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昨日的世界”:一场审美的反叛

蒋勋 少数派悦读 2023-11-30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局部 | 鲁本斯

——“巴洛克”喜好繁复的装饰、金色的华丽、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追求强烈的律动感,善于营造堆砌之美。它既是一种国际风格的趋向,同时又是欧洲各地区民族美学自觉的开始:

  
▌背离文艺复兴精神的巴洛克

在16世纪,欧洲各地对教会产生了怀疑,认为原始的基督教清贫素朴的精神已被扭曲,以梵蒂冈为中心的教会大权在握,成为争逐权力与财富的利益集团,各地纷纷发生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
  
同时,民间的理性知识抬头。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学家对宇宙天体的研究,松动瓦解了教会“创世记”的神学系统。
  
新航线的发现,使冒险家以航行来证明地球是一球体,也带动了地理大发现。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
  
整个17世纪,旧有的教会势力,努力维护巩固自身的利益,发动反宗教改革;而另一方面,民间的理性思考与质疑的精神,开始建立新的美学思维方向。
  
多元价值在新旧交替冲突的年代同时存在,在建筑、雕刻、城市景观规划、绘画上发生了全面的质变。
  
这个贯穿17世纪,甚至延续到18世纪的欧洲美术运动被称为“巴洛克”。
  
但是,“巴洛克”这名称,通用于全欧洲,却在每一个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巴洛克形式。
  
“巴洛克”既是一种国际风格的趋向,同时又是欧洲各地区民族美学自觉的开始。讨论起来,也更应该注意到其间的同与不同。

▲《阿波罗和达芙妮》| 贝尔尼尼
 

▌意大利的巴洛克风与贝尔尼尼
  
各地的宗教改革,引发了梵蒂冈教会的不安。为了巩固教会的权威,意大利掀起了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建筑形式的改换,重新包装教堂,企图以华美亲切的视觉效果,吸引逐渐散去的信徒;希望形式的华美壮观,可以取代内在濒临没落的信仰,重新使大众回到教堂来。
  
重新回到教堂是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动机,因此巴洛克风格在普罗密尼这一类建筑师的身上,体现出重新改造教堂的野心。他们去除了传统教堂的阴暗沉重。他们利用穹顶的采光,使教堂更明亮,也更愉悦,使人觉得来到教堂不再是为了承担心灵上的罪苦的负担,而是追求精神飞扬的一种激情的喜悦。

▲巴洛克式建筑内景 | 图源:《巴洛克艺术》
  
走进巴洛克式的建筑,人们被众多的装饰符号吸引,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使原有教堂单一视觉的信仰焦点被分散,视点也随着空间不断的转换被更新,仿佛高潮迭起,体验着连续不断的惊讶与欣喜。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和贝尔尼尼设计的华盖

巴洛克把宗教激情与世俗对幸福的向往结合起来,在宗教高昂的情绪下包装着对现世权力与财富的追求,仿佛充满装饰音的咏叹调,使人情不自禁,也跟着陶醉赞美起来。

▲巴洛克式雕塑 | 图源:《巴洛克艺术》

意大利巴洛克最重要的代表者是贝尔尼尼。
  
他得天独厚,受到教皇的信赖,被委托以改建罗马的重任,长达六十年。他在教会的全力支持下修建了罗马的城市景观,包括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回廊——以列柱的形式,如一双手臂环抱,使原来冷峻崇高的教皇殿堂产生了与人接近的亲切感。

▲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 贝尔尼尼设计
  
他的作品遍布罗马大街小巷。著名的《四河喷泉》,以巨大的四件雕像,架构起象征人类文明的四条河流,成为与民众发生密切关系的景观艺术。

▲四河喷泉 | 贝尔尼尼  

今日的罗马,处处都是贝尔尼尼留下的作品。他是艺术家中的幸运者,得以在财力无缺的状况下,以优渥的经济条件,一一完成心中的理想。
  
他以自己的容貌塑造了《大卫》,对比于郁悒孤独的卡拉瓦乔悲剧挫败的个性,贝尔尼尼正是成功艺术家的另一种典型。

贝尔尼尼的美学充满了旋转和律动的夸张,以戏剧化的激情煽动人们的视觉和情绪。他在雕塑中创造的人体常常显现出一种纠缠或悸动,情绪被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世俗肉欲感官的释放,事实上已宣告了传统基督教禁欲思想的彻底终结,也预告了巴洛克运动在欧洲各个地区世俗力量的兴起。

