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犹太摄影师沈石蒂:2万张照片,重现80年前的上海滩

同龄人的小屋 映像志 2020-08-25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兼容并蓄。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上海收留了约3万名被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一个名叫萨姆·萨泽提(Sam Sanzetti,中文名:沈石蒂)的俄国犹太人逃到上海,开了家照相馆,拍下2万张油画般的经典肖像照。


▲沈石蒂


岁月进入21世纪,有一天,他的继子发现了这堆尘封半个世纪的老照片。于是,几经周折的寻找“照中人”活动,从微博开始,上演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旧梦重温和一段跨越国界的记忆接力。我们为时光流逝而感怀,多少尘封的记忆被唤醒,更唤起了我们对这位犹太摄影师上海传奇的好奇和探究。

  
自2011年10月24日起,以色列驻上海领事馆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火了,他们发布了一组拍摄于20世纪的上海老照片,并发布了寻找相片中人物的信息。

谈起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以色列驻上海领事馆新闻处负责人陈媛说:“这些老照片全部出自于犹太摄影师沈石蒂之手,由其继子德克斯勒·摩西(Deksler Moshe)提供。我们本意是想为沈石蒂举办一个照片展,这些照片从艺术角度看都属上乘,但信息不够充实,所以就希望通过网友的力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而从照片在网络公布后,不到24小时,仅一张老照片的转发次数便超过了3000次,评论达到上千条。

 
领事馆也接到许多热心市民的电话,纷纷提供线索。经过近3周的努力,11月11日,以色列驻沪领事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有5位当事人已找到,其中4位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

4位当事人带着他们的丈夫、妻子或母亲,优雅而体面地坐在老照片前。他们的脸庞距老相片不到一米,却瞬间穿越了半个世纪。时光荏苒,当年的芭蕾女孩已70岁,气质仍然优雅;当年的1岁男孩也已58岁,和童年的模样几乎一样。


时至今日,沈石蒂先生在上世纪所拍摄的这一系列人物照片华美依旧。沈石蒂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而他与上海结下的不解之缘为这段人生经历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1902年,沈石蒂出生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原名希约马·里夫希兹(Sioma Lifshitz)。1915年,13岁的沈石蒂随家人前往中国哈尔滨。1921年,17岁的沈石蒂,孑然一身,跳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在1970年以色列报纸《七天》的一篇报道中,沈石蒂这样回忆道:“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就这样来到中国。” 

  
据《卢湾史话》记载,沈石蒂最初只能靠在南京路上一家美国人开设的照相馆门前摆摊擦皮鞋为生。但他仍然用不多的积蓄买了一架廉价的小照相机用来拍摄异国他乡的风景,他确信自己将从中得到乐趣。

一天,一位名叫“温德伯格先生”的美国摄影师扫了一眼他的作品,立刻介绍他到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工作。就这样,沈石蒂走上了职业摄影师的道路。

   
而一本名为《摄影工作室》的英文杂志在1928年11月题为《那些照片和拍它们的人》的报道中也曾这样描述道:“初到上海的沈石蒂已经是个业余摄影师了,从他还在学校念书时起,他就爱拍照。在他的远东旅行中,他一路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在他到上海后,照片的一部分被一个当地摄影师偶然看到,后者立即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价值并邀请沈石蒂到自己的工作室里来拍照。沈石蒂答应了。几个月后,他完全迷上了这份工作。”

   
或许,关于沈石蒂的入行之谜,这两份史料记载有些出入,还有待考证,但沈石蒂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在业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之后的短短几年里,他就在上海中心地段——南京东路73号拥有了有11个房间的大型工作室,并雇用了31名工作人员。这是当时全中国大型的摄影工作室之一。

  
在沈石蒂先生留下的诸多照片中,仅有一张是他在南京路照相馆拍摄的。

南京路73号二楼,名为“上海美术照相馆”,楼下是铃木兄弟摩托车店和宝星煜记首饰钟表店。路边的玻璃橱窗里挂了9张肖像,顶上有块招牌用英文写着“肖像及商业摄影专家”。沈石蒂身着西装,扶着窗沿坐在二楼窗前,他身后的另两扇窗,挤了至少有6位外籍男女雇员。

如今,照相馆的旧址在南京东路143-151号(近江西中路)美伦大楼东楼。和老照片对比,现在的美伦大楼还保留着老照相馆建筑外立面的纹饰,玻璃窗的格局也几乎未变。

 
这间工作室的成功来得如此之快,顾客纷至沓来,要求沈石蒂用胶片留下他们永恒的影像。他们穿着优雅,配以首饰和荣誉徽章,志得意满而又如参加典礼一般庄重。这些人里有富裕的企业老板、政界要员、达官显贵、各国使节、地主,有尊贵的夫人,娇弱的少女,母亲和孩子……

 
有口皆碑的拍摄水平为沈石蒂带来络绎不绝的生意是可以想象的,之后的几年间,沈石蒂又先后开出4家分店。一家在茂名路73号,已找寻到的“图中人”的曹莉贞的订婚照就是在老茂名路上的“沈石蒂照相馆”拍摄完成的。而今,那里已是一排高级成衣定制店了。

另两处分店地址虽然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在汪之成所著《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中,当时较著名的俄商“照相馆”一栏也出现了沈石蒂的名字: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21号,业主先后为Z.J.格拉诺夫(Ghdanff, Z.J.)、D.S.格达诺夫(Ghdanoff, D.S.)和沈石蒂(Sanzetti, S.M.L.),或许就是沈石蒂其他两处分店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沈石蒂仍像艺术家一样要求保持独立。直到1955年公私合营,沈石蒂的工作室也被进行了国有化改造。之后两年,他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学校里教摄影课。直到1957年,犹太代办处帮助他移民以色列。那一年,他带上他的照相机和留给他的一点洗印设备,离开了这个曾挥洒过很多青春、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

