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陀生涯

小池龙之介 少数派悦读 2022-08-23


佛陀生涯
文:(日)小池龙之介

距今大概2550年,佛陀释迦牟尼在被称呼为“觉悟者”之前,是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王子。他的全名是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迦毗罗卫国夹在摩揭陀国和侨萨罗国这两大强国之间,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弱国。佛陀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位德高望重的仙人曾预言说:“这个孩子将来能成为全人类的王。”他父王听了为之大喜。虽然原始佛教典籍中记载有关于释迦牟尼刚一出生就能用两条腿走路,并高呼“全世界我最伟大”之类的传说,但这些不过都是想要将佛陀神化的虚构的传说而已,忘掉就好了。

童年时代的佛陀在父亲的厚望下,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也展示出了不亚于老师们的才气。同时,作为出生在战乱年代的王子,他还精通武术和兵法,并在语言学和宗教学等方面也展示出了出众的才华。

佛陀的人生看起来在一帆风顺中开始,不过他还是经历了很多苦难。他刚出生没几个月,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摩耶夫人产后身体一直不适,生下儿子后就一直在病榻上。

姨母摩诃波阁波提代替摩耶夫人把释迦牟尼养育成人。可是,释迦牟尼从小就没有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温柔地拥抱过、守护过,在他的心中一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挥之不去的阴影。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父亲的厚望和压力。“你要做一个伟大的国王就必须要非常强大。”“必须要非常聪慧贤明。”因为他从小就在一个缺乏温情而又压力过大的环境中接受精英教育,所以他的内心可能一直都怀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和缺憾感。

不管是不是受这些成长环境的影响,总之,少年时代的释迦牟尼很优秀,同时也很伤感忧郁。父亲有好几处行宫,一年四季都能非常舒适地度过。他总是享用好酒好菜,喜欢的音乐和戏剧也是想看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遇到中意的女子,很轻易地就能得到手。大家都宠着他、伺候着他。


释迦牟尼16岁的时候,和表妹释种女耶输陀罗结婚了。作为当时的权力掌控者,他还同时拥有很多妃子。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他所生活的环境里,一直都有各种不同的快感体验。

在这种沉溺于过剩的快乐的日子里,他真的幸福吗?

非也。感性忧郁的他,喜欢思考各种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有的快乐他都尝试过而且很快就厌倦了。可能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空虚和寂寞。

笔者认为,可能佛陀释迦牟尼在青少年时期,所有的欲望都满足了,太多快感的神经刺激,可以说他已经做了很多有关“这样能幸福吗”的试验。“输入快感A”→“兴奋一会儿”→“兴奋过后感觉其实也挺没劲”→“输入快感B”→……“输入快感C”→……“输入快感Z”……

不停地试验之后,他终于明白了。

“一旦欲望实现,得到快乐之后,快感只是在大脑中出现一瞬间就立马消失了,然后内心就陷入了无比的空虚。这不能称为幸福。”

释迦牟尼在奢侈生活的同时,还学习了婆罗门教的讲义,研习过瑜伽冥想。他已经非常擅长通过冥想修行来练习精神集中。也许这就是促使他开始走上探求如何消除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如何战胜人类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之路的源头所在。

刚好在妻子耶输陀罗生下第一个儿子罗睺罗那一年,他下了一个大决心。可能他是觉得“如果为了养育这个孩子而埋没在家庭之中,就无法继续我的探求之路了”。他可能对此产生了一些焦虑。当时释迦牟尼29岁,他抛下他与妻子耶输陀罗生下的第一个儿子罗睺罗,离开了迦毗罗卫国,开始了出家修行的生活。

因为怕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得知后必定会强烈反对,他偷偷地离家出走,开始投入修行生活中。

当时的印度,已经有非常先进的冥想方法,很多人都随从大师们修行。在当时,那也算是一种潮流。释迦牟尼最初拜师于一位名叫卡拉玛的行者门下。但是在跟随卡拉玛修行的过程中,释迦牟尼产生了一些疑问。

“总感觉卡拉玛老师的修行,好像是通过对冥想的探求,以死后升天为目的。即使在天国能过得很舒适,这也无法弥补我心中的缺憾。想要在天国生活的欲望,对我而言好像很遥远。”


于是,释迦牟尼接着又拜于著名的冥想指导者阿罗陀迦兰(Alara Kalama)的门下。原本擅长在冥想中禅定的释迦牟尼,在老师那里得到了极致的禅定训练,不过出师后他依然感到不满足。

