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身 | 在不同空间和系统中展示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王友身|外交公寓|2016 - 2018|
画册、文件、书柜、快递等 | 尺寸可变
摄影 | 王玥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系列访谈之
有关王友身个展
王友身 & 空间学术小组
时 间:2018 年 11月 25 日
地 点:外交公寓 12 号空间
你的展览方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而且逻辑性非常强,一环紧扣一环,全过程中都是你独立完成的吗?策展人没有介入么?
王友身:没 有,我之前跟他们沟通过。在 2016年 6月初,彭晓阳、戢大卫、郭小力一起去我的工作室谈我展览项目,当时我有三个方案,《外交公寓》是最难、最累的方案,也是基于我对王鲁炎展览的回应。我要 考虑上一个展览是什么样的,我才做这个项目,我特别想链接空间语境和展览上下文,我很注意在某一个空间展览的上下文,是因为有这个展览才有下一个展览,这 是空间展览自身的逻辑,因为王鲁炎有这个展览了,我就特别有话要说,才有了《外交公寓》这个项目,是我有了这样一个很本能的一个反应,如果说没有他的展 览,不会有我的这个方案。
王友身|外交公寓|个展
2016年8月30日 — 11月6日
外交公寓12号空间资料图片
你是按照语境的两个场域去思考的。一个是空间的语境,一个是展览上下文的语境,针对性思考。
王友身:对。 按照常态,我的另外两个方案是惯性思考方式,当然也可以在这里呈现,也很好,但是跟王鲁炎没关系、跟张伟没关系、跟冯国东没关系,所以到我这儿就特别想强 化这个展览关系,使空间展览成为一个体系,是因为艺术家的展览不断的延展、不断的产生关系。今年是12个艺术家了,等到了24个艺术家的时候空间展览体系 就会特别强大,建立自身的展览逻辑和方法论。另外,我没有布展时间,我从一进入就已经开始,空间给我15天布展时间,我从布展就算展览开始了,到撤展时间 才算是作品的结束;此外,我每次来外交公寓,都会经过旁边的国际邮局,到今天这儿一直都有我的痕迹,在1980年代、1990 年代初的时候,当时通讯不发达,我们都要到这儿来,到这个邮局来发国际邮件和打国际电话,所谓与外交流,恰好属外交公寓的外交概念,外交严格的来说是交 流,那我就用这个邮局,和当下最日常最平民化的物流模式——快递方式展示,当时的国家邮政局是一种权威和垄断属性,到今天的物流快递是市场和个体间交互, 从而我有了这个物流方法论。
王友身|外交公寓|物流日记
选自【王友身|外交公寓】画册
也就是说你在“12号空间”所实现的这个项目,跟你以往的展览经验和创作经验来说,是一次超验,可以这么说么?
王友身:可
以,因为确实是没有过,不可能有,我也不会想。假如另外一个空间或机构要展《外交公寓》,相关语境和方法论上是不具备的,因为没有这个国际邮局、没有我
30
年来的痕迹、也没有空间展览的上下文。因为我个人的工作方法是先要考察展览现场的,我会看看那个空间,然后做些案头工作,是有关这个空间,这个地区,有关
与我的方方面面。
你的作品观念是很强的,同时以何种方式呈现,这方面你做的非常强,你这么认为吗?
王友身:当 然,我要考虑当今“物联网”如何转换和呈现我和外交公寓的线索、历史和社会语境、艺术系统问题,包括个体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另外,在我前面的王鲁 炎、张伟、冯国东展览是在“12号空间”里完成的,而我开始就想打穿这个物理空间,不仅仅在这130 平方米的居室里展览。
王友身|外交公寓|2016
选自【王友身|外交公寓】画册
你这个作品是最大的。
王友身:对, 我是最大的。第一,这个空间是其中一个展示部分,我把展览空间还原为公寓属性的日常起居空间,是把我的“家”快递成这个“家”。重要的是我的展览空间是在 这个城市或其他城市里,我每天快递的作品是在不同空间和现场中不断地被打包、拆开、检查、展示过程,它是一个体验式的展览。我在80天的每天晚上通过各个 物流公司官网追踪和查验作品,确实有许多不同空间、不同系统、不同属性的人在看,所谓我的展览观众在哪里,早就远离这个空间了。第二,我开始就跟彭晓阳 谈,我要制作九期空间微信公众号,我要在网上同时来做这个展览,一个是实体空间,一个是虚拟空间,最后还要出本画册,这些都是我的项目展示,只是不同平台 和媒介而已,它同时在不同系统内检查、观看和展示。
王友身|外交公寓|微信公众号
选自【王友身|外交公寓】画册
另外,你在这个空间所实现的个人项目,可能是你耗费精力最大的一次,虽然这个空间可能是最小的,但你的投入却是比过往展览经历里都要大,但是你的个人项目来现场看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是寓所的一个交流模式,你在意你的作品不被很多人看到吗?
王友身:我一直觉得这个公寓也好,我的现场“家居”展示也好,它的属性就是私密性,是我自己的家,一个私人空间。我要邀请人,我邀请的人或是朋友或重要的人,来我这儿做客的人都是特别有意思的人,会使我受益匪浅的人。
王友身|外交公寓|窗外
选自【王友身|外交公寓】画册
还有一点值得一问,不仅你在这个空间里做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繁复的这么一个个人项目,同时在现场展览结束以后,你又以相同的逻辑和方法做了一个比美术馆还要专业繁复的个人画册,这在12 个艺术家里也是唯一的,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画册?
王友身:这 是我项目的一部分,也是这次“三年展”我的参展作品。因为该画册完成后一直没有公开面世,既然“三年展”是个人项目的延展和修订,我便会在这个空间“签 售”,就是在这儿发布。因为该项目是2016年从我家、单位、工作室三个日常生活和工作地方往外交公寓里快递作品,我现在是从“12号空间”里往外快递作 品,有可能到荷兰到美国到你们家,不知道,我不可判定,收件人是自觉自愿的想拥有这个作品的人。另外,我今年的身份是“12号空间”的学术小组轮值组长, 我现以机构工作者的身份来做这个项目,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身份,那么这个展览理由就不成立,我是艺术家怎么可能从空间往外寄东西呢?机缘巧合吧,现在我的 双重身份自然完成了个人和系统间交互和转换的展示。
王 玥 根据录音整理,经本人修订,编者节选
选自:《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画册,外交公寓12号空间,北京,2018
【12 号12 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王友身|外交公寓|2016 - 2018
摄影 | 朱晓静
王友身,1964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重要展览有:“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2017);“王友身 •每平米”,香格纳北京,北京(2014);“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巴西(2006);“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2004);“王友身 •暗房”,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1998);“另一次长征”,基石基金会,布雷达,荷兰(1997);“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 斯,意大利(1993);“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1991);“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
相关链接:
12号12人 | 外交公寓三年展
2018.12.7-2019.2.17
冯国东 | 张伟 | 王鲁炎 | 王友身 | 顾德新 | 李永斌
倪海峰 | 朱加 | 赵亮 | 颜磊 | 刘展 | 杨振中
【外交公寓12号空间】
创始人兼主持人:彭晓阳
行政主理:徐红梅
空间助理:朱晓静、王 玥
学术小组:王鲁炎、王友身、翁子健、倪海峰
学术组长:王友身
空间资助:杜杰、贾伟、王兆坤、杨文军、朱玉迎
展览为非公开形式,日常参观采取邀请制。
电话:1390118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