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互联网能单枪匹马地改变世界吗?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探寻网络动力学的知识理路

多视角厘清对互联网的“误读”

《网络、群体与市场:

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

《互联网的误读》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网络、群体与市场:

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


书  名: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

作  者:大卫·伊斯利 / 乔恩·克莱因伯格

译  者:李晓明 / 王卫红 / 杨韫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2264170

出版时间:2011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以下简称《网络、群体与市场》)一书基于现代社会的连通性、网络、动机与人们的聚合行为,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考察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在网络的作用下正在浮现与发展起来的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联系的若干基本问题。


大卫·伊斯利(David Esley)亨利士嘉堡(Henry ScaI.borough)社会科学教授,任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Donald C.OpatrnV’74主席。曾任是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海外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和决策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他专注于学习和财富动力学,以及市场自然选择;在金融学领域,其工作重点是市场的微观结构和资产定价;在决策理论领域,他主要研究构建复杂环境的决策模型。 


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网络与信息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支撑互联网和其他在线媒体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


02

核心观点


《网络、群体与市场》一书中,作者采用大量日常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熟悉的概念和关键性案例,来阐释专业性的深刻结论,帮助读者在严谨的推理趣味中了解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网络,是事物间互相关联的一种模式。为了理解网络,需要从结构和行为层面来理解其连通性。本书的中心目标之一,就是将各领域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理解网络结构及策略行为的综合理路。


03

章节逻辑


《网络、群体与市场》一书共其七大部分,每一部分3-4章,前后依次衔接,逐渐深入,将网络思维用数学模型的形式刻画。


第一、二部分,图论和博弈论是整本书讨论的基础,也是分析网络行为的基本理论,图论帮助读者理解网络结构,博弈论用于人们在相互影响他人结果场合的建模。第三部分研究网络中的市场与策略性活动,分析了市场的网络结构以及该网络中的权力的概念。第四部分研究信息网络与万维网讨论了信息搜索和产业核心市场发展的问题。第五和第六部分研究网络群体发生行为以及连通时的动力学问题,先从聚合角度对个体与群体互动建立总体模型,又从具体级联行为中分析结构模型。最后,第七部分研究机构及其聚合行为。讨论社会机制及其如何发生作用。


04

重要概念


1. 强联系与弱联系


强联系指社会接触频繁,网络中嵌入联系密集的区域。弱联系表示社会接触几率小、频率低,倾向于跨越这些区域的边界。在强关系与弱关系中,首先要了解到三元闭包的理论,三元闭包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在人与社团之间也存在。三元闭包指认识同一个人(或社团)的人,更有机会相识,并因为背书而具备更多的信任,共同认识的这个人也有推进两人相识的动机,其形成主要建立在机会、信任和动机上。


2. 博弈论


博弈论指在一个共同框架中互相依赖的行为,其中有一个个体的合集,每个个体认定一个策略,从而得到一个回报。在其中,均衡指一种自我强化状态,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单方面改变他的策略中得到好处。进而,纳什均衡指互为最佳应对的策略组,谁也不可能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而得到额外好处,尽管如果两人都改变可能都会更好

3. 网络动力学的人群效应


网络动力学分为人群效应与结构效应。人群效应指,如果长时间观察一个大的人群,会看到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其中的想法和模式会不断涌现。而新的实践在人群中扩散开来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影响。网络效应会放大那些不错的产品和技术的成功,在这些领域想要取代领导者是很困难的。


4. 网络动力学的结构效应


网络动力学的结构效应指出,信息与直接利益,是人们互相影响的基本机制。当人们愿意去采纳网络中邻居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这类似于生物病毒传染的过程,有时称为社会传染。搜索行为是人们通过社会联系的链条,以此来获取信息和对他人的认识。在网络中,新生事物的扩散(被接受的程度)受三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事物的优势、网络结构与初用者的选择。


