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的哲学,它们“有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游独立评论 Author 我是北游
01
坏的哲学,为何不要学?
为什么坏的哲学,不要去碰呢?
老朋友这时可能会想起我说过的一句话:你天天跟垃圾较劲,迟早也会变成垃圾。
不过,这次答案不仅仅如此。
坏的哲学肯定会耽误你的时间,读了坏的哲学,你的哲学水准也会变坏,这点毫无疑问。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坏的哲学,它们“有毒”!
而现代人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宝贵,原本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读费脑的哲学,一旦你接触到有毒的哲学,你大概率是没有时间去排毒的,这个毒药会一直伴随你一生,让你愚蠢到死。
很多人傻乎乎的认为,自己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整个哲学史、思想史有着了解的迫切需要,于是想把所有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和生平事迹都能通盘学习一遍,能背下来最好。他们天真的以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对哲学世界把握的更加全面,理解的更加准确。
其实,大错特错。
太多人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直觉层面,不愿意多动哪怕一丝脑筋。其实你稍微深入想想就能明白,因为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每个人所需的知识其实是不同的,而分工越来越细是现代社会超脱于之前时代的典型特征。
古典时代的人,没有学科之分,职业身份也相对单一,知识量也非常少,他们可以身兼数职而不违和,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如果你不是依靠贩卖哲学知识吃饭,了解某位远古时代的哲学家在某个时候说过什么话,毫无意义。
不要说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做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远古时代的哲学家的大多数观点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他们经得住岁月考验的精华观点,已经被近现代的学者用更加准确和精炼的文字重新诠释过了,你去记忆和背诵哪些故纸堆里的观点,就类似于垃圾堆里面找营养,至少是低效和不明智的。
更加糟糕的情况是,但凡你读了坏的哲学,有毒的“学问”,好几股不同的哲学框架在脑子里打架,面对具体问题都不知道该听哪位哲学家的时候,那你离走火入魔、神经分裂也就不远了。
除开以上所说的人们对自身定位的错误,太多人对于哲学的定位也错的离谱。
哲学是什么?更多不是知识,而是工具,是你吸取知识的工具,是你大脑运行的程序,是CPU,而不是存储器,是让你看问题清晰、明白、高效,是让你变成聪明人的东西。
而且人脑不是电脑,CPU都是原装的,你不可能说今天这个芯片不好用,我换一个就好,你的人脑芯片坏掉了,那你的脑子自然就坏掉了,你装了一个垃圾芯片,你也就变成了一个垃圾。
是的,不小心读到坏的哲学,就这么危险。
原本你想多学点哲学,可以拥有更多的智慧,变得更聪明,结果却越来越不会解题,越来越迷糊,越来越蠢,那可不是不学比学了好吗?
曾经有几年,我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浪在凯迪论坛上,跟人杠哲学,有位同好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原话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意思是,“哲学真不是学的越多越好,不同的哲学体系差异是很大的,当不同的哲学体系在脑子里打架的时候,你往往会不知所措,走火入魔”。
我们俩,不谋而合。
说到这里,再明确下我的观点:
哲学是工具,不是知识,学习太多的“哲学知识”除了让你显得学识渊博以外,毫无实际意义。我们学习哲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会正确的思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让自己的大脑成为靠谱的思维工具,这是现代人学习哲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然,我这个观点,文艺青年可能会反对,他们会说,我们学习哲学知识没有实用目的,仅仅是因为兴趣使然,没你那么俗气,只想着给脑子加装一个靠谱好用的CPU。
好吧,如果你认为多背诵几条哲学家的名言名句,知道哲学家的生日和谈过几个女朋友,比脑子的正常运转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还重要,那我确实无力反驳。
总而言之一句话,现代人要学哲学,就要学好的,不要学坏的;要学如何正确的思考,而不是背诵“关于哲学和哲学家的知识”;要读精华,不要为了显得“知识渊博”去读一堆糟粕。
因为脑子坏掉了,可没有地方换。
那么,什么是坏的哲学,如何判断和筛选呢?
02
什么是坏的哲学?
简言之,坏哲学有两个标志:
1、陈述没意义;
2、逻辑不自洽。
什么是陈述没意义呢?就是概念是被生造出来,没有具体所指,或所指的内容是“空洞”的,无法被验证的,这样的陈述就是无意义的。
这样说,太抽象,还是举例子。
比如我反复提到“客观”这个词,就是陈述无意义的概念。
因为你要让“客观”这个概念在陈述中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有这么一个东西是你不看它,它也存在的,问题是,有这么一个东西吗?
