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德勒|自卑的本质

阿德勒 少数派悦读
2024-08-15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了: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付,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是他表现的就是自卑情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与泪水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压力,所以往往会产生朝向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不是针对解决问题的。


因此,朝向优越感的举动只会朝向生命中无用的一面,而真正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或推到一边。这个人就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奋力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僵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


在恐惧症状的病例中,很清楚地就能看到这种态度。这种病症表现了这样的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呆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充满各种危险,我得防着点。”如果总是抱有这种态度,这个人就会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或者呆在床上不下来。


在困难面前,最彻底的退缩方式就是自杀。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这个人通过自杀放弃一切,并表达了自己相信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我们如果认识到自杀往往是一种谴责或报复行为,就能理解在自杀中也有对优越感的争取。自杀者总是把自己的原因归咎于他人,仿佛在说:“我是世界上最脆弱最敏感的人,你却这么残忍地对我。”

在某种程度上,神经症患者总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他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压挤到一块,把自己局限在自感能控制的环境中,并不遗余力地与生活中的现实保持距离。这样,他给自己修筑了一间狭窄的小屋,对自然界不闻不问,关上门度此一生。至于是以刚还是以柔来进行控制,这就要视其教养而定:他会选择他所发现的最为奏效的工具来实现其目标。有时候,如果他对一种方法不满意,他会尝试另一种,但不管怎样,目标还是如一——不通过努力改善处境而获得优越感。


例如,一个沮丧的小孩发现眼泪是能使自己随心所欲的最佳途径,他会变成爱哭的娃娃。爱哭的娃娃又会直接变成忧郁的成人。泪水和抱怨——我称其为“水的力量”——是中断合作奴役他人的极为有效的武器。就像那些害羞、拘谨、有罪恶感的人一样,在爱哭娃娃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自卑情结。


这种人总是毫不迟疑地承认自己十分脆弱,无力照料自己。他们总想隐藏自己所念念不忘的超越他人的目标,隐藏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要高人一等的愿望。相反,一个爱吹牛的小孩,一见之下,似乎有一种优越情结。但如果我们研究他的行为而非言语,很快便能发现他所不愿承认的自卑感。



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习点心理学知识非常必要,然而专业心理学读物,往往充斥着晦涩专业词汇,使大众读者望而生畏,心理学普及这块阵地,最终被伪心理学家和各种江湖术士所攫取,致使伪心理学书籍泛滥成灾。这种糟糕的现状,影响我们理解人性之余,更可能加剧人与人之间信任与理解的鸿沟。

因此,一套通俗易懂、全面系统覆盖心理学基本常识,能够为心理学“正本清源”的现代科学心理学著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先知书店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本套书有四个值得收藏的理由:

三书均从科学的视角出发,驳斥了伪心理学研究及诸多大众认知误区。《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直接以科学研究案例为主题;《这才是心理学》的写作动机就是为了揭穿伪心理学的面孔——其副标题为“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生活》则在开篇写道:“本书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斗争。”

三书各具特色,从“全、高、精”三个维度构建了我们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心理学与生活》覆盖“全”,这部“大块头”巨著包含2000余条参考文献,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几乎所有概念、定义、理论、分支领域均做了全面介绍。《这才是心理学》立意“高”,它以“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的科学高度重新审视了现代心理学,剔除伪科学、为心理学正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关注“精”,它以一个个具体、精密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现代心理学史。

专业权威之余,三书均是教科书级别的通识著作,专为学生及大众读者设计。三书作者均为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三书的撰写也直面心理学教育与普及议题。《心理学与生活》已成为美国经典教科书,中国教育界也有以此书作为教科书的例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构思于作者30多年的心理学教学经验,并试图用本书作为链接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的桥梁(作者罗杰·霍克语)。《这才是心理学》的作者有感于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及大众、媒体)对心理学的错误认知,因此写作了这本面向“心理学初学者及大众媒体”的心理学“纠误”著作。

三书均由美国顶级心理学家撰写,自上世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已成为世界心理学领域的权威经典。其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已出至第7版,《这才是心理学》修订至第11版,《心理学与生活》一书更是历经半个多世纪、修订19版之多。这三本著作均体现了其“经典不衰”的魅力。

任何一个学科知识的获取都要符合科学的方法,这三本著作无疑是引导我们科学、正确认知现代心理学的典范之作。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阅读“心理学通识三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才是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阿德勒:观念决定人生

心理学:“认识自己”的第一科学,却遭遇五大误解

张鸣:高级的无耻,是读书人的专利

王 笛:此书中文版的坎坷,在我的出版经验中属仅见

诺贝尔文学奖,对残雪可能没那么重要

幸好,1980年代中国引进了《1984》

杨小凯诞辰75周年 | 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他的贡献已不能是否获得诺奖来衡量

人为什么容易轻信而又偏执?

乔布斯逝世12周年 | 乔布斯的死亡真相: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

休谟|论人类观念的起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