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从口头新闻到信息爆炸,这两本书为你解析~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如何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讲述新闻历史?

如何加深对信息的认识并与之友好相处?

学部君带你速览

新闻的历史

《信息简史》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新闻的历史


书  名:新闻的历史

作  者:米切尔·斯蒂芬森

译  者:陈继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1-24098-4

出版时间:2014年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新闻的历史》(A History of News)一书是由美国作者米切尔·斯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所著的新闻史著作。本书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译者是陈继静。


米切尔·斯蒂芬斯教授是美国纽约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新闻史领域,出版的著作大都与印刷史、广播史有关,如1998年出版的《图像的兴起与文字的衰落》(The Rise of the Image ,the Fall of the Word)。他的另一部著作《广播新闻》(Broadcast News)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美国大学广播史课程中使用最广的教材。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新闻的历史》一书出版以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第一版于1988年出版后,便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新闻学副教授理查德·施特雷克富斯(Richard Streckfuss)对其给予了好评:“《新闻的历史》引用大量有趣的逸事、掌故和细节,使阅读成为享受。”《纽约时报》前执行编辑克利夫顿·丹尼尔(Clifton Daniel)评价其为:“一部独特的历史,讲述了独特的行业——新闻的收集与发布。没有这一行业,现代世界将不可想象、难以运作。”


3

本书核心观点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书籍主要讨论历史,目的却是“关照当下”,即回答“如今”人们获取的新闻究竟有何特点、影响和局限。虽然第三版已经出版发行八年的时间,一些最新的新闻业界变化没有被囊括,但是书中对于新闻历史的讲述和介绍,对于学习了解新闻史仍具有重要价值。


4

章节逻辑和重要内容


本书按照人类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顺序依次讨论: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报纸——采访报道——电子新闻。但又并非完全按编年体编写。以手抄新闻为例,书中先是对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进行介绍后,跳转到了公元7世纪的中国,而后跳转进入15世纪末的英国。


围绕新闻发展的历史,作者详细介绍了同一新闻传播方式在不同地域的案例,并介绍了不同新闻传播方式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等相关内容。例如作为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方法——口头新闻,作者在相关章节详细解释了人们需要新闻、渴望新闻的原因在于“社会知觉”和“诉说的冲动”,同时介绍了世界各地口头新闻的案例,如祖鲁人为传递新闻雇佣的长跑者、印度的吟游诗人、吉普赛的音乐家等案例。


5

精彩案例


斯蒂芬斯教授的著作往往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给人酣畅淋漓之感。他的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事实来引出、证明核心观点,史实新鲜有趣,增添了全文的可读性,作为一本介绍新闻历史的著作,史料的大量使用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化的新闻发展“长河”。


例如在对新闻出现的原因进行解释的时候,作者选取了不同事件空间的事例来说明,人类对于感知社会变动需要的迫切性,其中包括1814年一份纽约报纸抱怨欧洲传来的关于拿破仑的新闻总是时断时续,甚至令人一度陷人无法呼吸的焦虑;1871年一位法国人因动乱而被迫困守家中数日,写下了“祈求读到报纸”的渴望;19世纪初背井离乡来到怀俄明州中部的大牧场主也体会到“对印刷品的饥渴”;1785年英国诗人乔治·克雷布(George Crabbe)描述邮政马车未带来报纸时,“远离城镇”的人表现如下:“我们见了面,却没了往日笑颜,谈谈头痛、怨怨坏脾气;闷闷不乐,盘算着无趣的晚餐,心灵禁食,身体也跟着没胃口。”



02

信息简史


书  名:信息简史

作  者:詹姆斯·格雷克

译  者:高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编号:978-7-115-33180-9

出版时间:2013年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信息简史》由美国詹姆斯·格雷克编著,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13年10月出版。该书作者是詹姆斯·格雷克,他是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1954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先到明尼亚博利斯市创办《Minneapolis》周报,于1977年返回纽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成为著名的科技专栏作家。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詹姆斯·格雷克历经七年完成《信息简史》一书,带来一段人类与信息遭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告诉读者如何在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信息简史》的副标题为“一部历史、一个理论、一股洪流,此书正是围绕信息的这三个部分展开讨论。该书用400多页篇幅,对“信息”的前世今生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是第一次为信息写历史,是一部媲美《时间简史》和《万物简史》的著作。


3

核心观点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信息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厚重的历史中精选出几个关键片段,勾勒出信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有非洲的鼓语、文字、罗伯特·考得里的第一本词典、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沙普兄弟的信号塔、摩尔斯电码、电报和电话的诞生等等。


本书从古老而遥远的非洲鼓语讲起。非洲的鼓声传讯系统的传讯速度,比世界上最好的信使骑着最快的骏马在最好的道路上通过驿站层层接力还要快。不仅如此,聪明的非洲土著部落在传递信息时为了克服歧义和进行纠错还会引入冗余的信息,这样虽然传递的效率会降低,但它是避免混淆的一剂良药。


慢慢的,我们从依靠听觉获取信息转向了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文字无疑是伟大的发明,连历史和逻辑也是文字思维的产物。词典为文字的持久性提供了正式认定,它表明一个字词的意义来自于其他的字词。这意味着,所有的字词聚集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关联的结构,字词的意义是互相依存,甚至是循环定义的。就这样,信息以组合的方式飞速增长着。


电报和电话新技术的出现成为了地球的神经系统。电线成为新的信息传输媒介,它包裹着未知和神秘,人们在面对这个新奇古怪的事物时,也会遭遇想象力的失灵,同时使用旧有的词汇,并赋予其与之前不一致的新意义。


多年后,维基百科成为了最大的图书馆,信息爆炸式增长,错误和正确的信息鱼龙混杂,我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了,维基百科盛不下的无价值信息甚至要存放于“维基太平间”。后来,人们又把生活迁到了云端,所有的信息悬浮于我们头上,幽如鬼魅。我们已经被卷入信息爆炸的时代。


4

书中重要内容


本书除了以历史脉络梳理信息,同时还站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多个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信息,从信息论、热力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概念来定义信息。例如,克劳德·香农说信息是熵,控制论之父维纳则说信息是负熵,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万物源自比特”,信息是宇宙所有存在的根本,模因学说提出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我们人类是模因的载具和助手,除了模因,还有一只我们幻想出来的调皮的麦克斯韦妖在筛选信息……詹姆斯·格雷克试图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理解当前信息的碎片化和信息过载。我们活在一个病毒式的时代,信息寄生在了我们的脑子里,人类似乎成了信息的载体。香农曾经试着估算比特(信息量的单位)的存储容量,他认为十的十三次方的信息量等同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是他能想到的拥有最大存储能力的东西。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每天会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写上约3.6万亿字,这相当于3600万册图书,而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才不过拥有2300万册图书。


5

精彩案例


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这就好像你蹲下身子,埋下了一颗树种,结果它生长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你还没站起来,它就已经把你居住的小镇整个吞噬了。当下,信息的流动毫无限制,真实却无形,我们常常徘徊在信息过载的疲倦与信息贫困的焦虑之中。在此背景下,《信息简史》这本书,就像一本写给读者的信息使用手册,它带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去捕捉信息的踪迹,在信息论中去探索信息的规律,不断加深我们对于信息的认识并让我们反思如何与信息友好相处,同时让读者意识到“万物源自比特”,信息是定义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理解这个时代的关键


新闻业使现代社会得以运作

信息是理解现代社会的关键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王嘉洋   吴叶凡

编  辑/王昭阳   卫睿杰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