▲《睡梦中的赫马佛洛狄忒斯》| 贝尔尼尼

  
▌王权兴起与鲁本斯的绘画
  
巴洛克运动在意大利梵蒂冈,配合着教会权力的巩固,大肆兴建教堂,改造城市景观,也以绘画和雕塑装饰着富丽堂皇的建筑空间。
  
巴洛克美学事实上是欧洲君王权力扩张的一种颂歌。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找到合理的解释,必须极尽所能以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来烘托颂扬君王的伟大。
  
鲁本斯是巴洛克时代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

▲《鲁本斯与家人》 | 鲁本斯
  
鲁本斯是今天比利时地方的人,但当时的比利时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受南方西班牙等强权国家的控制。鲁本斯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周旋于君王贵族之间,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的生平渲染出华丽伟大壮观的事迹。

▲《圣乔治斗恶龙》 | 鲁本斯

他以精致细腻的油画技巧创作出富裕华美的画面,连“基督下十字架”这一类宗教主题,原来应该充满悲怆苦难之情,也被鲁本斯处理成华美的效果。仿佛舞台上的表演,充满炫目的光,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被缓缓下放,肢体仿佛在舞蹈,只有外在形式的美,而不强调内在的悲痛。

▲《基督下十字架》 | 鲁本斯
  
鲁本斯的画,像一种君王的仪式排场。他为法国当时摄政的亨利四世皇后所画的一生画传,以巨大的画面,赞扬权力的至高无上,赞扬神对君王的祝福。

这一类为君王歌功与颂德的作品,使鲁本斯在欧洲的各国贵族间赢得巨大的名声。各地宫廷争相邀请,也使鲁本斯一生衣食无忧,出入于王侯将相巨宅豪邸,养尊处优;甚至有许多弟子、助理帮助他处理繁忙的业务。

他是欧洲美术史上事业最成功的典型。他的优雅贵气,为巴洛克运动创造了最华丽辉煌的一面,也为欧洲君王时代的宫廷艺术留下了不朽的典范。

▲《亨利四世收到玛丽·德·美第奇的肖像并决定迎娶她》| 鲁本斯


▌西班牙的巴洛克
  
西班牙在17世纪成为欧洲的强权国家。由于航海事业的发达,西班牙的海上舰队建立了霸权,控制了辽阔广大的殖民地。
  
当时西班牙的王权扩张在腓力二世、四世时代达于巅峰。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王权高涨时刻最具代表性的宫廷画家。
  
委拉斯开兹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留下许多以宫廷贵族为主题的肖像,这些国王、皇后、公主、王子的画像,不仅仅是要传神逼真,更重要的是要能以高超的技法修饰出贵族的非凡气质,传达出他们的尊贵仪容,使人们相信他们是“君权神授”的真命天子。

▲《英诺森十世》| 委拉斯开兹
  
作为宫廷御用画家,一生绘画的主题都受到了限制,但是委拉斯开兹也以不凡的毅力致力于研究贵族肖像的画法。他的几幅著名的公主像,以近似书写的技法描绘公主身上金银彩绣的衣裙的华丽,走近看时笔法随意自在,远看却一片锦绣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委拉斯开兹所画的宫廷贵族,骑在马上,手握权杖,意气风发;马的前蹄立起,飞扬腾达。这种君王肖像几乎是西方美术后来处理伟人肖像的典范。

