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上口罩背后的肺炎传播学

觅游cos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cos学姐
编审丨觅游侧影学长
排版丨美工弟弟SC


近日,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春节注入了紧张的氛围。


不断更新的全国疫情实时地图、人传人传播特点的确认、钟南山等专家学者的建议呼吁使得不少小伙伴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出门去公共场所也戴上口罩。


但这两天,也有不小伙伴吐槽,劝平时最爱在家庭群、朋友圈转发养生文章的父母亲戚们戴口罩、多注意,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甚至有自媒体以此为题撰文,迅速获得10W+。
(图源微博@发财蛙)


到底为什么长辈们平时不厌其烦地转发、分享各种养生文章,现在却不把我们的劝告当回事儿啊啊啊!


家庭层面的数字代沟


在这个互联网化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鸿沟”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于1999年的《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报告中。


其意指在新的信息技术的接入、使用及采纳方面,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信息技术富有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认为,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里,数字鸿沟通常表现为家庭层面的代际鸿沟


学者周裕琼进一步提出了“数字代沟”的概念,凭此来展现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采纳、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方面的差距。


从信息接触到甄别筛选,从认知态度到实际行动,上一辈和年轻人之间不能说没有差距。

你可能已经在用丁香医生发布的全国新型肺炎实时动态了解各地疫情了,长辈们也许还在通过并不算及时的传统媒体获取信息。
(丁香园·丁香医生全国新型肺炎疫情事实动态截图)

自媒体《传媒大观察》发文指出,自去年12月30日至1月19日,大力报道“第二十届万家宴”的《楚天都市报》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主力都市报,除了1月2日在头版导读“华南海鲜市场休市,商户表示支持理解,8人散布肺炎不实信息被处理”。

1月10日头版头条“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病原检测结果公布,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等之外,头版没有其他任何涉及疫情的导读。内版报道篇幅也较少,基本都是“规定动作”。

虽然《楚天都市报》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一直保持着对事件的关注,但纸媒的读者,也恰恰是需要重点防范疫情的中老年人群却较少接触到疫情信息。

把我惊呆的防疫谣言


此外,谣言和虚假信息也是父母辈获取有效信息的噪音和拦路虎。


李彪等人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分析的结果显示,谣言之所以能被传播与扩散,离不开谣言的“搬运工”,将谣言从一个圈群通过转发和发表朋友圈而影响更多的“未感染者”。


而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和腾讯较真平台2017年发布的《谣言易感人群分析报告》表明,谣言“搬运工”多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为主


他们对谣言的真实性鉴别力不高,但因为多扮演妈妈、奶奶、外婆等社会角色,经常转发一些有关生活常识、社会安全等相关的网络谣言。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中,各路谣言粉墨登场,吸烟、放鞭炮、室内熏醋、喝盐水、吃抗生素、补充维生素C等“防病妙招”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情绪宣泄式的行文风格、极端化的夸张表述、浅显直白的警示语,直击生命健康和社会情绪的痛点,在网络上流传,反而削弱了“戴口罩”等重要正确的防疫措施在一部分人心中的竞争力和接受度
(网传防疫谣言)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反哺


然而“青年人如鱼得水、中年人亦步亦趋、老年人望尘莫及”的数字代沟并不是绝对存在和不可缩小的。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即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即晚辈和长辈学习同时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即长辈向晚辈学习。


前喻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后喻文化渐渐登上舞台。


国内学者周晓虹最早用“文化反哺”的概念更生动地概括了这种现象,并将它定义为“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面对长辈们的不理解和不在乎,或许一整套“实时发布疫情的信息通道、权威信源的防疫措施加上耐心体贴的感情牌”组合拳才是说服的更好手段。

网络世界中的恶搞与调侃


更厉害的是,有一些小机灵鬼儿 “投其所好”,使用了长辈更愿意接受的“震惊体”。


看到这些密布感叹号、小表情的大段文字和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图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端着红酒身着立领无袖白裙的女子向我说“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网传震惊体防疫建议,滑动可查看下一张)


除了对父母长辈的关心,这种另类的话语表达和情感诉说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网络恶搞的体现,即用滑稽、搞笑等方式表达出内心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无论是被玩坏的中老年表情包,还是被戏仿、拼贴的座霸一家,为什么众多事件都能制造出这样透着无奈底色,却又让人会心一笑的图片文字呢?


实际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个体因为社会生活或社会事件造成自由感和自我效能压力之时,被威胁感就会油然而生,并伴有本能性的反抗。


进一步讲,网络恶搞的心理成因还在于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情感转化,通过戏谑、嘲弄等变异的表述凸显不合理性,引起社会群体的共鸣,以满足自身情感的宣泄与释放,传达隐于背后的个体情绪


当附近的药房超市、平时万能的淘宝买不到口罩,当一年的传统佳节、团聚时刻无法回家孑身一人,当身边的亲友不听劝告不注意防疫时,给自己的微信头像戴上口罩,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发送这样的关心和提醒,也就成了这两天不少小伙伴的标准动作。
(图源网络)


当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媒介均衡和谐生态环境也是国家政府和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应当引导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中的调侃话语,避免借调侃之手肆意传播语言暴力。

后语


事实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不只是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它大到考验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医疗资源分配和水平高低,小到反映每一位公民的道德素质。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

我们希望这次疫情早日结束。
我们希望每一个主体经得起这场战争的考验。
我们感谢每一位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知情权,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
我们感谢每一位遵守秩序与规则、怀抱良心与道德的人。


参考资料:

[1]郑超月,徐晓婕.数字反哺机制研究——以95后及其父母的短视频使用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03):12-17. 
[2]王斌.数字化代际冲突:概念、特征及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19(01):116-122. 
[3]周裕琼,林枫.数字代沟的概念化与操作化:基于全国家庭祖孙三代问卷调查的初次尝试[J].国际新闻界,2018,40(09):6-28.
[4]林枫,周裕琼,李博.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大学生VS父母的数字代沟研究[J].新闻大学,2017(03):99-106+151. 
[5]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2):117-123. 
[6]传媒大观察:疫情当前,《楚天都市报》装作没事人好吗?
[7]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02):103-112+121+153.

[8]王冰雪.调侃·狂欢·抵抗——网络空间中民众化转向的另类表达与实践[J].新闻大学,2014(05):138-142. 

-END-




往期回顾

觅游择校课/觅游全程班目前在努力筹备中,年后见面!


 觅游21级新传考研QQ群:914849523
❷ 觅游21级新传考研微信群,添加微信:danjievip3


 全年公开课入群方式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