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强:摄影家晓庄镜头中,50年前特殊岁月的中国

吴强 映像志 2020-08-25
来自专辑
映像志:深度解读中国摄影史



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宣传队在场头演出。1966年



南京工学院师生喜得红宝书。1966年


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镜头就这样从我身边滑过了,好些镜头无法拍或不敢拍,有些即使拍了也无法发稿,只能压箱底,许多珍贵的底片也遗失了,这是最大的遗憾!
——晓庄

这些影像,把我们有意无意希望忘却的记忆唤醒了。这样的唤醒,无论是痛苦,羞耻,还是忏悔,都是必要的。真正的忘却才是可怕的。一个敢于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方为伟大的民族。
——邓启耀

晓庄是报社的记者,她可以以这部相机的名义,游走在那个时代的许多角落,她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大的空间,见到了更多的事物。今天看她在几十年前所拍的这些照片,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风貌:简朴、亢奋、整齐、划一。
——鲍昆

晓庄倾全力于不容质疑的事实,留下了珍贵影象。它又一次证明摄影是事件的眼睛,摄影最有说服力,是最能使人信服的形式。相机记录帮助我们记忆,为历史提供铁证如山的证据。
——陈小波

晓庄作品的美学价值:取景的独特角度、用光的恰到好处、所捕捉到人物的自如神情,多层次的“真实感觉”。
——[法]鱼得乐


江苏海安敬老院老人,冬天晒太阳时也不忘帶上语录。1972年


著名女摄影家晓庄,在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就端起了照相机,开始记录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记录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她和祖国人民一同经历了喜悦、迷茫、求索、欢乐,她的镜头不停地摄下了一个个历史瞬间。


保存在她的摄影集《瞬间的回忆》《文 革 岁月》中的图片和数万张底片,真实地记录了共和国发展的历程,“这是把心灵投进去的一种记录,是用长达数十年的生命、热忱的劳动换来的记录”,受到海内外摄影界人士和收藏家的瞩目。


我以为,晓庄的影像记录是共和国影像史的一个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晓庄影像记录的特点

    

一曰全——全过程、全方位。

    

首先,晓庄全面记录了一个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过艰难和挫折走向辉煌的。

    

1949年3月,十六岁的晓庄就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担任政治部文工队队员。一年后调往人民解放军22军麓水报社、文化科任摄影员。1952年9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



幼儿佩戴的主席像章。1968年


1970年1月 文 革 期间被下放至南通, 先后在南通日报和南通市文化局从事摄影工作。1980年3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任摄影组组长,并创办了《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任主编,开创了省级办全国性摄影报刊的先例。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女摄影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晓庄用照相机对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作了最全面的记录:从解放舟山群岛、海防前线到抗美援朝,从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到人民公社、大 跃 进、大炼钢铁和“文 化 大 革 命”,直至改革开放。至今,她一直坚持在摄影岗位上,从不放弃,以顽强的毅力学习使用电脑。在电脑上分类整理那些老照片,还以千字文的形式撰写照片背后的故事。

    

刊登在《华东战士》画报1951年第三期上的《海上剿匪》,是晓庄的处女作。它记录了执行剿匪任务的战士背起背包、扛着枪,冒雨跨上舰艇甲板的情景。而晚年晓庄最了不起的创举是在1992年8月起,策划、拍摄并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国三峡》。


当年4月3日,国家决定兴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为了给后人保留一套比较完整的三峡文化史料,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三峡的雄险奇幽与三峡沿岸的民俗民情,晓庄以花甲之年、多病之腿,三上三峡组稿和拍摄。该画册后来荣获第二届中国图书奖。

    

江宁县方山公社横岭大队社员跳 忠 字 舞。1966年


其次,晓庄全方位、多侧面地记录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从政治运动到经济建设,从城镇到乡村,从重大事件到百姓生活,晓庄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她所拍摄的照片里,既有海内外政要、各级官员、大师明星,更多的是普通工人、农民、战士。既有新街口援越抗美的壮阔场面,也有供销合作社货郎担下乡的情景。既有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全景照片,也有令当今读者忍俊不禁的“忠 字 舞”照片。


