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是一种呼吸,他雕刻着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03-19



美是一种呼吸

他雕刻着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文、编:先知书店


“我在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 —— 米开朗基罗


1972年5月21日,一个年轻人冲进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一边高喊“我是耶稣基督,我复活了”,一边用锤子对着《哀悼基督》15连击,打掉了圣母的手臂,也让圣母破了相。


在场观众呆若木鸡。待晓得此人是个精神病之后,纷纷把碎落在地的残片装进兜里,迅速逃去,其中就包括圣母的鼻子。后来,修复专家不得不从雕塑背面抠出一块石材补上。


事后得知,行凶者曾是一位优秀的雕塑系学生,但自从看见了《哀悼基督》,就自卑到崩溃了……


他有理由自卑。1498年,红衣主教圣丹尼斯邀请米开朗基罗制作这座雕塑。时年23岁的米开朗基罗接到一份合同,合同里的用词如此狂傲:“(乙方必须提供)一尊全罗马最美的雕塑,并达到彻底碾压其他所有在世同行的水准。”


米开朗基罗居然摁下了手印。


▲《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的成功,让26岁的米开朗基罗名震江湖,于是有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1504年双雄会——佛罗伦萨市政厅,达·芬奇应约画《安吉里之战》,同一面墙上,米开朗基罗应约画《卡辛那之战》。


关于这次“王者荣耀”,有很多解读版本。最为人所知的是,米开朗基罗天性嫉妒,能入其法眼的只有达·芬奇。他不嫉妒达·芬奇,又能嫉妒谁?


米开朗基罗性格粗暴,确有可能因为达·芬奇给他的压力太大,他所有的画都与达·芬奇没有丝毫相似。但是,尽管有人相信超越达·芬奇是他的目标,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他来说,超越肉体,让灵魂与上帝同在,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有趣的区别是:达·芬奇笔下的“女人”,像是从贵妇人俱乐部出来的,温柔恬静;拉斐尔笔下的女人,像是从美少女俱乐部出来的,美艳动人;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女人,则像是刚从健美俱乐部出来的——有着如男子般健壮的身躯,去掉双乳就是“纯爷们”!


▲《夜》


作为柏拉图主义者,米开朗基罗相信人是依上帝形象而创造的,但人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何况,人间如此苦难,我们为何不能有点改变呢?


他将自己对理想的期待投射到创作中,作品中几乎都是雄伟勇猛的英雄形象,那完美的身体仿佛并不属于人间,那裸身的形象更接近于神。《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


《大卫》代表捍卫共和、自由,以及对抗暴政。在当时政治不安的氛围下,完美的身躯,强有力的肌肉,直指人心的眼神,时刻准备战斗的英雄姿态,向世人传达出了清晰的讯息。


对37岁获得“神圣”称号的米开朗基罗来说,《大卫》就是他的“神迹”:精准度误差不到一毫米,皮、骨、肌肉的结构完美无缺,技艺之精湛成为后世楷模自不待言,更为世人赞颂的,是大卫体现出来的勇气、力量与对强大对手的藐视,那是一种永不言败、绝不低头的抗争精神。


美学史学者瓦萨里说:“只要看过《大卫》,便不需要再看其他已逝或在世的雕刻家作品了。”


此前,有两位雕刻家试图雕刻这块大理石,但都没有成功。巨石被认为品质不佳,多年来一直被丢在角落里。但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他要做的,就是把石头中的人解放出来,给他生命,哪怕那是一块常人认为的“垃圾”,他也能从中发现天使。他说:“同样,我们虽是垃圾堆中的一块废石,只要肯放在耶稣手中,他就会使我们成为他的杰作。”


▲《米开朗基罗》内页展示


有人说,米开朗基罗是因同性恋才推崇肌肉男,这未免失于简单。坚定和永恒的基督信仰,才是其作品的底蕴,他在诗中说:“十字架上彰显神圣之爱拥抱我的灵魂,没有任何绘画或雕刻能再安慰我的心了。”


充溢其作品的力量、反抗等英雄情结,恰恰都是对肉身的突破。达·芬奇恢复了人的肉身,拉斐尔美丽了人的肉身,米开朗基罗则超越了人的肉身,以前所未有的姿势,驱替了此前人类的低微、卑贱和猥琐。有人说,在他的作品面前四肢发软,这正是人之力量的伟大反照。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人物不苟言笑,基于同样道理。在他看来,笑,意味着思想的缺席。有人说,中世纪时期的耶稣也没笑过,米开朗基罗是在“开倒车”?当然不是。他要表达的,是将人类拉高到与神灵同等的高度——凭什么,人类只能展露笑容,而不能发出怒吼呢?


