔》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 小庄 译

ISBN:9787532793020

定价:55元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 ),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7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初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994,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之后他陆续推出了《冷柜里的恶魔》(2002)和《血殇》(2019),分别聚焦于2001年美国的炭疽恐怖袭击和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大流行,与《血疫》并称为“暗黑生物三部曲”。

内容简介

2001年10月,距“9·11”事件过去不到一个月,美国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生物恐怖事件:炭疽袭击。

在《冷柜里的恶魔》中,理查德·普雷斯顿将我们带入位于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这里曾经是美国生物武器的研发总部,现在是国家生物防御的中心。

对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顶级病毒学家彼得·耶林而言,他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发一种能对抗天花的药物。天花病毒曾夺走10亿多条人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根除,这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目前,天花毒株被封存在两个地方,亚特兰大的疾控中心和西伯利亚一家病毒学研究所的高度安全的冷柜中。但是,冷柜里的恶魔已被释放。

几乎可以肯定,秘密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一种新的超级病毒,一种能抵抗所有疫苗的天花病毒。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暗黑生物三部曲👇👇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
理查德·普雷斯顿小传 | 作家故事
《血殇》:爱与病毒的肉搏战
“9·11”刚过一个月,美国又遭生物恐怖袭击
我们能不能控制冰封已久的病毒?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