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美国电影

菲林计划 2022-03-15

再不关注 菲林计划,我就要飞走了咯~


戛纳盛宴与美国电影电影节



下期预告: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西班牙电影》

首届戛纳电影节在1946年举办。这也正值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这一年也成为好莱坞无限风光的一年。44部美国影片参展,其中有八部角逐奖项,其中有:乔治·库克的《煤气灯下》,希区柯克的《美人计》、比利·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九部分享当时最高殊荣“电影节大奖”的影片之一)迪斯尼的《为我谱上乐章》。 同一年,历史性的《布鲁—拜尼斯协定》又使法国影院更加向美国影片开放。 《布鲁-拜尼斯协定》    该协定抹去了二战后法国向美国借贷的20亿美金债务,但是法国的电影市场必须彻底向美国开放,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一个月内有三个星期播放美国影片。这也是法国人一直认为美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缘由。 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扰乱了预期计划,戛纳将会在1939年举办首届电影节,那么,维克多·弗莱明《绿野仙踪》塞西尔·B·戴米尔《和平联盟》很可能将作为首映影片。这两部电影是好莱坞在当年的佳作。 
塞西尔·B·戴米尔 《和平联盟》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临时取消的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39年),直到2002年才评出“金棕榈”大奖美国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的《和平联盟》获得该奖。 但幸而戛纳影展亦早早开办,进而从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受益。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由著名制片厂和爱德华·迪麦特雷克(《交叉火网》、《爱到尽头》), 文森特·明奈利(《齐格菲歌舞团》、《花都舞影》)、威廉·惠勒 (《侦探的故事》、《四海一家》)等导演摄制的影片入围竞赛单元。 一起参展的还有为数众多的类型电影和黑色电影,如弗雷德·金尼曼《海角亡魂》(1948)和罗伯特·怀斯《出卖皮肉的人》(1949)。 经过三年坎坷的摄制,奥逊·威尔斯独立拍摄的《奥赛罗》赢得了1952年的大奖。同一年,马龙·白兰度 和李·格兰特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分别在《萨巴达传》《侦探的故事》中饰演)。 1953年,伟大的约翰·福特带着他的《阳光普照》亮相戛纳。 1955年,大奖改名为金棕榈奖。令人觊觎的该奖项被授予了德尔伯特·曼《马蒂》。它成为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美国影片。美国也以14次捧走金棕榈奖成为了获此殊荣最多的国家。
德尔伯特·曼

美国电影由于独立导演的出现完成了自己的电影革命,如莫里斯·恩格约翰·卡索维茨厄文·克什纳(1961年影片《铁腕天使》入围参赛)
年轻的导演,如约翰·弗兰克海默西德尼·吕美特。他们逐渐革新好莱坞电影传统程式化的语言。 1962年,弗兰克海默《情场浪子》吕美特《长夜漫漫路迢迢》参加了电影节。吕美特的影片荣获最佳团队表演奖,而片中的凯瑟琳·赫本摘得最佳女演员奖。 1965年,奥利维娅·德哈维兰担任评审团主席。这是美国人首次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金棕榈奖被授予美国人理查德·莱斯特的先锋派风格电影《诀窍,如何得到》。 1967年,只有一部影片入围电影节。那是一部小成本独立影片,起初是导演在加州大学电影学校的毕业作品,片名为《Big Boy》。它的导演就是之后将两度获得金棕榈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1968年的社会动荡不期而至,电影节也未能幸免,并由此导致了引起轰动的影展中断。
1969年,当秩序相对稳定下来后,丹尼斯·霍珀《逍遥骑士》摘夺金棕榈。 《逍遥骑士》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在越战的灰烬和不再抱幻想的反正统美国文化中诞生。
丹尼斯·霍珀 《逍遥骑士》

接下去的电影十年,我们很难见到大胆的、毫不妥协的和高度政治化的作者电影,比如摘得1970年金棕榈奖罗伯特·奥特曼《陆军野战医院》。 1971年,电影节迎来关于毒瘾主题杰出的大型影片杰瑞·沙茨伯格《毒海鸳鸯》(还未出演《教父》的阿尔·帕西诺参演),以及米洛斯·福尔曼的第一部美国片《逃家》。 杰瑞·沙茨伯格的浪漫公路电影《流浪奇男子》赢得了1974年的金棕榈奖。 1973年,马丁·斯科塞斯《穷街陋巷》在导演双周放映引起了轰动,而他的《再见爱丽丝》在1975年首次入围竞赛单元。
米洛斯·福尔曼 《逃家》

《逍遥骑士》和之后《愤怒的公牛》中的伟大名字统治了1974年的电影节。
科波拉在该届电影节上凭借《对话》获得了他的第一个金棕榈奖。这部影片很切合当时对水门事件偏执的心态。 而杰克·尼克尔森哈尔·阿什贝导演的《最后的细节》中对释放的海军陆战队员感情丰富的表演为他赢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哈尔·巴伍德马修·罗宾斯这两位年轻的编剧凭借他们首个剧本《横冲直撞大逃亡》获奖。这部影片也标志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作为长片导演的开始。 还有其它两部美国影片将在这十年中获得金棕榈《出租车司机》(1976年评审团由田纳西·威廉斯领衔)《现代启示录》当时的好莱坞开始倾向于更保守的风格,更鼓励大场面影片。 优秀却被无端地轻视,迈克尔·西米诺《天堂之门》(1981)的惨败 似乎昭示了新好莱坞正式结束
80年代的戛纳还有像塞缪尔·富勒的《红一纵队》,麦克尔·曼的《小偷》和斯科西斯的《喜剧之王》。 在新开辟的“一种注目”单元,电影界发现了永不知疲倦的美国独立导演亨利·嘉格隆的作品(《Sitting Ducks》、《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谁来爱我》)。
迈克尔·西米诺 《天堂之门》