晓庄是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年轻的摄影记者。比她年纪稍长的,大多都没有机会来亲自整理自己的作品,留给子女们。而晓庄是幸运的一个,不仅自己整理照片,还享受到高科技时代的成果,有了电脑,繁琐的资料保管、底片霉变等问题在众多影友们的帮助下全解决了。

    

二曰真——真实、真诚。

    

晓庄的照片里面全是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晓庄记录了城镇、乡村的风貌和变迁。《瞬间的回忆》收录了1952年、1962年和1984年三张南京新街口广场的照片,可清晰观察到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


如果同今天高楼林立的新街口相比,更觉得这些老照片的珍贵。晓庄还记录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建国初期豪情满怀,抗美援朝同仇敌忾,文 革 期间狂热、迷茫,改革开放意气风发。这些历史瞬间实录,具有实证价值。

    


南通市郊农民在劳动。1972年


晓庄面对工作任务和拍摄对象,表现出真诚之心。当新中国即将破晓时,晓庄在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二姐的安排下参加了革命,而她的父亲跟着担任国民党少将的叔父去了海峡对岸。晓庄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的。


她满腔热情地去采访,去拍摄。从晓庄年轻时的工作照上可以看到,扎着两根辫子的晓庄脸上一直露出笑容,她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晓庄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眼前发生的人和事,对待自己的影像记录。

    

摄影理论家骆飞在评论晓庄作品时认为:“对于摄影来说,真实是它的生命、真诚是它的灵魂。唯其真实我们才可能得以重新拾起过去的生活,体现当时的实况实情,认识社会的沧桑变迁。唯其真诚我们才可能通过摄影者的选择取舍,体会当事人之情、之思、之感,才有可能更加深刻地去把握事件,解读历史,拥抱生活。”晓庄的作品真实、真诚,因而具备历史文献的品质。



南京市红 小 兵 合唱队放声高唱。1966年

   

三曰实——平实、朴实。

    

晓庄影像记录的风格是平实。她的摄影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朴实和敏锐的洞察力,克服了种种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记者所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下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献史料。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摄影理论家鲍昆认为,晓庄是一个摄影感觉极好的人。她的照片,无论取景和构图,都十分的严谨,而且直奔主题,没有多余的废话。她对对象动态瞬间的抓取,也是精准和到位的,往往能抓住对象动作高潮的瞬间,将事情利用影像的叙事语言交待清楚,并做到表达准确。


全世界最重要的摄影节之一“阿尔勒摄影节”的主席、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前文化领事鱼得乐先生则高度评价晓庄作品的美学价值——取景的独特角度、用光的恰到好处、所捕捉到人物的自如神情,多层次的“真实感觉”。



南京机床厂工人上班前学语录。1966年


晓庄的朴实,表现在她为人朴实、真挚。当她的作品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时,她说了这样两段话:


一是低调, “善良的人们啊,站在这些照片面前,只需静静地看吧。请不要把我拔的太高,也不必追问我当时的道德立场和动机。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会有超乎他人的清醒认识。我当时只是一个江苏《新华日报》的一个年轻记者,热爱拍摄,兢兢业业,听见锣鼓声就会往外跑。记录我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良知,更是本能”;


二是遗憾,“在 极 左 思潮盛行的年代,新闻摄影只能反映正面的东西,‘高大全’ 的东西,而不能拍任何带揭露性的报道,对卡蒂埃-布列松式的纪实摄影也进行了批判,现在想起来,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镜头就这样从我身边滑过了,好些镜头无法拍或不敢拍,有些即使拍了也无法发稿,只能压箱底,许多珍贵的底片也遗失了,这是最大的遗憾!好在一部分底片在报社摄影组老同事陈哲、王广林的帮助下还得以幸存,今后有待进一步整理”。


这番话,坦诚、实在,令人钦佩。鱼得乐先生说:我在今天的晓庄本人身上看到的一个可爱的人格——谦虚、坚强、自信。


江宁县方山公社横岭大队在夜学主席著作。1966年

    

晓庄影像记录的历史价值

    

晓庄数十年来所拍的这些照片,是一个时代的完整记录,是我们国家民族珍贵的历史档案。解读它们,是我们进入历史的最好文本,其价值弥足珍贵。法国鱼得乐先生认为,晓庄的许多作品都深深地烙着时代的印记,在当时是很好的新闻照片,在今天又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可帮助人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的最好的形象参照。

    

晓庄既记录了新中国的高歌猛进,也记录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与挫折。那么如何看待晓庄拍摄的记录反 右、大 跃 进、特别是 文 革 的照片?


