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P群内经验分享 | 春天的自然教育
春天的自然养育
作者:吴述铃老师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葛埠口黑羊山星火幼儿园
亲爱的中致家人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一起聊教育、共学习、共成长的时间。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春天的自然教育,我认为在自然养育这个话题上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我认为我们的学前教育应该做到这样:
第一,去小学化;
第二,全人教育;
第三,亲近自然。
这三个重点紧密结合而非相互孤立。首先,去小学化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去小学化之后要做的恰恰是全人教育和亲近自然;此外,既然是全人教育,那就不能仅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要亲近自然,全面发展;最后,做到亲近自然便是做到了去小学化。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
在这之中,自然教育十分重要,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去小学化的重要路径。因此,我单独将自然教育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用自然教育来诠释我心目中学前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全人教育。
首先,什么是自然教育?
平时,我们总是说大自然就是大课堂、活教材,只要抓住机会,让孩子走进自然、融入社会,就是最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当下正值春天,尽管与往年相比有很多特殊之处,但我们仍然可以适时抓住机会,做好春天的自然教育。
谈起春天,谈起学前教育,总让我想起清代高鼎的那首《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总是细细地品味这首诗,在我看来诗人通过短短几行字道出了这样两层含义:
第一,春天里自然风景的美好;
第二,孩子们学习与游玩的关系是相互结合,松弛有度。
我认为,作者在此处指代的学童应至少处于上小学的年龄段。那么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春天除了读书更多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满足儿童在自然中生活中的感官学习,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收获成长经验。这种学习、生活方式最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春光正盛,莫负韶华,我们幼师应做的不仅仅是允许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更要积极引领孩子亲近大自然,让孩子零距离地拥抱大自然。
注意:我认为此处的游玩,并不是疯玩、傻玩,也不是追求多高的档次;而是健康、快乐地玩。为此,我们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则,有适时引领的课程,让孩子获取快乐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将此称为自然养育的原因。
其次,根据自然教育的特点、不同侧重和层次,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观察和认知。让我们的孩子全身心走进大自然,用身体感官去接触大自然,这是最基础的一点。
第二,自然笔记、观察记录,主要以绘画为主。孩子们在绘画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再次实现孩子与自然之间更深入的交流。
第三,自然艺术,以绘画、美工为主。孩子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往往会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学会欣赏,并主动用自己的认知形式去表现、创造大自然的美,这将会成为孩子个人独一无二的体验。
第四,自然游戏与活动,这一般会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每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在游戏中实现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孩子们乐在自然,以自然为乐。
第五,自然科学与自然社会。孩子们在自然中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还可以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据此,孩子们能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将科学知识与自然体验有机结合、深度统一。我们期待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能够真正达到“天人合一”。
第六,与节日有关的自然教育活动。我们常说,文化是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后续支持。我们要做的教育必是有文化、有灵魂的。通过在自然中了解古老的节气与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孩子们能够领悟到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更能体会到自古传承下来的,对万物和谐共生的期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六个阶段,而是一个整体中融会贯通、各有侧重的六个部分。因此,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不必要将其划分得过于细致、明显,要学会适当地调整、融合。
此外,在多年实践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我通过长期观察,了解到了孩子们在接受新的知识时的一个过程,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感官刺激,孩子们通过视、听、嗅、味、触等直接的身体接触感知大自然。
第二,知觉形成,孩子们通过感官刺激初步形成浅显的认识。
第三,感觉的产生,也就是在知觉形成后产生的主观感受,或者说孩子不断获取的实践经验。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特点主要有:
多感官参与,而非知识的直接灌输;
亲自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
获取实践经验,而非知识和技能;
第四,外在活动引发内在活动,这与上一个阶段能够形成彼此刺激、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五,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而非填鸭式教学。