坚持信仰,却又拔高人的地位,米开朗基罗赋予“人类”的冷酷,让长久以来“柔若无骨”的普通人感到新鲜,更感到激动。这引起教士阶层的恐慌和不满,但却又让他们无计可施,直至《最后的审判》的出现。


▲《最后的审判》局部


《最后的审判》中,基督召集万民,鉴别善恶,分送天堂和地狱。250个人物个个赤身裸体,耶稣和玛利亚也一丝不挂!待审的男女老少千奇百怪,动作扭曲,但无论立、蹲、躺、跪,似乎都是无辜者,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忏悔


《最后的审判》一揭幕,轰动罗马全城。当时世界各地都有这个题材的壁画,唯有米开朗基罗与众不同,离经叛道。赞赏它的人认为画外意深,入木三分,让伪善的教会无地自容;贬斥它的人认为它亵渎了神明。


事实上,在《最后的审判》快完工时,教皇保罗三世前往观看,礼仪总管切塞纳告状说:这些高贵的地方,这些人光着大屁股,这可是您的礼拜堂啊,改成澡堂子倒很合适。


米开朗基罗转回头,就把切塞纳画成了地狱判官,还让一条蛇缠住他:你觉得可耻?那就把你丁丁咬下来,或者“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你可耻的丁丁!”


教会的有意遮掩并非顾及“有伤风化”,以人体为丑的理念,是神权专制的践行前提,这才是米开朗基罗要画裸体的原因。他发问:“什么样的判断可以如此野蛮地否定,认为鞋子比人的脚高贵,衣服比人的皮肤高贵?”


记不得哪个国王曾对这幅画跪了,在这种恢弘博大的气势面前,观者的精神总是不由自主地紧张,不由自主地被震撼。时至今日谈及“崇高”这一审美形态,《最后的审判》都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


是什么给了作品如此深邃持久的魅力?人体!为何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如此冲撞人心?高贵的人体!



▲《米涅瓦的基督》


这是米开朗基罗的超越。在米开朗基罗眼里,跳出中世纪的神权桎梏固然重要,但如果从此掉入感官享受的所谓红尘,就与完美的人相去甚远,不过是另一个极端对人的异化。如果这就是“以人为本”,那么人文主义和享乐主义没有分别。一切思考及实践,如果不顾及“灵魂”层面,人就无以为“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容易理解米开朗基罗了:他展示并激赏人的力量,但并不以为人无所不能;他着意刻画全知者的能力,但见不到宗教的神秘可怖,见不到百姓的强颜欢笑。

在他的作品中,人不仅应该有高贵的身体,更应该有高贵的灵魂,宗教则是激发人的力量的引线,因此成为永恒、全能、伟大的象征。这种“人”的力量有限,却又力图追求无限的境界,它是人类的永恒超越。

米开朗基罗绝非仅仅是摆弄画笔和石头的“艺术家”,他用各自的伟大创造告诉我们: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艺术的中心。

为此,少数派悦读&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米开朗基罗:"雕塑•绘画•建筑"作品全集》,疫情阻断了朋友们外出的步伐,也阻断了艺术爱好者“朝圣”大师的计划。这本书恰好弥补国内的朋友不能出国,不能一窥大师真作的遗憾。

◎国内目前收录最全版:这本书呈现了米开朗基罗所有现存且来源毫无争议的作品,包括雕塑、绘画和建筑以及他的600余件素描的一部分,是国内目前收录最全的米开朗基罗作品集。


▲《米开朗基罗》内页展示


◎“博物馆级原画”复刻:决定一套艺术经典成败的,其实就是复原出艺术品原作的颜色与质感,本书中文版力求对原作色彩的极限逼近,使用45g圣经纸插页和进口超净白雪纺铜版纸数码精印,几乎做到了100%完美复刻。另外,在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西斯庭教堂天顶画”部分,书中还附录了天顶画的结构解析图,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原作。


《米开朗基罗》内页展示


◎展现一个更真实、丰满的米开朗基罗:作者威廉·E.华莱士是米开朗基罗及其同时代艺术家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在他笔下,米开朗基罗不是一个神圣完美的伟人,而是一个具体可感、充满人性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助手取绰号,为自己仆从的死亡而崩溃,时常多疑,偶尔风趣……米开朗基罗的真实个性,展现在作者笔下。



◎加入先知书店会员,即可免费领取:本书原价298元,本期加入“先知书店Plus会员”,即可免费领取本书。Plus会员,享全年购书9.2折优惠,节假日活动还可以折上折。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魔性、人性、神性:美的三重境界

感性、伦理、信仰:生命体验的三重境界

陈丹青:艺术不是高不可测的门墙,而是审美的解放

“光之诗人”莫奈:真正的美无需理解

另一个米开朗琪罗:最美最真的幻梦,最恶最真的人性

信仰的艺术:人之所以为人,恰恰由于人不仅有本能,还有精神的“可超越性”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决定人与人见识差距的,不仅是视野,更是审美

审美的差异,甚至比贫富差距还要大

天才少年拉斐尔的奇幻漂流

凡·高:如果我们不曾拥有他

美,是对功利的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