  
上世纪70年代,沈石蒂曾接受以色列知名报纸《新消息报》的采访,他喃喃自语:“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美术生活》第39期封面,1937年,沈石蒂 摄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沈石蒂不愿离开中国。他的大部分青年时光和记忆都与这座城市同在,更重要的是,他恋爱了。在沈石蒂晚年对德克斯勒的描述中,这是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当时沈石蒂年届半百,而对方还在大学里学习,双方年龄差距有二十多岁。这个中国女孩子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南希。

  
1957年,他移民到以色列特拉维夫,从事广告摄影和纺织品设计工作。他没有带走他的中国妻子,这其中的缘由我们仍然无从知晓。

1987年6月29日,沈石蒂在特拉维夫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无限留恋并深情地回忆了他在上海的那段时光。

   
在继子德克斯勒眼里,这位个头矮小、精力旺盛的继父,“早已习惯了中国,就是个中国人。”他经常怀念上海,怀念那里的老顾客、黄包车、油条,还有甜甜的上海菜,能够再次回到上海是他余生的梦想。

“他的房间里放满了关于中国的记忆,关于上海的记忆,他把那些珍贵的东西都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是因为他内心的自豪之情。”

 
沈石蒂从擦皮鞋的小工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沪上有名的摄影师,并取得令人尊敬的地位。在他生前保存的柯达公司广告中,他被描述为“成为中国摄影大师的犹太人”。

  
此次,以色列领事馆通过微博发布的200张照片都拍摄于1927年至1957年之间,照片中有红唇、红指甲、烫发,穿碎花旗袍的上海女子;有身着立领大衣的青年男子;有身形曼妙,身穿露肩白长裙的西洋女子;有手插裤兜,嘻笑玩乐的孩童……

在一张张油画般素净的肖像照里,他们呼之欲出。相较沈石蒂在上海30多年里所拍摄的2万多张照片,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沈石蒂拍摄的照片非常专业,唯美,且用光很考究——有点像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用光方法。

“图中人”芭蕾女孩——洪落霞回忆说:“他的工作室很简单,没有复杂的布景,但是背景灯用得好,因此人物的身后都有一片晕染感觉的光亮。” 

最欣赏沈石蒂的特别,他的照片底色非黑即白,但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能拍出人物最美的一面。“我之后也拍了很多照片,但还是这张最好。”

  
沈石蒂的敬业精神也是被拍摄者们一致认可的。据曹莉贞回忆,当时自己和先生去拍照时,以为摄影师会让两人坐在一起,拍几张就完事。“没想到他让我们摆了很多姿势,还让我坐着,先生站着,最后又为我们各自单独拍了一张。”

沈石蒂镜头下的人物也都摆出悠闲、浪漫的姿势,与其他照相馆拍的有很大的不同。

  
“他每次拍照都试图从人物的神情中挖掘他最真挚的一面,他能和拍摄对象做很好的交流,进入他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德克斯勒说。

 另一处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他照片的色彩。这些照片公布后,很多人形容它们“像油画一样”。这或许得益于当时老上海蓬勃发展的照相业。

    
也许在那个年代,沈石蒂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以高超的技艺、艺术鉴赏力、创造力和经营能力,在当时仍然征服了许多国人和侨民的心。

沈石蒂拍摄的摄影家郎静山
   
而强烈的人格魅力也是他的制胜秘诀之一。沈石蒂通晓俄语和英语,会用两种语言写诗,他还学习音乐和建筑方面的知识。他的工作让他接触到了包括贵族、官员、演员、舞女、水手在内的各色人等,他的谦逊随和又让他能够去和他们成为朋友。

“我曾是个优雅而快乐的年轻人。这就是我总是被人簇拥的原因。你看这张照片,我那时候很漂亮,不是吗?而且又很有才干。我一生都在寻觅我内心的幸福。钱财——有也罢,没有也罢——我毫无兴趣。我所寻求的是内心的满足,还有爱。”沈石蒂后来回忆道。

    
在沈石蒂留下的几张他自己的老照片中,这个矮个子男人总是在乐观地微笑,他一会儿坐在自己的两座敞篷汽车里微笑;一会儿让人力黄包车夫坐在车上,扮车夫拉车微笑;一会儿在墙根和三个赤脚的中国孩子边玩人叠人游戏边微笑……他永远西装革履,在工作室工作时,透出一种专业与优雅的气质。

▲沈石蒂与邬小姐


图片来源: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

点击视频:欣赏更多沈石蒂拍摄的民国美人照



映像志 · 好书推荐


往期推荐

世界读书日 | 中国最具收藏价值的20本摄影书

中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影三大乱象,摄影已沦为名利场

栗宪庭:中国摄影师吕楠,凭什么加入马格南?

1956-2020:历届中国摄协主席摄影作品欣赏

作家阿城:谈李晓斌的《上访者》

贺延光:摄影师,要对历史负责!

胡武功:人本、人情、人性,这才是纪实摄影的灵魂

诗人于坚:吴家林,根本不懂摄影美学!

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再不治就晚了!

公务员摄影圣经:给领导拍照,最大的技巧是懂政治

永远的四月:“四月影会”41周年,思念依然无尽!

撕下“艺术”“纪实”的幌子,你拍的只是庸俗摄影

陈建中:不要糟践了摄影,你只是在拍照!

纪实摄影:中国西部农民,是如何生存的?

中国摄影野史:娱乐圈“摄影大师”排行榜

麦克·山下: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大多数是假的

陕西纪实摄影群体,如何改写当代中国摄影史?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映像志精品原创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