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美国电影
再不关注 菲林计划,我就要飞走了咯~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西班牙电影》
这一年也成为好莱坞无限风光的一年。44部美国影片参展,其中有八部角逐奖项,其中有:乔治·库克的《煤气灯下》,希区柯克的《美人计》、比利·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九部分享当时最高殊荣“电影节大奖”的影片之一)迪斯尼的《为我谱上乐章》。 同一年,历史性的《布鲁—拜尼斯协定》又使法国影院更加向美国影片开放。 《布鲁-拜尼斯协定》 该协定抹去了二战后法国向美国借贷的20亿美金债务,但是法国的电影市场必须彻底向美国开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一个月内有三个星期播放美国影片。这也是法国人一直认为美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缘由。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扰乱了预期计划,戛纳将会在1939年举办首届电影节,那么,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和塞西尔·B·戴米尔的《和平联盟》很可能将作为首映影片。这两部电影是好莱坞在当年的佳作。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临时取消的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39年),直到2002年才评出“金棕榈”大奖。美国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的《和平联盟》获得该奖。 但幸而戛纳影展亦早早开办,进而从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受益。
年轻的导演,如约翰·弗兰克海默、西德尼·吕美特。他们逐渐革新好莱坞电影传统程式化的语言。 1962年,弗兰克海默的《情场浪子》和吕美特的《长夜漫漫路迢迢》参加了电影节。吕美特的影片荣获最佳团队表演奖,而片中的凯瑟琳·赫本摘得最佳女演员奖。 1965年,奥利维娅·德哈维兰担任评审团主席。这是美国人首次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金棕榈奖被授予美国人理查德·莱斯特的先锋派风格电影《诀窍,如何得到》。 1967年,只有一部影片入围电影节。那是一部小成本独立影片,起初是导演在加州大学电影学校的毕业作品,片名为《Big Boy》。它的导演就是之后将两度获得金棕榈奖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1968年的社会动荡不期而至,电影节也未能幸免,并由此导致了引起轰动的影展中断。
1969年,当秩序相对稳定下来后,丹尼斯·霍珀的《逍遥骑士》摘夺金棕榈。 《逍遥骑士》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在越战的灰烬和不再抱幻想的反正统美国文化中诞生。
科波拉在该届电影节上凭借《对话》获得了他的第一个金棕榈奖。这部影片很切合当时对水门事件偏执的心态。 而杰克·尼克尔森在哈尔·阿什贝导演的《最后的细节》中对释放的海军陆战队员感情丰富的表演为他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哈尔·巴伍德和马修·罗宾斯这两位年轻的编剧凭借他们首个剧本《横冲直撞大逃亡》获奖。这部影片也标志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作为长片导演的开始。 还有其它两部美国影片将在这十年中获得金棕榈:《出租车司机》(1976年评审团由田纳西·威廉斯领衔)和《现代启示录》。当时的好莱坞开始倾向于更保守的风格,更鼓励大场面影片。 优秀却被无端地轻视,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1981)的惨败 似乎昭示了新好莱坞正式结束。
80年代的戛纳还有像塞缪尔·富勒的《红一纵队》,麦克尔·曼的《小偷》和斯科西斯的《喜剧之王》。 在新开辟的“一种注目”单元,电影界发现了永不知疲倦的美国独立导演亨利·嘉格隆的作品(《Sitting Ducks》、《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谁来爱我》)。
或是像由远离祖国的美国导演 保罗·施拉德拍摄了《三岛由纪夫传》(1985年)那样。
德国导演 维姆·文德斯利用当地拍摄了《德州巴黎》,这段旅程为他赢得了1984年的金棕榈;
而意大利人 赛尔乔·莱翁内在非竞赛单元展出了《美国往事》,它是关于美国犹太人黑帮非凡的史诗。
法国导演巴贝特·施罗德在《酒心情缘》(1987年)中描绘了酗酒的洛杉矶桂冠诗人——查尔斯·布可夫斯基的一生。
昆汀·塔伦蒂诺 《低俗小说》
无论如何,2010年的十年来到了,而泰伦斯·马力克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生命之树》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西班牙电影》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