▲《菲利普三世的马术肖像》| 委拉斯开兹
  
但是委拉斯开兹最著名的《宫娥》,却回避了巴洛克宫廷艺术的歌功颂德主题。他以极平实的手法,利用镜子反照的空间,一方面记录了自己正在为国王皇后画像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年幼的公主带着陪侍宫女忽然闯入画面的偶发事件。

在巨大的画幅中,委拉斯开兹利用多层次的空间,使视觉产生极丰富的效果。画家本人正在作画,他拿着调色盘和笔,国王、皇后、公主,都成为他的模特儿。画家意识到,在创作的世界自己才是真正的君王,他不再是服从于世俗权力的御用画家,他为创作者找到了独立自主的存在意义。

▲《宫娥》| 委拉斯开兹
  
《宫娥》是西方美术史上不朽的名作,它不断启发着后来的创作者。如20世纪的毕加索,在这张古典名作里能找到所有现代前卫创作的先进元素。

西班牙巴洛克的时代人才辈出,为绘画艺术的美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除了委拉斯开兹之外,有几位画家都具备特别沉静的平民素朴精神,仿佛对宫廷艺术过度的虚华产生了反感,他们受意大利卡拉瓦乔的启发,使艺术更贴近平民的生活现实。
  
西班牙在巴洛克时期留下了非凡的美术成就,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托马斯维拉纽瓦把他的衣服分给乞丐男孩》| 穆里罗

  
▌荷兰的巴洛克——伦勃朗与弗美尔
  
17世纪的荷兰,经过长时间西班牙殖民地的统治,最后在长达八十年的独立战争中获得成功,成为独立的国家。
  
荷兰经由宗教改革,去除了旧教烦琐的礼仪,摒除华丽的教堂装饰,减少偶像崇拜,使新教的礼拜堂恢复素朴的空间,回到基督教朴素的信仰本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兰的巴洛克不再以神与宗教作主题,他们更相信人自己的劳动力量。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伦勃朗
  
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三种类别崛起,替代了传统的宗教画或历史绘画,成为荷兰画派对西方美术最大的贡献。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画家,也是西方美术近三百年来影响力最深远的绘画大师。
  
伦勃朗把荷兰的巴洛克带向理性与市民主义的道路,发掘出人性更深沉的生命价值。

▲《夜巡》| 伦勃朗
  
伦勃朗最重要的名作《夜巡》,原是描绘阿姆斯特丹民兵队伍的行进,画幅巨大,人物众多,但伦勃朗打破了当时荷兰集体肖像画一字排开的呆板画法,使众多人物在画面中错落有致,构成极丰富的视觉景深。画面中央的考克队长,左手向前伸,以前缩法画成,使平面的绘画空间产生向前行进的纵深力量。
  
伦勃朗又擅长用光的明暗来体现空间层次。卡拉瓦乔创立的明暗对比法,被伦勃朗发展为更戏剧化的舞台灯光效果,营造出极神秘多变的气氛。

▲《 预言者安娜(伦勃朗的母亲)》| 伦勃朗  
  
有些隐藏在背后的人物,由于特别的光线处理,仿佛被舞台上的光照亮,忽然变成了主题。
  
伦勃朗压暗背景,再逐渐使画面一点一点亮起来,他所创造的绘画技法,三百多年来成为西方油画的经典。
  
伦勃朗的巴洛克绝没有宗教与宫廷的虚华,却是以最厚实的方法刻画人生的现象,在凝练的冷静中内蕴着饱满的热情。从绝对准确的写实技巧发展到丰富的淋漓酣畅,他使绘画被革新,被颠覆,也使绘画变成他悲剧生命最后的救赎。

▲《 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 伦勃朗  
  
巴洛克事实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伦勃朗与弗美尔,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提供了不同方向的美学思考;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与荷兰的巴洛克也随着各自特殊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美学风格。巴洛克是一个大的主流方向,却不影响各地方文化独特的、自我形成的风格。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弗美尔

 
▌法国的巴洛克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他执政的时代也是“君权神授”思想达到巅峰的时代。
  