然后,他又拜师代表当时印度最高水平的禅定大师郁陀罗摩子(Udraka Ramaputra),继续修行。终于掌握了最高水平的精神统一法。

不过,当闭上双眼将注意力集中到极致,进入“无”的境界时,他的内心还会陷入迷茫、愤怒等情绪。高度的精神统一确实能获得暂时心灵的安宁,让释迦牟尼获得了巨大的成长。但是,他的目的是要把痛苦产生的元凶从内心深处完全摘除,所以当时的他总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

为了继续探求,他离开老师,开始了当时印度修行界正在流行的“苦行”。

连续禁食数日,倒立数日不睡觉持续地进行冥想,沉入水中屏住呼吸持续冥想,等等。
可以说,也许释迦牟尼在苦行的过程中,身体不断地接受不愉快的刺激,每天都在研究“痛苦”产生的原理。换句话说,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不断观察身心对于不快感是如何反应的。

“好几天不吃饭,饱受饥饿折磨的身体好像是这么反应的。心灵的反应好像是感觉到害怕,不想死。”如此这般。或者说,“身体快到极限状态时,血压会变成这样,呼吸会变成那样”,等等。

释迦牟尼人生最初的29年一直都在接受“快感”如何刺激心灵的试验。而之后6年的苦行时期,他一直在不断地重复“不快感”的试验。

只是,尽管不快的神经刺激不断地折磨他的身心,但他的身体在变得越来越衰弱的同时,心灵却仍然没能达到“不再痛苦”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初29年的研究以失败告终,同样,之后6年的研究也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瘦得只剩皮包骨头,非常衰弱,随时都可能死去。

到了这个阶段,他终于明白,苦行似乎依然不能弥补空虚。快要饿死的他被一位名叫善生的村姑发现了。他乞求她给他一点食物吃。村姑给他煮了一碗粥。明白“苦行”之误的释迦牟尼果断决定停止禁食,一口一口地喝下粥,慢慢地恢复了体力。

停止了苦行和禁食的释迦牟尼,遭到了一起修行的同伴们的辱骂,大家都抛下他,离他而去。不过体力逐步恢复的他一点都不介意别人说他什么,他在菩提树下开始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地坐禅。他就那样一直端坐不动,坐了好久。不是之前所锻炼的精神统一式的冥想,而是把那种冥想的专注力作为道具来使用,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利用禅定的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可以看到心灵的构造,乃至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部分。隐藏在那里的各种蠢蠢欲动的心灵扭曲一样一样地被燃烧干净。与此同时,他终于领悟到了控制心灵和身体的法则。乔达摩·悉达多终于成了大彻大悟的智者。当时,释迦牟尼35岁。

不过,正如他自己在经文典籍中所坦言的,有段时间他还是产生了一些迷茫。“我所领悟到的内容,能被世间那些充满了欲望和怨气的人们所接受吗?能被人们所理解吗?还是自己独自一人一直这样坐下去吧。”


迷茫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尝试。他决定去找曾经抛下他的五个修行伙伴,尝试去说服他们。但那五个人对他的态度很冷淡。释迦牟尼对他们说:“你们应该也记得,迄今为止我一次也没有自称过大彻大悟。现在,我站在你们面前,自信地称我已经彻底领悟了,这必定是有原因的。”终于,他引起了那五位修行伙伴的兴趣。

那五个人终于决定聆听释迦牟尼的话。释迦牟尼高声对他们宣布:“要想减轻痛苦,只要把心灵的缺憾感一样一样地烧光扑灭就好了。”然后,释迦牟尼把自己编写的实践方法教给了他们。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这五个人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尤其是其中一个叫桥陈如(Aj.āta Kaundinya)的人,他的修行水平后来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说正是从这最初的五名弟子开始,释迦牟尼开始了他的为师生涯。也正是因为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充分传达了他的理念,他的弟子中不乏有人理解了他的教诲并有所领悟。

从此之后,也就是在释迦牟尼35岁到80岁去世的这45年时间里,释迦牟尼一边徒步走遍印度疆土,一边指导弟子们,一边接受各种有烦恼的人的咨询。

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他还只是面向少数人默默无闻地活动。接着有段时间忽然就增加到上千名弟子。

