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周有光 少数派悦读 2022-10-27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
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文:周有光  编:先知书店

真正的教育要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我自身不断思考的习惯和我所受的学校教育是有关系的。我那时的老师非常提倡兴趣,他们认为,如果对一样东西没有兴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好。

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教会学校,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很多。老师非常鼓励我们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我们怎样阅读。
 
大一时,我们每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会跟我们讲每天应该怎么看报。他说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新闻最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去查书。
 
后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看报,真的很有收获。以后我把这种方法用在读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上海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老师们始终执着地秉承一个信念:真理与自由密不可分。
 
他们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因为兴趣只能是自然产生的,是勉强不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丁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
 
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学得很快乐。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兴趣就这样慢慢产生了。
 
我们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认为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兴趣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外来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一定会对某事或某物产生兴趣。必然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成就事业。


那时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在于,学生有时间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间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现在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

小学、中学不能学得太多,要给孩子们时间玩。一个人有空余时间才会去思考


我们那时中学小学有许多很优秀的老师,他们会让人觉得很轻松。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吴山秀先生,他为开阔我们的视野,不断给我们讲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经常请名人来校讲演。那时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话文,介绍好的白话文章给我们看。
 
一定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压力越大不一定就学得越好,压力太大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我主张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必然会自由生长。
 
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最爱看福尔摩斯。他们从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认为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也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有作业。读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与我们现在的很不一样。

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时则没有,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完善人格的发展。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我们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了解理科,理科学生欣赏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的人格,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周有光所读大学的校徽上写着孔子的名言,强调思考的重要
 
比较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我们就知道培养人格的教育有多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教育是按计划来的,以培养专家为目标,出来就是很好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而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却很大。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现在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用陆登庭校长的话概括就是: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审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检验他们的设想,让他们能不断地了解他人,同时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今天,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用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这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反而还扼杀兴趣,让孩子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自己的思考。
 
很多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同样容易陷入一样的陷阱,他们忙忙碌碌只顾奔波赚钱,很少停下来真正思考一下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他们总以为一切甩手给老师,然后孩子按照要求完成所有作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在这样的重压教育下,一个人才可能就此磨灭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然而,这需要时间悉心培养。

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感受到思考的魅力。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孩子感受到乐趣而喜欢上这件事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获得。

为此,先知书店推荐这套《思考的魅力》。本书的作者,都是法国当代第一流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生活中从孩子最容易困惑的地方出发,用哲学家的方式,带着孩子思考世界,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答案,领略思考的魅力。

这套书一共20多个分册,涵盖责任、友情、尊重、善良、自由等等人生主题, 完整还原法国哲学教育的精髓所在。这样的学习方式正是国内所缺乏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倾力推荐!
 
当下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辨能力过于缺乏重视,所幸,我们还有好的教育启蒙书可以阅读并学习,培养孩子健全心智,改善亲子关系,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塑造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思考能力。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延伸阅读

“实为道玉,却甘做路石”:中国近四十年来最好的校长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给孩子的大师绘本,献给孩子的阅读盛宴

刘道玉谈教育:要爱一切生命,要爱不完美的孩子

风靡美国的亲子教育经典:“科学教养”三部曲

刘道玉: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傅国涌:什么是好的教育?

打开儿童的心灵之窗,找回成人被遗忘的时光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儿童看见故事,成人读懂人生

感恩孩子是父亲的美德,改善社会是父亲的天职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价值观来自父亲

许子东: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是“笨人的笨办法”

陈丹青:“大都会”是我的大学,现在还没从这里毕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