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总以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机会,然而事实上,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上个世纪80年代,改开之风乍起,一对双胞胎兄弟,同时选择了下海经商,在相距不远的国道旁,各自开了一家饭店。开业后不久,两兄弟发现,虽然国道上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吃饭。眼看生意要黄,哥哥对饭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展示丰富的菜品、降低饭菜的价格、播放吸引人的音乐、制作鲜艳的广告牌……但收效甚微。而弟弟却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饭店旁边建了一间干净卫生的免费厕所,生意却一天天好了起来。原来,长途跋涉的司机们需要下车“方便”,而这些司机,刚好也是需要吃饭的“精准流量”。现实已无数次的验证: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完全不同。思维方式,实际上正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简单来说,人类的创造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来源:◎逻辑推理:在同一律、排中律、非矛盾律的底层逻辑规律之上,通过预设不证自明的公理,用大前提层层推导出小前提,不断演绎出新的知识,西方把这个推理系统,称作形式逻辑系统。◎直觉类比:不受明确的因果限制,在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表象间,直觉到一种深层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产生出突破性的洞见。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期推崇形式逻辑,忽略直觉类比。但是,世界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却用大量的事实,动摇了这一成见,证实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近代最伟大的天才,都是通过“类比”,取得一生最重要的突破——牛顿、闵可夫斯基、麦克斯韦、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费米等人,他们“所有的重大发现,其中心都有一个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类比。”连最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概莫能外。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的波动说”已经垄断物理学长达100多年,所有物理学家都对“光是一种波”坚信不疑。而爱因斯坦通过将光和水类比,在两种表象之间,看见了一种深层的相似性:水可以由波纹传播,但水同时也由水分子组成,光会不会也是如此?循着这种类比,爱因斯坦最终证明了“光子”的存在,开启了物理学“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革命。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一书中写道:表象与表象之间,有一条通往深层的线索,而类比,是把多个线索连接起来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换句话说,类比是一种思维上的利器,通过运用类比,思考者能把原本非常复杂的表象降维至日常层面,从而轻易洞见其本质。侯世达发现,类比并不专属于天才。恰恰相反,类比是人类普遍的底层思维模型,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天才之所以具备如此丰沛的创造力,在于他头脑中可用来类比的“概念库”,比普通人更为宽广。因此,当他们面对未知事物时,可以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从而把原本非常深奥的内容降维,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概念库”、训练自己使用类比的能力,来获得超乎往常的洞察力、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长远的决策。而这本书及其作者,便是一个极好的“思维训练指导”。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侯世达、桑德尔合著的《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这是一部专为普通人写的书:《表象与本质》虽然代表了认知科学最新的进展,是人类探索思维奥秘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但它并不满足于学术界的好评,而是希望像普罗米修斯一般,将“思维之火”的奥秘传播至大众。◎作者之权威,少有人望其项背:本书作者之一侯世达,是世界知名的认知科学家,他不到30岁,便写出一本旷世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普利策大奖。而在对类比的研究和实践上,学术界也是少有人能望其项背。◎独特的翻译理念,让阅读充满亲切感:绝大多数外文著作的翻译往往一股“翻译腔”,读起来陌生,理解起来也困难。而《表象与本质》采取了高难度的“移译法”——作者侯世达从小痴迷中国文化,此次翻译,他与三位译者一起,用中文对原著进行了“再创造”,书中所有的遣词造句、举例、人物形象都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因此,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译本,而是一本“中文原著”,不仅读起来亲切,且容易读通、读懂。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木心:凡是看我不起的人,我总要多看两眼
加缪:我们的时代恰逢文明的一场悲剧
在荒诞的时代里,寻找消失的真实
逻辑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谬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批判性思维
思维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雅斯贝尔斯:哲学的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
叔本华:庸俗的本质
时间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休谟:奢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