释迦牟尼一行人一路跋涉来到一个叫作优娄频罗(Uruvela-senani)的村子,那里有个外道组织正在点燃篝火,他们正在一边举行仪式,一边冥想修行。那个外道的指导者优娄频罗迦叶(Uruvela-kassapa)和他的两个弟弟那提迦叶(Nadi-kassapa)、伽耶迦叶(Gaya-Kasyapa),刚开始还和释迦牟尼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最终却被释迦牟尼所打动并拜他为师。三兄弟总共率领过近千名弟子。据说他们三兄弟及其手下的千名弟子全部都投靠到释迦牟尼门下了。

于是,释迦牟尼门下的弟子数量暴涨,但他未必觉得这就是幸福。毕竟越来越多的人是闻名而来,门下弟子的水平也开始变得参差不齐。


起步阶段的成员,在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前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对他们的教诲和指导也很简单。可是,当弟子的人数上涨到上千人,甚至上万人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不断出现。有的人是因为穷得吃不上饭才过来投奔释迦牟尼的。这些人在弟子之间引起争吵,甚至打架,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最开始,不需要任何的规则就能和平相处的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所组成的团队,随着规模的不断膨胀,开始有必要制定出很多严格的规章制度。

除了这点,还有更麻烦的事情,随着门下人数的急剧膨胀,其他的宗教指导者开始嫉妒释迦牟尼甚至要迫害他。尤其是因为释迦牟尼无论是对待蚊虫鸟蝇还是国王平民,一切生命体全部都平等,一视同仁。他完全否定了人的出身等级差别,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当时的印度社会是非常讲究身份等级的社会。释迦牟尼引起了婆罗门教最高祭司的反感,各种流言蜚语和迫害开始不断袭击他。

在这样的背景下请想象一下,释迦牟尼反反复复地教诲他的弟子们:“无论你是被责难还是被褒奖,都要挺住不动摇。”你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吗?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责难和挑拨,释迦牟尼都能保持坚定不动摇。他的这种气质、品性和态度,可能也为他带来了不少好评价、好口碑。

有一次,被释迦牟尼打动过的一位婆罗门教的祭司对释迦牟尼说:“我不再信仰婆罗门教了,请收我为徒吧。”当时释迦牟尼的回答,笔者认为里面蕴藏了不少亮点。

当时,释迦牟尼回答说:“你作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为信徒们举办各种仪式,从事各种宗教相关的工作。你抛下你手头的工作投奔我门下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可以继续现在的工作,在休息的时候抽空跟我一起学习冥想就可以了。”

从这个回答中可以看出,要想跟从释迦牟尼,根本无须否定别的宗教派别。而且可以看出释迦牟尼在间接地透露,自己的教诲不属于宗教范畴。


如果释迦牟尼的教诲是属于“宗教”范畴的话,那么去实践这些教诲就会对别的宗教产生干扰。因为宗教是具有排他性的。

释迦牟尼所教给弟子们的,其实是旨在更好地驾驭心灵的心理训练法。因为这些并不带有宗教色彩,所以不管是婆罗门教的教徒、耆那教的教徒,还是伊斯兰教的教徒,谁都可以运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释迦牟尼的团队在印度领土内不断扩大,来聆听他教诲的人中甚至有以大国马嘎塔国(Magadha)的国王宾比萨拉王(Bimbis àsa)为首的政界大人物。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国的人们也开始推崇他、师从他,他的儿子罗睺罗也从故乡赶过来投奔于他的门下。

本书中虽然没有收录,但从很多经文典籍中可以看到,佛陀释迦牟尼孜孜不倦地教给罗睺罗修行的方法和心灵的保护法,那些语句既保持了恰当的距离,又充满了父爱,非常优美。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最痛苦的消息莫过于故乡迦毗罗卫国终究还是灭亡了。因为迦毗罗卫国激怒了相邻的大国侨萨罗国(Kosala),所以遭受了攻击,一下子就被消灭了。自己曾经抛弃的故国灭亡了,他们自然也会深有感慨。

佛陀释迦牟尼的后半生可谓曲折坎坷,历尽苦难艰险。

优秀的弟子提婆想要把禅定做到极致,向释迦牟尼宣战,在团队内部进行了分裂活动。原始佛教经典中以小说的形式,写到提婆为了杀害释迦牟尼,曾经把岩石从高处推下来。虽然这些佛教经典都把提婆写成一个大坏蛋,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比释迦牟尼还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修行者。他向释迦牟尼提议要回归到从前的修行者的风格,释迦牟尼拒绝了他。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追随者离开了团队。这是历史上的事实。

