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 | 当平凡的贝壳遇到它的“伯乐”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3-31



当一枚平凡的贝壳遇到它的“伯乐”

会焕发出怎样的光华?

从贝壳到贝雕的华丽转身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与精巧手艺的奇妙碰撞


中国传媒大学与中新社联合推出的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融视频

带你了解“贝雕”这一传统技艺



▲ 点击视频,了解贝雕~


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中国人与贝壳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先祖们就把贝链当作装饰。商代以后,贝壳还充当了货币的角色。秦汉年间,人们在贝壳上雕出简单的鸟兽图样,镶嵌在器皿、桌椅等器物上,称之为“螺钿”,这便是贝雕的前身。经过历代匠人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牙雕、玉雕、木雕及国画的灵感,贝雕艺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 贝雕的历史


来自江河湖海的贝壳,经选材、绘画、雕琢等多个工序,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红色的海螺、鸡心螺可以制成枫叶,海红贝的独特斑痕可以雕琢为古树,黑色螺旋纹贝壳妆点仕女的发髻,江贝的层层纹理化作曼妙衣裙。


▲ 匠人正在制作贝雕


千姿百态的贝壳在匠人的巧手下,成就了无数巧夺天工的贝雕作品,闪耀着天然的质感和人类智慧的光辉。


凸显细节,放大想象


考虑到贝雕的古朴质感,编创团队在进行视频创作时选择了清新雅致的配色,整体节奏也较为舒缓。用富有新意的方式体现贝雕的历史性,是本期融视频的一大亮点。编创团队成员、电视学院2020级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本科生臧英彤表示:“在呈现贝壳浮出水面的一幕时,我们选择将手绘与实拍相结合,画面上巨大的贝壳托着海水和行船,营造了辽远开阔的史诗感,从而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人类的起点。”


▲ 贝壳浮出水面


贝雕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的外形。“我们搜索了解了大量贝雕艺术品实拍后,将贝雕实拍图进行拼接、拆分、抠图等艺术处理,并将拆分下来的小元素分别做动效,以呈现灵动精美的效果。”编创团队成员、电视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任艾介绍了编创团队在呈现贝雕外形上所做的努力。


▲ 精美的贝雕


编创团队成员、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本科生高艺轩负责本期《贝雕》融视频的音频处理,她表示“本期视频沿用了过往的古风配乐,并根据画面内容适当增加了音效,让视频声音听起来更加生动灵巧,提升了视频的可观性”。


创新呈现,焕发活力


贝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老百姓深耕技艺的匠人精神。这些民间艺术家们,能够利用贝壳这样平凡的原材料,将其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让贝壳也有了无限可能。《贝雕》融视频将传统的贝雕技艺融入视听艺术当中,用技术手段展现贝雕的灵动精美,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贝雕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 精美的贝雕作品


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联合中国新闻网推出项目——《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贝雕》融视频便是其中的作品之一。该项目系列融视频以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内容,介绍其历史来源、发展衍变、当代价值、各地民俗、传承形态、匠人轶事等。电视学院师生团队通过创作短小精湛的非遗故事,以融视频这种新型的基于图、文、声、像、影有机结合的移动端叙事作品形式,建造起一座中国非遗的影像博物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除了吸引国内用户的欣赏、阅览,电视人也在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努力,用融视频向国际受众宣介中国非遗文化与中国智慧。生动活泼的《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英文版融视频,立足于国际传播,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促进了国外观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和了解,讲好了中国故事。


▲ 点击观看英文版《贝雕》融视频



人类从大海走来

作为海之绮丽与人类技艺的结晶

贝雕承载着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讲述着人类与海洋的动人故事


更多中华历史文化

请期待接下来陆续推出的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融视频!



猜你喜欢



资料来源/《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编创团队编  辑/杨小婷
美  编/钟   睿主  编/韩   飞   刘日亮   李怡滢监  制/丰   瑞

👇点击“阅读全文” 看中新网《贝雕》融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