随后,吉尔斯·雅各布开始执掌戛纳电影节的选片权,他被聘代替1976年前任影展主管莫里斯·贝茜。 80年代末,雅各布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科恩兄弟建立了深厚长久的关系。直至今日,这些导演继续在戛纳预展影片。在80年代的好莱坞并不出色的情况下,这个成功尤其可贵,因为那些制片厂被只关心盈利与否的企业财团控制。 另一个有惊人高的预算、可简单商业化和能在全球销售的“新”好莱坞诞生了——且无需任何改编。如此情形并非完全有负面影响,因为这给了天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机会。他因《外星人E.T》名声大噪。

虽然在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戛纳展映的美国电影却是另一种更朴实和更个人的风格——尤其是由移民至美国的导演所创作的影片,他们独立于制片厂的体制。
或是像由远离祖国的美国导演 保罗·施拉德拍摄了《三岛由纪夫传》(1985年)那样。
德国导演 维姆·文德斯利用当地拍摄了《德州巴黎》,这段旅程为他赢得了1984年的金棕榈
而意大利人 赛尔乔·莱翁内在非竞赛单元展出了《美国往事》,它是关于美国犹太人黑帮非凡的史诗
法国导演巴贝特·施罗德《酒心情缘》(1987年)中描绘了酗酒的洛杉矶桂冠诗人——查尔斯·布可夫斯基的一生。
当时,刚成立的一个美国电影节逐渐引人注意。它是新美国独立电影的视窗。影展最初命名为“犹他州美国电影节”,后来成为圣丹斯电影节。 戛纳很快受到启示。在1988年的入围影片中,只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的《火鸟重生》由大制片厂制作。 第二年,圣丹斯和戛纳明显地进行了激烈的竞争。而史蒂文·索德伯格《性、谎言和录像带》同时获得了圣丹斯影展的观众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史蒂文·索德伯格 《性、谎言和录像带》

随后两年,美国独立电影“统治”了戛纳电影节。而大卫·林奇《我心狂野》科恩兄弟《巴顿芬克》摘得了金棕榈奖,后者更是史无前例地包揽三项大奖。 1992年,美国影片在戛纳影展大量展出。六部影片入围竞赛单元,四部影片入围“一种注目”单元,三部影片在非竞赛单元放映(其中有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 在整个90年代,这个优先权逐渐丧失:这些年份展出的每一部美国事件电影(《低俗小说》、《艾德•伍德》、《洛城机密》)后面,都有一长串不那么受重视、但却是极其优秀的导演们的作品(约翰·保曼《远东之旅》科恩兄弟《影子大亨》罗伯特·奥特曼《堪萨斯情仇》詹姆斯·伊沃里《总统的秘密情人》),还有一些好电影由于制片厂缺乏判断力而被暗中搁置。



昆汀·塔伦蒂诺 《低俗小说》



美国和戛纳电影节看起来似乎慢慢远去,而新主管的到来又重新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2007年,在一次对一位作家的访谈中,当时接替雅各布的担任2001年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耶里·弗雷莫谈道:“我刚到戛纳时,Gilles要求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发展新的关系,首先就是和制片厂。”因此他每年都多次造访好莱坞,并重建当时的导演、监制、大制片厂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戛纳的紧密联系。 美国之行立刻带来丰厚的成果。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制片公司推荐巴兹·鲁曼《红磨坊》作为2001年电影节开幕式影片。 这一年,因为大卫·林奇《穆赫兰道》科恩兄弟《缺席的人》分享了最佳导演奖。
《怪物史莱克》标志着电脑动画片在影展正式亮相。 再下一年,几十年来第一次有纪录片入围竞赛单元迈克尔·摩尔《科伦拜恩的保龄》。 亚历山大·佩恩《关于施密特》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爱昏头》首次在电影节出现。这两位是罕见的用制片厂级的预算成功拍摄作者电影的美国导演 在2000年的第一个十年,戛纳继续推介各式美国影片,从广受欢迎的《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的特映,到遭到一些人恶评的影片,比如文森特·加洛《棕兔》。 上述大部分的影片,它们在戛纳的成功慢慢延续至奥斯卡。还有《神秘河》、《华氏911》、《暴力史》、《难以忽视的真相》、《老无所依》、《换子疑云》、《珍爱》、《蓝色情人节》等影片延续相同轨迹。
与此同时,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通天塔》昆汀《无耻混蛋》这两部运用美国制片技术的影片,继续模糊化在我们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国家、语言的界限。 毕竟,哪个国家能真正将 拉斯·冯·提尔的《狗镇》说成是自己的呢? 这部欧元投资的影片是用英语拍摄,而布景却是旧好莱坞风格的虚构的美国?或者伍迪·艾伦在欧洲延长的假期中拍摄的影片?
无论如何,2010年的十年来到了,而泰伦斯·马力克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生命之树》
泰伦斯·马力克 《生命之树》

—End—

下期预告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西班牙电影》
往期回顾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中国电影

电影节|戛纳盛宴与波兰电影


巴斯特·基顿|我越严肃,观众笑得越厉害

影志|人性究竟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诗电影|何为诗意?诗意何为?

影志·历史|一位香消玉殒的佳人——《绝美之城》


菲林日报一个关于电影|视觉|读书|音乐|生活好奇心杂货铺微信号:film_proje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