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斗图入侵朋友圈,表情包社交占领新场景!

觅游陈开心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陈开心
编审丨觅游侧影学长
排版丨美工弟弟SC


12月25日,微信回应称此前对朋友圈评论发送表情包功能进行灰度测试,部分用户更新7.0.9版本后可使用,但目前该功能已暂停。



虽然是高兴得太早,而且为此卸载重装微信不慎失去聊天记录的朋友在朋友圈气得牙痒痒,但从社交媒体的反响来看,这一功能仍旧是受到网友火热追捧。


表情包的寿命很长,没有像其他的网络产物般爆火即逝,而是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借助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移动客户端在网络空间与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着。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认为,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


从最初用纯字符组合成的颜文字,到后来图形化的表情符,再到当下丰富的表情包,“表情”手段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映射了网络文化的更迭。




表情包的意义生产


相较文字,表情包更存在多义性,其复杂的意义生产过程,是由编码者与解码者共同完成的。


❶ 社会热点+群体文化:表情包生产与使用中的编码与解码
近年来表情包生产的一个主要变化在于,大量表情包是随社会热点而产生,也因此成为社会热点的一种记录方式。

表情包也不再仅仅用于个人的“表情”,也在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表情”。要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些表情包,不仅要知道表情包背后的那些人与事,以及它流行的由头,还需要理解其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这类表情包即使在流动更迭中退场,也成为特定的社会热点的集体记忆的一种方式,在网络文化史上存有自己的位置。



表情包的主要生产者是年轻网民,他们长时间浸淫在各种网络亚文化中,解构、打破规则,成为他们在网络中的基本文化特征。

因此,年轻网民在表情包的生产中,也会将无厘头、解构等作为其文化底色。

他们制造的表情包在编码上并没有统一、持续和稳定的规则,不会遵循传统“表情符”的“表情”套路,打破套路,消解图形原有的意义,正是其所追求的效果。


❷ 心境与情境:表情包发出与接收中的编码与解码
从发出者角度看,作为表情包的使用者,会根据不同的心境和情境选用表情包,并赋予表情包“实时”的意义,这是他们对表情包的再编码过程。


人们“编码”的不仅是“表情”,很多时候也包含着情绪、态度。


有些时候,人们发出的表情包,与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未必是一致的,甚至表情包成为掩饰或压抑内心情绪的一种手段。


在接收者那端,也有一个对表情包的解码过程。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同样的表情包的解读会产生差异。


交流双方的熟悉程度、双方的关系性质、双方所属的群体等这些更大的交流“情境”,都会影响表情包的“解码”。




作为标签的表情包


❶ “中老年表情包”:代际区隔的标签
表情包的使用具有显著的代际区隔性,因此也成为了一种反映代际特征的标签。不同代际群体对于表情包的编码与解码存在显著差异。

年轻人用他们分配给中老人的符码,在代际群体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并在这场以表情包为“武器”的话语权博弈中进退自如。

因为年轻人群使用的表情包种类繁多,有很多子集,很难用同一个标签来界定,反倒是中老年表情包这个例外更容易成为年轻群体整体身份认同的否定性标签。


❷ 小众表情包:群体认同与群体文化的标签
不同文化取向的群体,也会有不同的使用偏好,一些群体也会出现自己独有的小众表情包。

一些表情包诞生的过程代表着某个群体的特定行动和其中的集体记忆,因而也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标志。

与群体认同相关,小众表情包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群体文化的表征,也是群体文化的一种标签。

❸ 表情包大战:政治态度与政治行动的标签
在一些时候,表情包也成为年轻网民的一种表达手段,成为恶搞、抗争的方式,其中也不乏政治性意味的行动。

例如“帝吧出征Facebook”的背后,刘海龙教授将其称为“粉丝民族主义”的崛起,对于这些粉丝民族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行动方式与行动武器与早前的网络民族主义者有所不同,图像超越文字成为了更重要的手段。

因网络亚文化、网络迷因等新特征的介入,图像文本不仅仅成为新网络民族主义肇始的动因,并且成为网络交锋的手段和资源,进而形成了一种“竞争性视觉行动主义机制下的网络民族主义新模式”。


表情包亚文化的风靡背后


❶ 个性表达中的自我塑造
表情包是一种新的、极具风格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它的生产与传播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出于表达情感与追求个性的目的。

它不仅是网络时代中青年人肢体语言的替代品,也是一种日常文化实践。从拟剧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是一个进行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对文本与图片的选择,青年人塑造出希望展示出来的自我角色特征。


图片配上意想不到的文字,会展现新的意义,甚至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向往追求和价值取向。


表情包将真切的情感和体验,通过刻意模糊化的、图像化的形式引入网络空间,以在虚拟世界获得另一个自我与意义表达的空间。



❷ 群体狂欢中的相互认同
表情包的语境氛围形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缓冲空间,我们表达在现实社交中因约束而不敢展现的一面,并且不必为此种“任性”付出成本。

这是一个巴赫金式的“狂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这个群体没有硬性标准,彼此之间也没有紧密联系,群体建立于共享的气氛与某种意识状态之上。


青年通过表情包进行网络人际互动、建构多重个性、纾解对规制压抑的不满,并从这些叛逆的符号中找到自己的同伴。

对于表情包亚文化社群中的人而言,深植于情境和文化的解码过程会使彼此产生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喜悦。



❸ 意义重构中的挪用与反讽
表情包文化所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些流行的段子和图片的组合,它具有既解构又建构的创新能力,通过挪用、拼贴、同构、颠覆、破坏,传达出富有意味的“反讽”风格。

表情包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在物品上刻写了自身的经验,改变了物品原来的意义系统,实现了亚文化的反抗潜能。

它成为非主流群体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既对主流文化做出适应,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这是青年人应对现实的一种策略,甚至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当他们开玩笑,公开地伪装、反讽时,生命就变得没那么沉重了,互联网更是助长了反讽这种感受力,使它作为一种精神特质迅速地蔓延。

表情包是一种编码复杂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行走的网络文化。


未来无论是充当个人的面具,还是作为群体的标签,或是作为社会的表情方式,表情包的表现形式与承载密码还会不断演变。


另一方面,像网络语言一样,表情包也在迂回包抄中,图谋着网络亚文化的突围。


参考文献:
[1]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39(01):104-110+153.
[2]黄钟军,潘路路.从中老年表情包看网络空间的群体身份区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4):97-102.
[3] 刘海龙 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 [J].现代传播,2017(4):27-36.
[4]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05):88-93.
[5] 周逵,苗伟山 竞争性的图像行动主义: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一种视觉传播视角 [J].国际新闻界,2016(11):129-143
[6]郑满宁.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J].编辑之友,2016(08):42-46.
-END-




 觅游大型公益活动—— 

 2021级新传考研入门读书,正式开启!

(觅游新传考研入门月:寒假读好书,赢在起跑线)



如何报名



本次为纯公益带读,按如下方式报名:

觅游新传考研公众号后台回复“新传入门”

本活动面向21级考生

20级复试小伙伴可留意后续复试读书安排



还有一些你关心的



觅游择校课/觅游全程班在努力筹备中,年后见面!先跟我们一起开启一段静心读书之旅吧。

 觅游21级新传考研QQ群:914849523
 觅游21级新传考研微信群,添加觅游单姐微信:danjievip3



客官,“在看”一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