02

互联网的误读


书  名:互联网的误读

作  者:詹姆斯·柯兰 / 娜塔莉·芬顿 / 德斯·弗里德曼

译  者:何道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0188621

出版时间:2014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兴起的大背景下,权威专家、业界人士、公共官员以及商业领袖、新闻记者等各行业一致认为互联网将在未来改变世界,即“互联网中心主义”。本书作者三人,分别从政治经济学、社交媒体和政治运动角度,以解析“误读”作为行文思路,试图还原互联网语境,并重新梳理了互联网的性质、历史和功能,既肯定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也对乐天派们所支持的技术乌托邦思想进行了驳斥。本书结构清晰、思路通顺,虽由三位作者合著,但整体连贯性很好。书中援引丰富的论据,以实证研究的例证来总结观点,每一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对相关重要议题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的误读》三位作者都来自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詹姆斯·柯兰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传播学教授、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他撰写、编著了21本媒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不需承担责任的权力》《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权力》。娜塔莉·芬顿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教授、媒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研究重点为媒介的空间、联系和控制以及全球媒介和民主;论著重点为媒介、政治和新媒介;尤其立志于公共文化、公共领域和民主的再思考。德斯·弗里德曼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高级讲师,著有《媒介政策的政治》,与人合编《媒介与恐怖主义:全球视角》。


02

章节逻辑


《互联网的误读》从政治经济学、社交媒体和政治运动的视角,简明扼要地讨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本书目录部分分为四部分,通常读者在梳理内容时习惯将第一和第四部分方法放到一起。柯兰写第一部分“总论”(第一、二章)和第四部分(第七章)“展望”,讲述互联网的历史,总览其社会地位;弗里德曼承担第二部分(第三、四章)“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学”的写作,聚焦于互联网经济和规制。芬顿负责第三部分(第五、六章)“互联网与权力”,这部分讲社交媒体和激进政治,是对互联网的文化和政治影响的审视。


第一、二章作者首先冷静地指出互联网的四大预言——促进经济转型、全球理解、民主和报业复兴——并未实现。接着,作者通过对互联网历史溯源重新思考,指出互联网发展速度背后被忽略的事实,如冷战思维、个人主义、商业化弊端严重等,论证这种“期许”致使人们对互联网产生美好的“误读”。


第二、三部分作者们采用树靶和打靶的论述方式,展开对互联网的“祛魅”。首先论述社会各界当前对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管制、历史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妖魔化或天使化误读(即树立靶子),这些误读事实上要么体现了媒介中心主义的观点,要么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随后,作者以“社会过滤机制”和“技术并不是互联网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作为打靶的工具,对这些误读进行反驳。并得出“互联网的运行要使公众受益,它们不应该受到国家或市场的歧视。这个要求很紧迫,需要在一切层面上得到满足:国家和超国家的层次,离线和在线的层次;在社会运动和社交媒体中,在我们所属的一切网络中,这个要求应该都得到满足。”的最终结论。


03

重要概念


1. 技术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技术的发明者,把互联网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但是忽略了互联网技术自己客观的发展逻辑。互联网技术是迭代发展的,从1991年万维网的建立,到全球互联网快速普及、5G技术应用,网购带来的销售革命,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这一历史进程表明,互联网存在自身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的内在进化逻辑,并不在发明者的意料之内。


2. 社会过滤机制


在历史中,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历史进程,并非单一因素会导致社会变革。互联网是历史中的一项新技术并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决定性影响,而仅作为一个因素。技术本身所具有民主、自由、平等方面的潜能,能否发挥作用需要受到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过滤器的影响,它不可能脱离这一社会过滤机制单枪匹马地改变整个世界。因此,互联网能在“去语境化状态”下搅动社会巨变仅是被建构起的神话。

社会过滤器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的影响在不同语境下大有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那些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面临的困扰,促进“新经济”的到来,迎来更加民主、平等、自由的新世界一类的乐观主义者(天使化误读)还是认为技术一定不可能迎来这一理想化世界,甚至可能毁灭世界的悲观主义者(妖魔化误读),其讨论都是缺乏周全考虑的。


以网络行为理解网络动力学的理论脉络

重识互联网,跳脱技术的人类中心主义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郝月铭

编  辑/苗琨鹏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