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学?有人说,大学是储存人类文明与知识的场所;也有人说,大学是理想主义者与精神高贵者的伊甸园;还有人说,大学是超越传统、探索未来的“理想实验室”。无论大学的精神被如何定义,一个国家的大学都不应该沦为知识的贩卖者,或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赚钱机器”。然而,当今的大学教育,在被誉为“四十年来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改革者——刘道玉看来,却充满了“钱”的味道:看一个人,就看他的谈吐、风度;看一个国家,就看他的大学。我记得有个台湾人到上海几所大学,这个台湾人他说,与其说是个大学,不如说是一个大公司,人人都在想钱,人人都在赚钱。就是一切向钱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这个精神已经丧失了,丧失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刘道玉对当今大学教育的现实,可以说是痛心疾首。而这又恰好反映出一个“理想主义者”与“务实主义者”的区别: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很多东西总认为不完美、不满意,想要改变它,追求事物最完美的状态;而现实派则认为现成的东西都是合理的。经济改革轰轰烈烈的80年代,刘道玉就在武汉大学开展了一系列锐意有效的教育改革:政治挂帅的年代,他率先废除政治辅导员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制;多次进京恳求,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摸索出学分制、双学位、转学制等一系列先进制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然而,就在武汉大学如日中天的1988年,刘道玉准备开始第二个五年规划时,一道撤职令突然传下来,他不得不离开武汉大学校长一职。“卸任”武大校长之后,刘道玉没有气馁,而是开始攀登第二座高峰——教育研究和演讲,并留下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演讲。在年岁渐长,视力衰退,耳朵“失灵”,身患书写痉挛症的艰难条件下,他出版了自传——《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这本书凝结了他大半辈子对教育的思考,在当今这个教育矛盾愈发激化的社会,读来更是振聋发聩。在书中,他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问题的思考,归结为十条意见,无一不指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病根所在。有人说,那是保存在书本里的改革火种。“人们肯定刘道玉,其实是肯定改革;怀念刘道玉,其实是呼唤改革。改革是没有‘任期’的。唯其如此,刘道玉才成为了‘永远的校长’。”中国有刘道玉,乃天下学子之幸;史书无刘道玉,乃世道人心之哀。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这本《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书中除了真实还原80年代的教育奇迹以及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汇集了刘道玉最近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与研究成果。书中最后一章,更是刘道玉未完成的改革设想的首次公开。因此,《其命维新》是89岁高龄的刘道玉迄今最看重的一本书。本书是以下四类读者的必读书:曾受益于刘道玉校长的“武大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家长和莘莘学子、关注中国改革前景者。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延伸阅读
“实为道玉,却甘做路石”:中国近四十年来最好的校长
刘道玉谈教育:要爱一切生命,要爱不完美的孩子
刘道玉: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警惕名校陷阱:一个人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许子东: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是“笨人的笨办法”
陈丹青:“大都会”是我的大学,现在还没从这里毕业
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傅国涌:什么是好的教育?
张五常:思维方式要比知识更重要
思想史看上去很火,但却折射当下人的思想虚无
何伟 | 当代中国无可替代的记录者
王小波:渴望有趣,这是我对生活主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