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表达

▲1957年,为了写《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和胡适(坐者)在纽约东城的小馆子吃了60多顿饭。


《胡适口述自传》对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知识人来说,引起的震撼是巨大的。一是胡适并不是像过去所批判的那样仅是糟粕,胡适的温情、柔和,不偏执,善说理,在那时赢得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群。另一方面,《胡适口述自传》带给中国历史学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天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表达,人物传记还可以这样去写。

对于我来说,这部口述自传,厘清了胡适毕生的事功与思想,让我对胡适思想的理解更深入、更便捷。从这部自传,尤其是唐先生喧宾夺主式的大量注释,风趣、幽默,不失庄重,又显得极为亲切,仿佛胡夫子就在我们面前聊天。胡适经历中的许多疑案,诸如博士学位问题、女朋友问题,唐先生也都举重若轻地提起放下,成为那时知识人茶余饭后的话头之一。

胡适之是现代中国了不起的大学者,但是如果没有他这个晚年门生唐德刚为他写的口述自传,没有唐先生的《胡适杂忆》,胡适可能就像朱熹、王阳明那样的理学家或道学家,可敬而不可爱。有了唐德刚的描述,胡适之既可敬又可爱,民国人爱说“我的朋友胡适之”,也就在这里找到了例证。

周策纵先生在为唐德刚《胡适杂忆》写序时说,“唐德刚教授在这里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读了德刚的胡适,你也可以和他(胡适)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也在胡适里找得到唐德刚。”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只有唐德刚能在他的历史著作中将活的史料信手拈来,将往事写得鲜活生动。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他的写作注重历史细节,不为尊者讳,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他笔下往往鲜活立体。他笔调轻松,嬉笑怒骂,像讲故事一样地抖出史料,可读性极强。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史作。他的“历史三峡”论,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余英时悼念其师钱穆,称其“一生为故国招魂”。唐德刚对故国的情感,也许不比钱穆激切,但也可为“历史”招一招魂。

唐德刚性格幽默,谈吐诙谐。他的史学著作明白如话,别人学不来,也学不会。捧读唐德刚的书,看他以圆通的智慧、亲切的口吻、充满人情味的文字,评点古今,知人论世,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当下,唐德刚书写的很多内容仍处于“禁区”,出版不易,而且很多作品一度绝版断货,一次性集齐实属不易。

张鸣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唐德刚先生作品集(多次断货,所剩无几):


▍延伸阅读

“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断货多年,少量库存|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林豆豆问林总:朝鲜战争到底谁赢了?后者答:斯大林

陈丹青: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和秦晖同一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你老舅

法家:愚蠢的智慧

“黄犬之叹”:传统文人的终极宿命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尼采:没有自我意识觉醒,人就会自愿沦为奴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