佛陀释迦牟尼最信赖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因病逝世,佛陀也有过悲叹:“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还曾想过我死后让舍利弗来做我的继任者呢……”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历练和磨难之后,到了佛陀80岁即将离世的时候,门下以阿难陀为首的,还没有大彻大悟的弟子们开始动摇,并且悲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佛陀一直坚持给他们这些尚不成熟的弟子讲课,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当他肠胃不好肚子疼的时候就躺着讲,一直孜孜不倦地教诲,直到最后的时刻。

“你们不要叹息。就像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一样,世间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衰老,逐渐走向死亡。你们也是一样,总会有衰老的时候。因此,你们不要浪费一点点时间,时刻都要精神抖擞,全力以赴。”

佛陀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死当作活生生的教材来激励自己的弟子们。当你听到他临死时最后的教诲时,你能感觉到你的心为之一振吗?

就是这样,佛陀释迦牟尼作为所有人的老师,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80岁。

佛陀的一生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介绍一下我们所知道的“佛教”和佛陀之间的关联。

佛陀去世后,有的弟子大喜:“终于从过于伟大的老师手中解放出来了,终于自由了。”看到这样的现象,长老级的摩诃迦叶决定要好好整顿一下团队。

于是,已经开悟的弟子们聚集到一起,首先确定了佛陀所制定的关于生存方式的“律”,并让负责人全部背诵下来。

然后,佛陀多年来所讲的“经”也由他的弟子阿难陀一一回想起来,和大家逐条确认。“老师是这么说的吧?”“嗯,确实是这么说过,没错。”最后也由负责人全部记录下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围绕这些曾经制定好的戒律,还是发生了一些争议。“太细的条文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佛陀自己在临死前不也说过有些小细节可以调整嘛。”“不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绝对不能改。”诸如此类,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


于是,释迦牟尼的团队最初开始分裂为革新派和保守派,并逐步演变成“大众部”(革新派)和“上座部”(保守派)。两大派别都非常推崇已经去世的佛陀并不断把佛陀神化,还形成了佛教教团。可以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文典籍也由各派根据自己一派的利益和见解被改写了。

之后,又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产生新的分裂和分支,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开始出现佛教的各种宗派。

尤其是革新派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在日本被称为“大乘佛教”的流派是在圣德太子的时代通过中国传到日本来的。从那以后,又不断融入了日本独特的自然观和宗教观,又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纵观整个地球,佛教真的是已经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笔者并不打算对其中的某一个流派给予赞赏。笔者认为佛教之所以能衍生出这么多的流派,也和佛陀的教诲所蕴藏的机智灵活的能量有关。我对此可以说深有感慨。


不懂佛学,很难对生命中一些重大问题做深刻思考。正如鲁迅所说:“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释迦牟尼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
 
在此,推荐《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如果说,市面上还有一部不是就佛学讲佛学,而是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出发,同时还满足有趣、严肃、有深度的佛学书,就是它了。

 
本书是从普通读者视角切入,用日常语言主讲,不仅一点都不枯燥,人人也都读得懂。
 
同时,本书就生活中常见问题,能用简单比喻和严谨逻辑,步步推导清晰的佛学答案,比如从为情所困推到“色即是空”,从恶人恶报推到“因果报应”,从贪污犯身败名裂推到“我执”……既解决了生活之惑,又理解了佛学智慧。
 
作者积累了深厚学识、个人体悟,即使您尚未迈入佛学大门,也能通过本书轻松厘清对于佛学的种种误解,了解博大精深的佛学智慧。对佛学有兴趣的读者,本书不容错过。
 
作者林欣浩,作品涉及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都要遵守简单的逻辑,希望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从《佛祖都说了些什么》豆瓣评分高达8.6分来看,他做到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异乡客Outsiders


▍延伸阅读

中国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误解也最深

不懂佛学,对中国的理解就是残缺的

为什么拜佛的人越来越多,懂佛教的人却越来越少?(视频)

“打假”佛教:看看佛教最初的样子

“活佛”,是一门大生意

你“信佛”的样子,真油腻!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故事,就是一部亚洲简史

阿城:觉悟

丝路大历史:一个僧人踢开的百年大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