她说,“当我遭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是摄影带给我希望和力量。”“ 摄影记者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境里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相机,要不停地工作,强烈投入。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拍摄。”晓庄带着职业热情和职业作风记录着她经历的社会,那些消失了的但不能忘记的过去才得以保存下来。

    

晓庄的影像记录最有价值的,恰恰是 文 革 期间的照片。学者邓启耀在其《追忆红色非常瞬间》的文章中,认为“文 革 影像的意义,就在于追忆和反思。”



南京大专院校学生,庆祝我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


“这些影像,把我们有意无意希望忘却的记忆唤醒了。这样的唤醒,无论是痛苦,羞耻,还是忏悔,都是必要的。真正的忘却才是可怕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忘却是为了遮掩不愿面对的记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忘却是为了逃避不该逃避的责任。一个敢于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方为伟大的民族。我认为没有 文 革 的苦难,就没有改革开放。”


作家冯骥才深刻地揭露 文 革 的遗毒:


“时至今日,作为政治‘文 革’的一页已然翻过去,再不复生;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文 革’却无形地潜入我们的血液里。”


“当今中国社会一切难解的症结,都与 文 革 深刻地联系着,甚至互为因果。比如,我们缺乏历史精神,不是与 文 革 灭绝传统有关?我们轻贱自己的文化,不正是 文 革 践踏文化的直接结果?为此,至今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荣感与自信。


至于人本精神的低迷则由于 文 革 把封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更别提 文 革 对中国人朴素的人性本质的破坏!文 革 将猜疑与敌意注射到人们的血液里,如果我们没有将它彻底地清除出去,在当今充满现实功利的市场中,它必然会恶性地发酵。”



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顾阿桃,是全国活学活用标兵,她正在宣讲学习体会。1966年


冯骥才认为:“推动 文 革 悲剧的,不仅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直接的社会政治的原因。人性的弱点,妒嫉、怯弱、自私、虚荣,乃至人性的优点,勇敢、忠实、虔诚,全部被调动出来,成为可怕的动力。”


他的结论是:“终结 文 革 的方式,唯有彻底真实地记住 文 革 。” 而晓庄保留下的影像正好转帮助我们记住 文 革 。


陈小波说:


“晓庄倾全力于不容质疑的事实,留下了珍贵影象。它又一次证明摄影是事件的眼睛,摄影最有说服力,是最能使人信服的形式。相机让记录世上一切万物万事成为可能。相机记录帮助我们记忆,为历史提供铁证如山的证据。”


“但凡是正常人,在这样的照片面前会就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强烈条件反射——它让经历者汗颜,让后来者警觉——人们会焦虑、会低吼:这样的时刻万万不能在我的祖国重演!再没有人有权让他的人民再经历这样的苦痛与愚昧!”


这正是晓庄 文 革 影像的历史价值。

    

晓庄的影像记录是一笔珍贵的财富。用晓庄自己的话说,“它可以让人们记住中国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食堂里,人人吃饭前必读语录。1966年



南京部队宣传队在江宁农村。1968年



南京新华印刷厂赶印油画。1968年



备战、备荒,南通响应号召组织民兵架浮桥演习。1972年



工人师傅在南通医学院的讲台上讲课。1972年


作者简介:吴强,南通开放大学一级美术师、文艺评论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2007-2011)。著有《中国影像史(1937-1945)》《风光摄影教程》《旅游摄影与拍摄技巧》《黄山意境——袁廉民风光摄影解析》等。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往期推荐

诗人于坚:吴家林,根本不懂摄影美学!

撕下“艺术”“纪实”的幌子,你拍的只是庸俗摄影

林少忠:正本清源,到底什么是纪实摄影?

陈丹青:阮义忠,何以“中国摄影教父”?

安塞尔·亚当斯传世名作,你真的看懂了吗?

中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三大乱象,摄影已沦为名利场

栗宪庭:中国摄影师吕楠,凭什么加入马格南?

1956-2020:历届中国摄协主席摄影作品欣赏

贺延光:摄影师,要对历史负责!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胡武功:人本、人情、人性,这才是纪实摄影的灵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