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教之于生命:最高超的取向、最深刻的体验、最强大的能量

先知书店 少数派悦读 2022-08-23



人的宗教

呼唤灵魂去经历最大的冒险

文:休斯顿·史密斯  编:R先生


一般来讲,当人们想要得到诸如“我们身在何处、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如果有什么的话,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等关于生命终极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查找可用的文本,或者在口耳相传的祖先神话中寻找。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转向科学寻求答案。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控实验能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的证明,从而借此重新塑造这个世界。

我们这个世纪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认识到这个科学转向是不正确的,但也不是完全错误,因为科学(及其副产品——技术)还有它的空间。

错误的是指望科学来回答终极问题的做法,因为科学的方法与终极问题毫不相干。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再次认真地审视与终极问题密切相关的这项事业——宗教。


-1-

这不是一本论述宗教的书

而是一本关于价值的书



这种严肃认真的观察和倾听为这本书的客体作了界定。


有人可能想知道这样的目的是否太宽泛了。我们计划思考的宗教覆盖全世界,他们涉及之前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正激励着比以往更多的当代人。


就在这一本书里认真倾听数千年的历史,这可能吗?


答案是可能的,因为我们要倾听那些已经界定清楚的主题。这些必须在一开始就列清楚,否则读者会被误导。



●这不是一本关于宗教历史的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其中缺少名字、日期和社会影响等 。因为有必要介绍本书涉及思想所处的时代和空间等,历史事实也只保留了很少的一部分。


●即使说到思想,本书也不打算对谈到的宗教进行包罗万象的总结,因为每种宗教都有太多的差异,以至于在如此短的篇幅里难以穷尽。


与之相反,我尝试合理地谈论每种传统中的主要观点。


这本书也不是论述宗教安定和谐的主题。宗教的整个历史并不都是像玫瑰花绽放一样讨人喜欢——通常它充满了粗暴和野蛮。


智慧和慈悲是间歇出现的,最终结果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关于宗教正确的观点应该包括政治迫害和宗教裁判所,大屠杀和残酷压迫,基督教十字军东征以及伊斯兰教的圣战。这个单子永远列不完。


那么为什么我只提到这些事情?


我的答案如此简单,以至于听起来可能很天真。


这是一本关于价值的书。


很可能其中刻画和描述的糟糕艺术跟优雅艺术一样多,但是没有人期待那些糟糕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


还有人可能很想衡量宗教的美德及其暴行,以断定宗教整个来说是祸是福。

▲卡拉瓦乔画作《圣马太蒙召》

我把主题定位在最佳的持久性宗教上,我要说说我认为的最佳是什么。我想要论证,它们的神学和形而上学真理是官方授意的。制度(包括宗教制度)是另外一回事儿。

因为制度是由自身发展不均衡的人(一部好,一部分坏)建立的,它是由美德和恶行组成的,这导致有智者提出宗教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和人搅和在一起。

本书跳过了宗教的这段历史,把宗教定位在它的神学诉求上。当我们把自己限制在这方面,宗教作为净化人心灵的作用就显现了。它们看起来开始像是世界智慧的传统了(智慧中丧失的知识在哪里?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在哪里?——T.S.艾略特)。

它们似乎是反映人类智慧精华的数据库。

●最后,这不是要由评价观点来作比较宗教的讨论。我尽自己所能把每一种信仰的闪光点表达出来。读者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自己做些比较。


-2-
这是一本拥抱世界的书



在说到这本书不是什么的时候,我已经提到它是什么了,再让我解释得清楚一些。


这是一本寻求拥抱世界的书。当然,这个希望仅仅是可以预期的。物尽其用、各有所值,这本肯定有它的作用。


但是其作用的发挥摇摆不定——不是在整个过程中,而是在研究和想象中。倘若我们可能对世界产生怀念之情,对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以及猜想永远也不可能去的地方怀念,这本书就是从这种怀念之情中产生出来的。


在我们这个世纪,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是重要的,这个星球周围的领土已经成为我们的邻居——中国在我们对面,中东在我们后门。


这种改变是令人惊愕的,新的形势把我们所有人——从城镇和乡村——突然推上了国际舞台。


▲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


两千五百年前,杰出的希望哲学家戴奥真尼斯宣称:“我不是雅典人,也不是希腊人,而是一个世界公民。”


而今我们所有人必须把这句话当作我们自己的座右铭。任何如果只是日本人或者美国人,只是东方人或西方人,那么他只是半个人。


他的另一半与所有的人类一起心跳和呼吸,然而还没有唤醒。


世界性的视野带来了客观的回报:它能让企业去海外做生意,使外交家少犯错,但是最大的收获尚难以计数。


初步了解财产对于印度人的意义;跟缅甸的老奶奶一起感知什么在生命中如水逝去,什么又能历久弥新;去了解印度教徒是如何把他们的个性看作附着于内在神明之上的面具——回顾这些事情是为了增加窥探精神的维度。