第六,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规律。
接下来,我会通过我们曾经开展的自然教育课程来进行举例说明,以印证孩子们在自然教育中的学习特点。
No.1
自然观察和认知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来了,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们提问,引导孩子们讨论从冬天到春天感觉上的变化,例如身体的感受、衣着的变化等,借以引导孩子们形成触觉上的感官刺激。吹面不寒杨柳风,孩子可能就会说“我感觉越来越暖”,“我要脱下厚厚的棉衣,换上薄薄的衣服”“吹到脸上的风一点都不凉”等等。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草地、路边等地方,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自然的变化,引领孩子们仔细、认真地观察。例如,孩子们观察草的过程中会发现,枯黄了一整个冬天的小草到了春天会渐渐长出来星星点点的绿色嫩芽。这个时候,孩子往往立刻会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描述的“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并形成深刻的认知。上图中,孩子们在观察到路边的小野花时,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这是他们对于发现生命的欣喜。
此外,随着桃花、油菜花等都纷纷绽放,我们还会带着孩子去观察各式各样的花卉,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相类似地,我们还会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比如冬天的落叶树和常青树有什么不同?哪种树会最先长出来叶子?哪种树先开花?我们还会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聆听小鸟的啁啾声、小溪的流水声。于是,感官刺激便从视觉过渡到了听觉。那么触觉呢?我们会带着孩子去观察麦苗。冬去春来,麦苗呈现出不同的生长态势,惊蛰前后,孩子们还能看到土里冒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小虫子。
最后,随着春暖花开,农耕活动也渐渐开始了。为什么要浇水、施肥、播种?我们会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并告知孩子们播种的大致时间,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下,可以开展丰富的农业活动。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是通过感官进行,能够获得的就是感觉上的材料,进而加工成对春天的感受。春天是姹紫嫣红的,是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是温暖宜人的……然后,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鸟语花香,他们就会认识到各种生命现象,感受大自然中处处散发的蓬勃生命力。陶醉于丰富的大自然中,孩子们便会建立起这样一种思想:重新建立自己与大自然中各个小伙伴的关系。这样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能认识到大自然的威力,进而形成一种与大自然融洽、和谐相处的认知。
No.2
自然笔记、自然观察
孩子们可以在春天观察到各种自然生命现象,例如小草、小花、果树发芽、长叶子等,其中也包括对小麦生长过程的持续性观察,以及幼儿园一年四季都有的绿植种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要求孩子们进行绘画、记录,但并非要孩子们的画面具有艺术感,而是要求孩子们只要如实记录即可,这就是孩子们对自己的心声和自然现象的记录和表达,实现孩子们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形成这些感知:
第一,生命的独特性。每一种生命,它都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孩子们其实有很多的为什么,当他们了解以后,就会明白原来各种生命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内在规律,各种生命的展开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们能够借此学会敬畏自然规律。
第二,人类面对自然时,应通过调整人自身的行为来顺应自然的整个体系。我们要敬畏自然,不可冒犯,也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共生共荣。
No.3
自然艺术
春天是美的,因此春天的自然养育必然少不了对美的事物的艺术创造。孩子们走入自然,观察春天的各种现象,抓住其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方式把春天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发现、欣赏、表现大自然的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例如,最下面这幅画是孩子在捡榆钱儿,捡花瓣儿,捡顺着风吹落的叶子其实都是一样的。然后,孩子们用这些大自然中寻找到的素材就可以创作出样式丰富的小艺术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孩子的作品都是具有艺术性的。梵高曾说过,我们可以用一天、两天去学习伟人的话,但是我们却要用一辈子来读懂孩子的话。因为孩子的话天马行空,充满了想象力。
此外,孩子们的创作不仅是艺术的,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上图是一个孩子的创作,他说他要做一个“挖掘机”来栽树(尽管挖掘机实际上不能栽树),因为人栽得太慢、太辛苦。我听完以后特别感动。
上面这幅画,其实是一个孩子利用春日里比较常见的柳絮完成的。
无论孩子们的作品内容是什么,好不好看,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心声的表达。例如,上面的作品是一个孩子用杨树掉下来的“毛毛虫”完成的小火箭。孩子说,绘本书里“伟大的一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想像阿姆斯特朗一样飞入太空,登上其他的星球,探索未知。
我们在孩子画画时,从来不提供范本以供模仿,而是提供实物让孩子进行写生。像上图就是孩子拿着铅笔在画自己种下的小绿植。其实,这里可以说明,自然艺术侧重的并非“艺术”,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对自然的观察。
No.4
自然游戏和活动