路易十四修建了凡尔赛宫,以极尽人工经营的方式规划园林。每一棵树、每一株花草都经过人工修剪,符合设计者绝对几何装饰的规则,也使巴洛克刻意营造的美学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园林景观艺术。

17世纪巴洛克时代出现了卓越的平民精神画家拉图尔。

拉图尔以极写实的笔法描写庶民生活,描写平民百姓谐谑的争吵、赌博、欺诈或偷窃。他以略带嘲讽的眼光观看人性小小的诡诈、小奸小坏的欺骗,或动手扒窃他人财物,或在牌局中作弊,以冷静写实的笔法处理,却凸显出人物伪装的表情,充满戏剧性,也使观赏者会心一笑。

▲《方片A的作弊者》| 拉图尔
  
拉图尔在技法上受卡拉瓦乔影响,着重明暗对比,但笔法上更冷静平和,似乎北方画派的客观写实基础给他更多启发。

▲《抹大拉的玛丽亚》| 拉图尔
  
在法国宫廷主流的巴洛克运动一味模仿意大利传统的同时,拉图尔以本土的民间经验入画,为法国的绘画美学开启了一条新路。而像勒南对贫困民间生活的写实,以实际的农民生活入画,不做丝毫的虚饰夸张,是法国巴洛克时代受北方美学影响的优秀范例。

▲《铁匠铺》| 勒南


巴洛克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巴洛克艺术复杂、奢侈、浮夸,且富有激情,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传达了对新教分裂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批判。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奢华的骨子里是自由和浪漫,其恢弘富丽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让无数人惊叹,长久以来甚至成为普罗大众心中欧洲古典艺术的代名词。


认识艺术,不能不认识巴洛克。若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巴洛克艺术,先知书店鼎力推荐罗尔夫·托曼《巴洛克艺术》,这是国内解析巴洛克艺术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尽、最重磅的一套艺术大书,值得艺术爱好者永久珍藏。



◎艺术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这部重达12斤的超大开本(288mm*398mm)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巴洛克艺术详尽地介绍给每一位艺术爱好者。作者用漫谈式的笔法勾勒了巴洛克艺术的全貌,娓娓道来,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呈现了其文化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政治与文化,宗教仪规与世俗生活,向人们完整呈现了巴洛克时代的盛世景象。



◎激情浪漫的人间剧场


《巴洛克艺术》这部怀着满腔热情的艺术大书,以其严谨的拍摄态度,采用极其复杂先进的数码拍摄技术,最大限度展现了艺术品的原貌,迅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激情浪漫的人间剧场。



◎人性的欲求与神性的光芒


书中近700幅精美图片,详尽的艺术文化史梳理,以未有的规模,全面系统地呈现出巴洛克时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带领读者游历巴洛克艺术世界,探知那宗教激情与尘世享乐、技术理性与迷狂感官的谐和之境,并解读那华丽不可方物的奢华风格背后,人性的欲求与神性的光芒。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巴洛克艺术》带你走进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艺术世界,打开心灵的枷锁,感受自由的气息......


本书印刷精美,皆为重量级纯手工精装,最大程度地使所有艺术品的细节纤毫毕现,进口选材全彩精印,满足艺术爱好者深层次的审美需要。这使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长期珍藏价值,更成为彰显艺术眼光和品味的绝佳礼品。希望身在这个资讯爆炸时代的艺术爱好者,能借由收藏《巴洛克艺术》体会到网络页面上无法获得的视觉冲击,感受到真正的艺术之美。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悦网美文日赏。作者:蒋勋。


▍延伸阅读

西方古典艺术巡礼:以艺术之美,开启自由之心

艺术不仅是审美,也可以安抚心灵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世间再无蔡元培

司徒雷登:与其说我是美国人,不如说我是中国人

售罄即绝版:索尔仁尼琴《红轮》,全网最全中文版

陈丹青:艳遇与我擦肩而过

加缪:一个人没有希望,心境就不会得到安宁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历史的轮回:食人族怒斥“你们欧洲人真野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