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生命的支点有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姊妹、我的朋友、我的爱人,还有路边擦肩而过的路人,就像我前面所提阿姆斯特丹机场那些对我叫“法兰克福”的北非人,他们也可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倚靠这些支点活着,或重或轻——我说或重或轻是指你不能把所有力量压在一个支点上,你自己会受不了,对方也会受不了。我们常听到:“我在这个世界上只爱你一个人”,这是一句美丽的话,也是一句可怕的话。我现在很怕听到这句话,我想到的是:多么可怕!我要负担这么大的责任,他好像二十四小时要盯着我,我不能再有其他生活了。这样的爱在年少时期,或许可以存在,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爱情还有很多狂妄的想象,可是当你成熟之后,就会知道这种爱是危险的,是会压碎一个人的,当三千宠爱只集于一身的时候,最后一定是个巨大的悲剧。我宁愿爱是可以平均分摊的,爱我的人,他同时也有亲情的爱、友情的爱、同事的爱,以及在生活当中还有其他能吸引他的爱的事物,我会很感谢这些人、这些事帮我分摊了他的爱,没有全部压在我身上,让我喘不过气来。同样的,我的爱也有很多的支点,不会只放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些分摊的爱,并不会减损爱情的纯度,反而是一种增加。因为爱是一种巨大的牵连。就像佛家说的“因缘”,同船过河都要五百年修来,那是何等的爱,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擦身而过的人,怎能没有爱呢?用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待爱情,我想,就可以避免一厢情愿的偏执,要求爱就只能是一个人,就是那个人。
但这样的领悟是需要很长久时间的学习,大概要经历很多次“我一定过不了”的难关之后,才会开始明白,爱应该是要放大、扩大,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爱的形式,比如说我的学生里有一个女孩子,她漂亮、善良,大方,又没有结婚,像这样的女孩当然就有很多追求者,所以她的男友永远处在不安的状态中,好像自己的地位随时会被一个更优秀的男生取代。虽然这个女孩子很爱他,也常安慰他,但是这个男孩还是常来找我,告诉我他真的很担心。我就问他,那么你愿不愿意选择去爱另一种女孩?她可能很笨、很丑、很怪,都没有人爱她,你就完全不需要担心了。他说:“不要。”我想这就是我们常会遇到的爱的难题,当你给自己这样的选择题时,你就能做出判断了。当然,我用美丑举例为爱情的条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也没存绝对的丑。一个被人认为“很笨、很丑、很怪”的人,一定也有他美丽的地方,他自己要去发现,并且让别人发现,如果自已都没有办法发现,把优点都放弃了,糟蹋了,糟蹋到最后没有人去爱他时,那是他自已的问题。所以我会说,爱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尤其是年龄越长时。你在二十岁以前可以倚靠上天给予的青春、健康、年轻,这些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天给予的。而当你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以后,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这就要靠智慧。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年纪越长越有魅力,甚至有一个女性朋友到六十岁了,还是被宠爱着。所以绝对不要认为人的生命就是逐渐走向衰老,爱的机会也会逐渐减少,相反的,爱和智慧是随年龄一起在滋长的,爱也会因为智慧越来越饱满。
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爱情和婚姻又有什么关系?爱情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爱情更多的是甜蜜还是负担?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
在我们的整个生命里,亲密关系也许是决定我们生命质量最直接的要素。分享一段视频,供参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387e5pqnd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依恋。在亲密关系中,有四种依恋类型:1.安全型,既投入亲密关系,又乐观独立;2.痴迷型,过分依赖他人赞许回应,担心关系破裂;3.疏离型,漠视亲密关系;4.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任感情而极力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
破解亲密关系的困境,也没那么难。亲密关系可以学习之,提升之,关键要找对老司机。市面上讨论亲密关系的书籍不少,很多说得口吐莲花,头头是道,只不过是“擅长编织美丽的图案”。听着一时爽,基本不靠谱。
为此少数派悦读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勒和珀尔曼合著的《亲密关系》。本书整合了多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每一句话都有来历。但写得通俗易懂,充满感情。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择偶、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超越了我们中国两千年来在关系这个问题上的分析和判断.这本书被很多书友像追剧一样追,如今已经出到第6版了。豆瓣评分9.4以上。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本文摘自蒋勋《生活十讲》
▍延伸阅读
弗洛姆:爱是一项能力,而非一种天赋
别让最亲密的关系,成为最遥远的距离
“全盘西化”的日本,为何一点不感到羞耻?
与俄罗斯作家相比,我们少什么?
吴敬琏痛批:国家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金观涛:如何走出“后真相时代”?
82年前,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自由、权利与良知:三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与偏颇的争论相比,展现历史的全貌更为重要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