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做”与“学”:新闻学研究的两条线索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如何变成新闻?

新闻传播和信息传播有何勾连?

《Making News》

《新闻传播学(修订版)》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用“做”与“学”回顾新闻历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Making News


书  名:Making News

作  者:Gaye Tuchman

出版社:Free Press

出版时间:1978年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美国社会学家,康涅狄格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曾发表过大量社会学论著,其中初版于1978 年的《做新闻》(Making News)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该书采用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结合了作者长期从事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一手资料,逻辑严密,论据翔实,被誉为关于新闻媒介研究的一部开拓性著作,并被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评为20世纪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名著。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美国新闻传播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多个重心的转移,先是注重于媒介组织的性质和工作流程,后移至媒介效果、媒介内容特征,再延伸至引发这些特征的背后原因。20世纪70年代,一波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浪潮兴起,塔奇曼的《做新闻》也隶属于这股浪潮,并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高峰。


3

核心观点


作者开篇便以“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一简单比喻引出了全书的关键论点,“窗口”可近似理解为框架,而框架则是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片段整理成为自身经验与知识的规则。因此,可以说新闻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一种经验知识。


4

章节逻辑


本书通过窗口进行切割,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7章的前窗,第二部分则为8-10章的后窗。塔奇曼以较多的笔墨揭示了前窗,即新闻生产的框架,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变成新闻的呢?后半部分则以简而精的论述探讨了新闻框架形成的背后原因,追溯其历史及理论支撑。全书是一本新闻理论的著作,作者在写作中旁征博引,并以多学科的思维揭开了新闻的潜在结构之谜。


新闻是具有现实时空的报道。作者在第一章节点明,新闻框架是新闻机构与新闻机构工作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正是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了一次事件,而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从空间上来说,新闻是一张网而不是“毯”,它不会事无巨细地交代所有事件和细节,它会有空间的布局与组织内部的分配规划;从时间上来说,新闻通过典型化来达到新闻实践者的便利,原本在时间上呈现无序的新闻事件,通过典型化对新闻生产进行了调度与资源的分配。


那么在新闻框架之下,新闻生产的流程又是怎样的呢?第一个环节便是新闻源,新闻工作者采集不同的新闻事件时,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信息源,而不是普通人提供的信息,并且不同的新闻源虽然提供了不同的事实,但新闻处理的技巧(新闻框架)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新闻的内容与意义表达,有着一定的技巧要求。


塔奇曼在第七章节对前窗部分进行了总结。社会对妇女运动报道框架的发展正是新闻框架的形成与再造的整个流程。


随后的后窗部分,作者勾画了新闻框架形成背后的历史与理论。19世纪90 年代,在“民主市场社会”的土壤中发端了新闻专业主义,当时的人们只相信事实,而不相信现实,新闻被认为是真实与公正的象征。可随着资本集中,企业垄断形成,20世纪的美国媒介最终沦为了维护国家与社会现状的机器,它们在新闻框架下建构现实,而又依赖于框架限制了现实。舒茨的现象学与加芬克尔的“索引性”和“自反性”便为这一论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章节最后,塔奇曼将新闻定义为“一种与对社会现实的特定理解相吻合的人工成果”,框架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共有知识,新闻来源并依赖于框架,而现实最终不过是人工打造的虚拟万花筒,我们自以为能透过其看清世间百态,其实总有百面千面的花色隐于其中,永不被我们窥见。


5

精彩案例


1.时空的限制便是新闻框架的一大特点。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将新闻分类为硬新闻、软新闻、突发性新闻等,这样在偶然性事件发生时,便可以迅速快捷地进行新闻的加工与生产。


2.作者以电视新闻为例,指出电视新闻片对镜头的运用大有讲究。这些镜头是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定位,它重构了事件的发展空间,传递出了特殊的内在意义,如在一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中,采访对象与镜头的距离是不应过近的。人们正是在这些时空被编排好的新闻报道中,不断加深对社会秩序与现状合法性的认同。


3.20世纪60年代,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不顾真实性,把早期的现代妇女运动描述成了荒谬的烧胸罩者的活动,后为了改变这一看法,新闻报道者开始通过选择高可信度信息源、多方观点呈现等方式提高该事件的关注度与真实性,并随着报道惯例的形成,使妇女运动成为了常规报道的一部分,社会对妇女运动的合理性不断产生了认同。


02

新闻传播学(修订版)


书   名:新闻传播学(修订版)

作   者:黄旦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7-81035-802-2

出版时间:1997年



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新闻传播学(修订版)》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黄旦于1997年出版的新闻传播学著作。黄旦,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他的代表作有《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等。黄旦是国内较早翻译引进国外传播学理论名著的学者,他曾主持推出国内首套大型传播研究学术专著译丛——“传播·文化·社会译丛”,译丛中有彼得斯《交流的无奈》、塔奇曼《做新闻》、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等当今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经典。


2

出版及社会影响


黄旦的《新闻传播学(修订版)》是国内第一本将传播学与新闻学合二为一成“新闻传播学”这一概念并进行论述的著作。黄旦认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传播学一直是研究的主要阵地,而长期以来对新闻的研究往往处于次要地位。而当时国内已有的新闻学著作对新闻的探讨也往往只着眼于如何应用,对其实质及其自身运行规律甚少研究。当时国内的新闻学缺乏理论深度。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该书从信息传播的理论视野去研究新闻传播现象,力图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书中还有专章论述近年来新闻学界所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当时新闻学的本土研究很有启发性。


3

核心观点


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国内本土的新闻传播研究服务,对当时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一些存在争议的概念定义进行了辨析,对当时的权威观点进行了深沉的思考。


4

章节逻辑


全书前后分为四个部分:即前言,上篇: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下篇:作为传播过程的新闻传播以及最后的附编:我国新闻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在上篇中,作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宏观地观察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定义新闻传播活动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过程、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新闻控制与新闻自由等话题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了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


在下篇中,作者则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微观地观察新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结构。定义了新闻的产生和特性,并对新闻价值及新闻价值观、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以及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全书结尾,黄旦还附加阐述了我国新闻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比如新闻真实问题、新闻的党性、新闻传播的指导性等。


5

书中重要内容


书中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


在谈及新闻传播过程的定义时,黄旦批判了施拉姆的观点。施拉姆认为,发生传播关系看起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而黄旦认为,施拉姆没有道出双方对于事实所处的不对等状态,更没有看到由于不对等所引起的愿说与愿知的功利性动机。在他看来,恰恰是这一动机,成为建立传播关系的主要动力。


黄旦还对什么是新闻给出了自己的定义。那就是,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


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黄旦对比分析了标准说和效果说。有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徐宝璜则坚持效果说,认为新闻价值是注意人数的多寡和深浅程度。而黄旦在书中写道,标准说和效果说都有相同的缺陷:那就是他们都把新闻价值本身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加以混同。他认为,新闻价值在相对性中有其共性。他列举了美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价值五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以及趣味性。


日常生活经由价值判断生产新闻

新近事实随着报道框架进行传播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姚天天   宋文植

编  辑/王昭阳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