这是为了拥有可以生活其中的更大的世界。


关于认识世界的这些思想直接导致了世界宗教的产生,因为深入人心的最确定的方法是通过他们的信仰,如果这个信仰没有僵死的话。


活的宗教和死的宗教的区分把我们带到了这本书的第二个建设性的意图。


▲欧洲主要宗教分布


●这本书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不是为了迎合猎奇者的好奇之心,或者着眼于感官刺激。这本书不是色情的刻画,不是禁欲主义者所躺的铁钉床,或者是忏悔者的苦修。


正如要避免对那些视宗教为生命之人的些微冒犯,对其他人——过往路人,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或者那些需要增强自我之人也一样要尊重。


这本书的焦点是他者——印度教徒、佛教徒等——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他们”。


但是在这些背后,我们最深切关心的是我们自己。


我一直回顾智慧传统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在我自己还无法回避的问题上提供帮助。


既然我们的人性是共同的,我想读者们也不能逃避这些问题。甚至保护宗教最微妙的方式也要避免,维护宗教的荣誉不是为了宗教本身,而是看重宗教所产生的效果——它对艺术、心灵平静和群体团结的贡献。


以威廉·詹姆斯的对比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宗教存在的书,不是呆板的习惯,而是一种激烈的狂热。


所有宗教存在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其他的一切,虽然没有沉寂,却沦为一种辅助角色。


当生命展现最重要的选择时,个体所面对的就是活的宗教。它呼唤灵魂进行能承受的、最大的冒险,穿越人类精神的丛林、山峰和沙漠等。


这种呼唤是直面真实,把握自己。那些敢于聆听和跟随这种秘密呼唤的人很快就会明白这一孤独旅程中的危险和困难——“锋利的刀刃,难以逾越/诗人们宣称,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奥义书》)但是他们也知道如何解脱。


当一个孤单的灵魂在这个领域里获得超越,它就不单单是主宰而已,它会成为世界的救世主。


它的影响延绵数千年,为多少世纪以来的艰难历史进程赐福。


汤因比问道:“谁是人类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恩人?”


答曰:“孔子、老子、佛陀、以色列和犹太的先知、琐罗亚斯德、耶稣、穆罕默德和苏格拉底。”


这一回答不该令人惊讶,因为真正的宗教是最清晰的门户,通过它,宇宙生生不息的能力倾泻入人的生命之中。


●最后,这本书为沟通交流做出了真正的努力。我把它看作一种阐释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要深入印度教徒、佛教徒和穆斯林的世界,并且要搭建从那些世界通往读者世界的桥梁。


薛定谔写道:“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告诉每个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毫无意义。”


▲埃尔温·薛定谔 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


我们将要开始跨越时空与永恒的旅程。地方是遥远的,时代是久远的,主题是跨越时空的。


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对我们来说也很陌生的文字——梵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我们要描述那些只能得到些微暗示的意识状态。


我们可能会使用逻辑来试图反驳那些嘲笑我们的观点,最终我们有可能会失败。


换一种心境来面对,否则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不属于我们自己的宗教。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对待那些宗教,也就不至于失败得太惨。


要认真对待它们,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需要明白各大宗教的信徒是与我们面临同样问题的善男信女;


二是必须去除那些让我们感觉迟钝、阻止我们产生新洞见的先入之见。


一位大解剖家在结束新生第一堂课时所说的话,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经历。他说:“在这门课中,我们处理肌肉、骨骼、细胞和肌腱,有时候它看起来冰冷、可怕。但是永远不要忘记:它是活的!”



信仰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不叫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向往,是一种虚拟的精神环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有信仰,但是你的信仰一定要真实、自愿,而且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己。


汪丁丁老师说:信仰是内在的,当它外化出来的时候,表现为宗教行为。宗教行为未必意味着内在信仰,而且,它还以外在规则压抑内在信仰。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


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正如要明白一个人的真相,不能不知道他相信什么。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群居之处,必有宗教的痕迹。


基于此一理念,全球宗教史权威史密斯教授在凝聚其30余年心血的宗教哲学名著《人的宗教》一书中,依序谈到了基督教与原初宗教,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世界七大宗教的历史与智慧。


本书不像一般的历史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各大宗教作全盘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人性的潜在能力、人的活法等,提供各大宗教的智慧索引。看了这部书,就算不被它说服,也会感到心弦触动。本书被誉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全球销量超200万册。著名历史学家傅佩荣老师评价此书为: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科学与宗教——不可能的对话

人生三阶段:感性、道德、宗教科学的尽头,也许就是宗教的开始

如何区分哲学、神话、宗教与科学

爱的极致是信仰,美的尽头是艺术

爱的极致是信仰,美的尽头是艺术

佛陀生涯

中国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误解也最深

不懂佛学,对中国的理解就是残缺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