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周 | 读见“公众”:藏在“代理人”背后的幻影

常婉祎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1-09-10

读见,是唱见、乐见、舞见的姐妹与基友。

读见,是银杏叶飞舞小白杨吟唱的读书周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霸与校草的读书笔记。

读见,也是朗朗书声和光影广院的青春记忆里,因阅读、因看见、因为有你——亲爱的事业粉与路人粉的小哥哥、小姐姐——的点击的转发而幸运存在的网络文字。

读见时代,读见经典,读见我们自己的声音。 


—中国传媒大学2019读书周的“读见笔记”


李普曼的《幻影公众》出版于1925年,被认为是其另一本著作《舆论》的续篇。但《幻影公众》一书中的政论特点更加突出,作者以悲观的语调深入剖析所谓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及弊端,并指出民主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公众只是幻影,公众只是民主政治的“旁观者”。


无足轻重的公众


本科期间,

不论是在中传电视台,

还是在电视学院出镜记者班等实践平台,

都锻炼了我的新闻采、写、编、播的能力。

在确定每一条选题时,

我所面向的公众是否会感兴趣,

是我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幻影公众》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递进式的结构。


书中的第一部分直接向读者展示现实情况:公众在政治生活中只是“幻影”般的存在。通过优生、教育等途径也不可能塑造出“理想公民”,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有兴趣、时间、精力去了解事件全貌,作为“旁观者”的公众始终处于事件的外围,舆论是决定公共事务次要的、间接的因素。只有当平衡被打破,“代理人”需要借助公众的力量重新建立平衡范围时,公众才会被拉出来做是或否的简单选择。


第二部分则指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变化,变化的出现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这就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问题出现之后,“公众”作为所谓的民主代表被“拉”出来建立新的平衡。在决定建立新的平衡之前,公众要首先回答两个问题:其一规则有缺陷吗?其二,如果规则需要修订,如何选择修订规则的代理者?虽然公众可以通过“认同”和“遵从”两种方法判断规则是否存在缺陷,但是由于公众不了解问题实质且能力有限,所以最终判定的任务还需要交给“代理者”。公众通过公开辩论的方式寻找最佳“代理者”。如果现行规则的确存在缺陷,改革就势在必行,但在改革过程中公众真正的职责只能是保持开放的思维,并耐心等待结果。


李普曼在书中第三部分指出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无可救药的同时,却又在尝试为其寻找出路。李普曼认为公众必须归位,做他该做的事,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个体公民不要干预到具体的混乱的关系中去。其次,李普曼指出“集权社会统治者是公众代言人”的说法是个谎言,处于权利中心做决策的人总是离他们所统治的人民以及他们做处理的事务很遥远。最后李普曼指出民主政治自身的矛盾将社会引入混乱,若想保持社会的平衡稳定,公众只能保持其“幻影”的形象。

△推荐书目:《幻影公众》


 时代背景给予合理性


在中传度过了本科四年,

有幸又能在中传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漫步在钢琴湖边、明德湖边,

不禁思考七年中传时光,

会对自己的思考和处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据《李普曼传》记载,李普曼于1923年6月着手《幻影公众》一书的写作,最终于1925年出版,时间上的特殊性、大的社会背景给予了其悲观论调、辛辣讽刺以合理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政府在对内宣传中的高压政策毫无疑问让李普曼大失所望。一向鼓吹言论自由的美国政府,却在一战期间建立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政治宣传机构——美国情报委员会,并在全国范围内鼓动反德情绪,并施以信息审查。威尔逊政府于1917年、1918年推动国会通过了“反间谍法”、“反煽动法”,以压制反英、亲德和反战的声音,美国邮政系统甚至剥夺了60多家报纸的二级投递权。政府对舆论的控制让李普曼意识到,舆论是可以被左右的,公众接触到的信息是政府审查过的,同样大众所能发出的声音也是经过政府审核的,所谓的民主只不过是个幌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普曼写出《幻影公众》无疑是合理的。


△ 李普曼


社会环境对于人思考方式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这不只体现在李普曼的书中。《伦敦雾 一部演变史》这本书中,英国作家克里斯蒂娜·科顿以一个奇妙的视角——通过类似文献综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伦敦雾对于文学、艺术、女性社会形象、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笔者对《伦敦雾 一部演变史》一书中分析伦敦雾对于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印象深刻。通过阅读这本书,笔者才意识到原来熟悉的《马丁·翟述伟》、《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等狄更斯的文学作品中,雾频繁的出现,原来有这么重要的社会背景。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中,雾给犯罪者实施犯罪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伞,笔者也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柯南·道尔的凭空想象,而是现实世界给他的灵感。

△《伦敦雾 一部演变史》也体现出社会背景的重要意义


媒介革新 从“无声”到“有声”


研究生期间,

叶明睿老师在“受众分析”课上带领我们,

回顾了受众分析的前世今生,

思考媒介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笔者读了两遍《幻影公众》,思来想去,留在脑中的作者的核心观点为:公众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了,你们是无足轻重的,在民主政治中、在重大事件面前,你们只需要闭嘴,静静等待“代理人”帮你们决定所有事情。李普曼生活在纸质媒体和广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这种想法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毕竟“表达观点”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言并非易事。


△民众表达观点的幻想被代理人扼杀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现在必须辩证地看待李普曼的观点。


笔者联想到10月江苏无锡接连发生的两件事故,13日晚上9点, @无锡发布一篇题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的评论文章,文章指责网友在重大事故发生之后,只顾“自嗨”,造谣传谣给事故处理工作凭白增添负担。文章发布一小时之后便删除。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学院观摩与写作课的老师也将此事件作为写作素材,通过时评写作的方式,考察同学们的思辨能力。作为中传电视学院写作课助教,笔者和2017级的同学们一起思考了此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初读文章,笔者认为@无锡发布对网友的批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事故发生之后,确实存在部分网友造谣传谣,造成部分公民恐慌,给事故处理过程增加“新”的负担。


但辩证的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对知晓真实情况的渴望以及舆论影响力的扩大。现代的公众不可能做到李普曼时代的沉默,不可能静静地、麻木地等待“代理人”公布事件处理结果。互联网助力之下,公众更容易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之间的碰撞更容易产生影响力巨大的舆论。


△互联网助力用户的意见发布与相互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幻影公众”或许成为历史。但舆论影响力的扩大,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专业媒体和政府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反应速度,如何有效利用舆论的正向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延伸阅读


《后真相时代》

赫克托·麦克唐纳

-----------------

在本书中,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韩运荣 喻国明

-----------------

本书揭示了舆论领域的知识范畴、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析理。在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介绍

常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读书周 | 读见“虚拟”:网络时空中的“我们”
读书周 | 读见“交流”:仰望传播的星空
学术 | 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性探析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刘婧文                           

美编/冯   璐 

主编/丰   瑞   刘日亮              

监制/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