大家知道,春天里的麦子在浇灌返青水之前是不怕踩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带着孩子在麦地里游玩,负责麦田生长的农民伯伯、婶婶们也是不在意的,甚至需要孩子们去地里玩耍,以避免小麦长得过旺。孩子们有时在麦地里踢足球。孩子们在麦地里玩得开心,农民伯伯婶婶们也看得开心。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非常喜欢在麦田里放风筝、打滚儿、踢足球,或者在田间小路上赛跑,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和小兔子赛跑。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王欣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链接:我不想在未来,才明白小鸟的绝望),以公益宣传的形式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小鸟,不要让未来的大人、孩子们只能从电视上听到小鸟的叫声。于是,我们就组织孩子们一起去给小鸟送食物和水源。孩子和小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更加用心,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就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文章链接:老师,让我们去保护小鸟吧!)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做这些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感受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
No.5
自然科学与社会活动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柳枝,截自我们幼儿园门前的一颗柳树,起因是树的长势太高,电工师傅就帮我们截下来了。借此,我们就做了以下这样一个教育:首先,将柳枝放在不同的生长环境里面,让孩子观察不同情境下生命现象的不同。例如,单独置于空气里,既没有水也没有养分,树苗可能就会枯死;而插在土里和放在水里的树苗又会展现不同的生命迹象,此时还可以和种在土地里的大树进行比较,让孩子能够直观地看出扎根在土地中的大树拥有最完美、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此时,简单的一个观察树苗的活动就会成为生态环境教育、自然科学教育。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讲很多道理:例如人和小树苗是一样的,要想健康、茁壮成长,就必须摄取充足的养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要好好吃饭,好好喝水;又例如要想维持生命现象我们的环境水食物土地不能被污染,不能被破坏。等等等等,以及维持生命现象良好状态。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孩子得到了很多很多。
此外,一年四季中我们还会组织孩子和家长一起种植小绿植。孩子们在家里找个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就能和家长一起完成,不管是种一棵普通的小草还是种一株有观赏性、实用性的植物都可以,期间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自然养育意识,又能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
此外,关于自然社会这一点我们也展开了很多活动。在像清明踏青、外出春游等等的自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除获得对前述对大自然的感知以外,还学会许多生活中的道理,例如孩子们全员出行是要手牵着手,要遵守规则;要学会合作、互助、友爱;遇到事情,要学会协商;旅程中要走好几里地,要学会坚持。此外还有沟通方法、安全规则等等……经历过这一次次的外出以后,孩子得到了生活经验的直接积累。
我们一般也会征集家长和志愿者参加,他们就骑车跟在后面,以防有哪个孩子走不动了可以让他们上车,当然,是在必须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看着孩子其实还能坚持,只是撒娇不想走了,我们也会适当地劝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地鼓励,鼓励他坚持到底。到了孩子休息的时候,可以喝水,吃一些提前带好的水果和小食品,我们鼓励孩子用餐完毕后自行去收集垃圾,不给自然添负担。这一切行动,都经过我们外出前的详细规划,包括外出游玩的目的地,如何组织,遇到事情该怎么办等问题,都记录在详细的活动预案中。
No.6
与自然有关的自然教育
一年四季中其实有很多节日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契机。例如,在清明节时,我们提前购买了小树苗儿,组织孩子们一起去种树。为了实现分工合作,老师们会提前进行分班、分组,给每位小朋友分配不同的任务,有的标记水坑,有的扶住树苗,有的排水,有的浇水。在这过程中,老师们会记录不同小组、不同班级种下的小树苗的数量和位置,间隔一段时间便会带着孩子前去观察,悉心呵护孩子们亲手种下的小树。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发现生命在蓬勃生长时的那种惊喜和感动。
此外,清明节时,我们还会组织一个全员踏春的活动,让孩子们对清明节气里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因为,清明虽然处在柳绿花红、春意黯然的时候,却也极易发生气候变化,这个时候我们便会提醒孩子们回顾杜牧的《清明》,孩子们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清明节时的外出不仅是一次自然教育,还是一次生命教育。通过活动,我们会教导孩子们对于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了解生命的意义,敬重生命的价值。
最后,再次强调自然教育的这六个方面并非划分有独立、清晰的界限,它们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同时,自然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春季,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不同景色有不同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时辰,抓住契机,带领孩子走进自然,我们就能做最适合儿童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自己、对国家负责,对现在、对未来负责的,有担当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古语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的和谐,是人类都能生存下去的重要基础,使孩子们能够在自然中自由地去释放自己的天性、培养良好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让孩子们像小树一样在春光中茁壮成长。
作者 | 吴述铃老师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葛埠口黑羊山星火幼儿园
审核 | Cindy
编辑 | 杨安妮
文字和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往期回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路口东里198号致诚公益楼
电话:010-83802213
邮箱:zzertongguanai@163.com
网站:zhongzhiertongguana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