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是人类通过感知或科技手段观察不到的东西,而它“客观存在”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既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东西,你还硬要说一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陈述就是毫无意义的陈述,用这样的陈述组成的哲学,一定是坏的哲学。
一个好的哲学,一定是彻底主观化的哲学。
它承认,一个东西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到了它,摸到了它、看到了它、实实在在验证到了它,我们才能陈述说,这个东西是“存在”的,所有的存在,都是人的视野之下的“主观存在”,这样的陈述才有意义。
好的哲学,陈述必须有意义。
有些人可能会问了,上帝你也感知不到啊,为什么总有信徒说上帝存在啊?你为什么常说人还是要有点信仰的,既然你都说这样的陈述无意义,为何还要人们去信仰陈述无意义的概念呢?
听我慢慢道来,我尽量说的通俗一点。
首先,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意识,就是学会把不同的水果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去处理。
我常说,哲学在现代社会其实没有太多用处了,但要注意,这是针对真正懂哲学的孩纸说的,而我看到太多的孩纸,自以为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却蠢的一塌糊涂,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孩纸不学哲学,没有靠谱的认知,而“分得清范畴”就是哲学在现代社会依然保留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首先你要认识苹果和香蕉,不能搞混了,其次,你要把苹果要放到苹果的篮子里,香蕉放到香蕉的篮子里,不能放错了。
你要是分不清苹果和香蕉,你的哲学水平肯定不高,你要是把苹果放到香蕉的篮子里,或把香蕉放到苹果的篮子里,你大脑的认知肯定是紊乱的。
哲学是什么?不是让你用来装逼的知识包,而是用来让你的大脑更加清晰有效的思维工具。
学哲学不是让你把全世界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的生日都背下来,而是锻炼你的脑子,让你学会正确的思考,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你不至于变成一个蠢货。
好了,交代完了分清范畴的重要性,我们来看看“上帝是否存在”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
属于“超验”的问题。
什么是超验呢?就是超出人的经验和感知的问题,就不能放在人类认知的经验问题里来解决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问题,通常分属两个篮子:一个装经验,一个装超验。
凡是属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事物,我们装到经验的篮子里。
凡是人类无法感知的问题,我们装到超验的篮子里处理。
比如前面提到的“客观”,应该放到“经验”的篮子里,还是“超验”的篮子里?
对了,很明显应该放到第一个“经验”的篮子里。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陈述要有意义的时候,自然就是要求在经验的篮子里陈述有意义,而跟超验的概念无关,你就不能拿上帝在经验的篮子里无意义来反驳我。
同样的逻辑,因为信仰原本就属于超验的范畴,按照易中天的定义,所谓信仰就是对超自然的、超世俗的事物的坚定不移的相信。
既然属于超验,超出人类的经验和认识能力,那么对待超验问题的正确的逻辑不是否定,而是存疑,就是上帝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人类是没有能力证明的。
所以“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我们不知道”,而不是“上帝不存在”,能听懂这个逻辑吗?
这就是为什么康德在认识论中把上帝请了出去,而在道德哲学中又把上帝请回来的原因,同样是因为陈述必须有意义,首先就要把概念放到正确的篮子里。
如果篮子确定无误了,陈述还是空洞无意义,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剔除这些概念。
在哲学上,这个过程叫“除魅”,目的就是剔除那些在逻辑上不成立的概念。
大家可以注意到,归根结底,我们是始终讨论的核心都是逻辑。
无论是康德对本体界和现象界的划分,还是维特根斯坦对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其目的都是一个——逻辑的要求。
归根结底,无论是陈述有意义,还是逻辑自洽,都是逻辑的要求。
因为人类不能超出逻辑框架来认知事物,如果有人声称他可以超出逻辑来体悟什么人生真谛,不要怀疑,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学哲学学到走火入魔的人不少,原因也只有一个——学了坏的哲学,把脑子搞坏掉了。
如果说陈述有意义的要求更多是针对概念和表述,那么逻辑自洽的要求,更多是对理论整体的要求,通俗的说,就是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论证过程经得住推敲。
关于这一点,好像也无需多说,我想基本思维过关的人,基本都能准确理解我的意思吧?
就这样。
来源 | 北游独立评论(ID:beiyou-talk)
作者 | 我是北游
用哲学解构历史与政治,北游给你不一样的解读。
如果你只能读一个人的哲学,那必须是康德,因为康德哲学是副作用最小的哲学,没有之一。
康德哲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然而,大多数人听到康德,都是拒绝的,给他一顶“思想高深”的帽子,然后就远远躲开。
但稍微接触了一点康德的哲学后,发现过去的感觉似乎有些误会。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类的大问题,所以会显得他的哲学不好读,但读过之后则会柳暗花明。
为此少数派悦读联合先知书店诚荐邓晓芒教授翻译《康德三大理性批判合集》,本书用哲学追问生活,说出人类的总问题——人是什么。
而邓晓芒教授是国内受屈一指的康德研究专家,尽可能的还原出了康德哲学原本的样貌。国内最经典版本。读书人的书架上少不了这套书。啃下来这套书,不管智识,或者毅力,都会是超越自己的巨大飞跃。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